分享

写有趣的文字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文学是人学”。这句话最初是高尔基先生说的。

只要有人解释文学,好像都是以这句话为底子开始衍生。

看到关于这句话的解释,大多数是要告诉别人,文学要写人性,文学要见心见性。说完这句话的人,最后总要把人引到,要写好文学就得学好哲学,似乎只有带有哲理的东西,才体现出文学的真谛。

我也认可“文学即人学”的话,但我一直对这句话是另外一种解读,文学首先应该是让人感觉到有趣的东西,要是没趣的话,文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当然,有趣与有哲理其实也是不矛盾的,哲理该是为有趣服务,假如只有哲理没有趣味,那就成了古板先生。

要想写有趣的文字,先得自己有趣。这个有趣起码表现在,是带着有趣的目的写文字。写作是玩,尤其对于非体制内的写作者,千万不要想着把写作当着营生,写作越来越难以成为功利人的人生,因为文学的功利已经远远地超越大多数人的想象。要想靠写作生活,不仅写作无趣,且会在终生失落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回忆自己的阅读历程,我不是看所谓的经典而喜欢文学,而是因为有趣而渐渐成为文学的参与者。青少年时喜欢读港台的小说,港台小说主要是两大类别,一类是言情,一类是游侠。

港台文学很有趣,琼瑶善于写爱情故事,她能把爱情故事写得跌宕起伏、百转愁肠,一端起书,我们就进入了故事里,甚至潜意识里把自己当成了故事里的角色,跟他们一起庭院深深、豪门恩怨。故事看完了,自己身上或者心里就留下了男主角的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女孩子都觉得自己知书达理、婉约漂亮。琼瑶最有趣的是,她能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李清照、柳永的诗词揉捏到自己的小说里,以至于很多读者最后都不知道,哪些流行歌词是琼瑶的,哪些是李清照的。

三毛就是更加的古灵精怪,她能在意念中给读者制造一个趣味十足的撒哈拉沙漠,假如你沿着三毛指引的路线去旅游,一定会大失所望。三毛作品最打动人的,还是她创造了一个也许根本不存在(爱情)的荷西,据说撒哈拉还有“荷西路”,专门用来慰藉心里没有放下三毛的文学爱好者。80年代,三毛来到新疆,跟西部歌王还来了一场黄昏恋,在新疆期间她创作了人生的最后一部剧本《滚滚红尘》,最终,她以自杀的方式将自己淹没在滚滚红尘里。记得那天,大学宿舍里有两个室友,决定为三毛的离去绝食一天,可见三毛的作品多么的有趣。

我很快就将自己的趣味转移到了侠义的江湖中,因为,不了解侠义,好像都无法跟青春期的伙伴们聊天。第一本读到的武侠是《冰川天女传》,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看完梁羽生看金庸,看完金庸看古龙,最后还看过温瑞安。不可否认,武侠是最有趣的阅读题材,一本武侠书拿到手,很少有人能轻易地放下,抱着武侠睡觉的习惯是我们那代人的阅读方式。

武侠和言情小说最初引进到大陆的时候,也是采取每日连载的形式,报纸上读完了觉得不过瘾,还得拿出剪刀,小心地将连载的方块剪下来,放在专门的夹子里小心地保存着。剪报成为那个时期很多人的一种生活癖好。后来我读研究生的时候,还有老教授拿出来的本子里夹着一堆剪报,教授还把这个“经验”传授给了我们。

大学时光,很多在世界名著里耗费掉了。我读到的作品虽然被高高地供奉在神坛上,对于我来说,大多是无趣的,我读这些东西当时带着两个目的:一是跟文青的女同学聊天时不会怯场,二是读过了才敢说这些书是无趣的,除了装模作样。我当初暗暗地许下一个诺言,将来我总有一天要宣布这些书是无用的,今天,我兑现了诺言。

后来,我读了很多有趣的文字,90年代集中有趣文字最多的报纸是《南方周末》,我每期阅读时,恨不得广告都不放过,那是非常好的阅读体验,因为每篇文字读起来都是妙趣横生,有教你智慧的,有带你旅游的,有帮你看世界的,有给你写温情文字的,由此我记得了一长串人的名字:朱德付、李承鹏等等,新闻报道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开来律师事务所”的黑幕,要知道,那时候,薄某人可是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南方周末》的广告语我可能一辈子都忘不掉,在北京好多公交车上,赫然地印着几个大字“一纸风行,南方周末”,那是多大的气场啊。

林青玄是非常有趣的台湾作家,通过林清玄我知道李敖的时候,李敖也非常有趣,可惜后来李敖变得非常无趣,他的无趣就像内陆很多著名的作家一样,他们是为了眼球在写作,为了销量在写作,甚至为了获奖而写作。比如,不知名的余华写了《活着》,瞬间便有名了。成名后并获奖无数的《兄弟》,真的像坐在金马桶的李光头拉出来的秽物一般臭。当然,也不仅余华,还有很多主流的作家,作品差不多都离不开屎尿屁,或者就是情色暴力、社会丑恶,感觉他们不是在写作,而是在搅粪坑,以至于很多作家,我一听到她的名字,就远远地能闻到那个味。文学要是千篇一律这样写,真的非常无聊。

文学是人学,人是为了有趣才会努力去更好地活着。文学不一定让生活变得有趣,但文学应该让人通过阅读感知有趣。

让人去感知生活中的趣味是作家的使命,所以,作家要创作趣味的文字。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