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的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有趣是王小波小说吸引各类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趣味包含两个层面,语言表达的幽默与理性思考的趣味,即幽默与理趣。王小波异于常人的写作基础、风格气质,深邃的理性思考和多种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多种因素造就了王小波小说意涵丰富的趣味,其趣味的独特性在于独特的知识构成、思维的乐趣和澎湃的诗意想象。 在中国文学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儒家正统文化长期占据着主流地位,讲究温柔敦厚,含蓄内敛,中正平和。近现代以来,在国家、民族危机的背景下,文学又不堪重负地承担起思想启蒙,社会改造的重任,有趣耐读的文学作品是有限的。王小波在谈到自己的写作动因时说“既然这世界上有趣的书是有限的,我何不去试着写几本”,王小波确信自己有文学才能,辞去工作开始专心写作。基于这样的写作动因,王小波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追求有趣。他认为自己写作的本分就是把小说写得尽量好看,文学的使命就是制止整个社会变得无趣。 那么王小波小说“有趣”的内涵及原因又是什么呢?独特的写作基础、风格气质,深邃的理性思考和多种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多方面因素的融汇提炼造就了王小波小说意涵丰富的趣味。 王小波的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难以分类。自由舒展的文体,非凡的智性反思,理性的推论判断,充满趣味的思维,幽默谐谑的表达等诸多因素的融合造就了王小波小说独特的风格。独特风格的形成离不开作家的个性气质。 曹丕在《典论·论文》提出了关于文学风格的一个重要观点,“文以气为主”,这里的“气”是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可见作家的气质,个性对文学风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王小波的个人气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家中尤为特别,既不同于传统文人的庄重文雅,也区别于五四以来作家的激情浪漫,抑郁苦闷。他追求自由浪漫,也看重科学理性,幽默风趣不失思想的深刻,富有孩童式的想象力又褪去了无知稚拙,有敏锐的感受力却不多愁善感,不作无病呻吟。他是一个知识丰富的学者,极富艺术心灵的作家,智性成熟的思想家。 这种个性气质的形成除了作家本身的生理因素以外,还与时代背景,成长环境和家庭氛围息息相关,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创作。理工科出生的王小波喜欢思考,热衷推理论证,追求科学理性的判断。而他的幽默风趣却是与生俱来的,就如他自己所说“有人有趣,有人无趣,这种区别是天上的。” 同时王小波也保留了孩童心性,顽劣天真、超凡脱俗的想象力,使他的小说充满童心童趣。除此之外,王小波也具备作家敏锐的感知能力、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简练传神的表达能力。他善于将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体验通过新颖别致的文字达到陌生化的效果,传达给读者,给人鲜活的感受,新鲜的乐趣。 趣味的表现他的“有趣”既有机智顽皮、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也有睿智深邃的现实人生思索。叙述姿态飞扬不羁,文笔潇洒利落,逻辑清晰活络,辩才恣肆。王小波把小说语言玩出了自己的味道,给人无穷的乐趣和阅读快感。即使偶有流氓无赖似的贫嘴,粗言俗语,也并不使人反感生厌。 在《红拂夜奔》《万寿寺》和《寻找无双》以及《唐人故事》诸多短篇中,俚俗粗粝的现代化语言穿插于历史人物的言行中,消解了人物的神圣性,也使人物更加血肉丰满,富有生活气息。 作为知识分子,他尊重每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人,而不是一味宣扬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选择立场,简单粗暴地去设置别人的生活。“在伦理道德领域里,只有详细地考虑有关证据,经过痛苦的思索过程,才能搞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这是王小波理性客观的思维方式。正是秉持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他才能做到不与庸碌麻木的大众随波逐流,不受盲目狂热的激情所惑,不被虚伪矫饰的做派所蒙蔽,从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日常事物中发掘出常人难以发现的社会本质、人生哲理,包括对时代环境和对人本身的真知灼见。从而使言语幽默之趣得以上升为深刻的理趣。 王小波认为文学的使命就是制止整个社会变得无趣。这种追求有趣的创作观也许无法令每一个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人赞同,但也体现了王小波鲜明突出的创作观和文学风格。这种风格在注重伦理道义的环境和时代下虽然不能成为主流文学,但却是对中国文学某种缺失的弥补和丰富,从这一意义来说,王小波小说的独特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感谢您的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