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菏泽》(二十三)新文村名里的仨兄弟...

 风清气正会当时 2020-03-31
《话说菏泽》(二十三)新文

村名里的仨兄弟

记得有一年,某公司委托我去落实一个客户户主的情况,户主的名字叫张庄,我在地图上查了一下,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叫张庄的村子,但走过去一了解才发现张庄村并不是我要找的客户,正疑虑间,村委会的人告诉我说村里还有一个还叫张庄的个人,我听了感到十分困惑,心想,一个人怎么起了一个村庄的名字呢?这让我想了许久。终于有一天,我见到了这个人的父亲,交谈中就问他:“你怎么给孩子起一个村庄的名字呢?”那人笑道:“我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张康,二儿子叫张庄,三儿子叫张路。”我忍不住笑了起来,说道:“连起来又成了路名了。”那人却一本正经地说:“这样不好吗?让我们的后代都走康庄大道,人人都有小康的富裕生活。”我听了顿感无语。



后来看村庄志,发现村名里有很多与三兄弟有关的故事,就选了几段说给大家听:


明正德五年(1510年),有个叫李恭的人领着三个儿子从山西洪洞县迁移而来,当路过今天的菏泽市开发区佃户屯办事处原来一个叫洪大岗的地方时突遇一只斑斓猛虎,这李恭虽然吃了一吓,但马上镇定了下来,就带领三个儿子一阵穷追猛打,竟然把这只大老虎活活打死了,为我们演绎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打虎故事。后来三兄弟各自建立了一座自己的村庄,父亲李恭为了让大家记住这段光荣的打虎事迹,就把虎头分给了老大,村名虎头李;把虎腰分给了老二,村名虎腰李;把虎的后半部分给了老三,村名为虎腚李。虎腰李后改名双庙村,和虎头李村都归属了菏泽市开发区佃户屯办事处,虎腚李的村民们觉得虎腚李的名字实在粗俗,就改成了丁李庄村,现归属牡丹区何楼办事处辖区。

这个故事除了让我们敬佩李恭父子的勇气外,从另一个角度反应了我们菏泽这一带在明朝初年的时候还是一处狼虫虎豹出没的荒芜之地。


在牡丹区吕陵镇也有兄弟三人,也是明洪武年间从山西迁移而来,兄弟三人后来决定分家另居,也各自成立了一个村庄,老大分了一个算盘,给村子起名算王,老二分了一架播种的耧,给村子起名王楼,老三分了一把伞,给村子起名伞头王。



这个故事则告诉了我们当时百姓们的生活状况,在那时,一个算盘、一架播种的耧、一把伞就是他们最值钱的家当,真不知道该让今天的我们会产生怎样的感想。



牡丹区西南31公里大黄集镇政府东南2公里处有个村庄叫大刘庄村,村子南邻东渔河,村前也是刁屯河的发源地,听起来应该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但在公元1648年(清顺治5年),村外来了一伙穷凶极恶的劫匪,村民们都十分害怕,就纷纷外逃了。有赵氏三兄弟心想,这是我们的家啊!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兄弟三人毅然返回了村里。从此以后这座村庄就改为了留三门村,因从大刘庄村演变而来,后又改为了刘三门村。为了防止土匪再次袭扰,他们在村外筑起了高高的寨墙,因此,刘三门村也叫刘三门寨。


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当时的社会治安状况,因为土匪的原因,整个村庄的村民都逃走了,这样的生活环境对于今天的我们,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匪夷所思的事。



我们的先祖们从山西老鹳窝迁移而来,来到了虎狼出没的荒芜之地垦荒种田,他们的家当也许仅仅只有一把一路挡风遮雨的雨伞、一个梦想着能经商致富的算盘,一架能赖以耕种生存的农具。他们从水灾、旱灾、蝗灾、匪患中带着梦想一路走来,从而创造了灿烂的菏泽文明,为我们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菏泽故事。今天的我们无论生活在高楼林立的城市,还是风景如画的乡村,都已有着丰衣足食的幸福感,但我们也应该记住先辈们的苦难经历,因为我们的幸福生活就是他们赐予的。正如那位给孩子起名“康庄路”的父亲一样,愿我们国家的每一位公民都能成为追梦的接力人,都能过上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