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省嵬城与省嵬山---画石山

 zqbxi 2020-03-31

省嵬城是宁夏现存的西夏时期的唯一古城遗址,遗址坐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古城遗址近似方形,北墙长588米、南墙长587米、东墙长593米、西墙长590米。城墙为黄土夯筑,现今已面目全非,呈黄土垄状。考古人员曾对省嵬城遗址局部进行过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包括一具最具西夏文化特色的瓷制秃发人头。据清朝吴广成的《西夏书事》记载,“天圣二年(1024年)春二月,德明作省嵬城于定州。定州省嵬山,在怀远西北百余里,土地膏腴,向为蕃族樵牧地。德明于山之西南麓筑城,以驭诸蕃。”

西夏时期定州即今银川北部的广大地区。

关于省嵬城和省嵬山,宁夏的地方志记载很简单。《嘉靖宁夏新志》记载为:“省嵬城,河东废城,未详其始。省嵬山,城东北一百四十里,过黄河。”而《乾隆宁夏府志》的记载则为“省嵬城,在省嵬山下,西南去府一百四十里,西夏所筑。省嵬山,在府东北一百四十里黄河东岸。旧有省嵬城横枕河滨,为防御要地,今属套地内。”由此可知,省嵬城曾经是在黄河东岸的。可是,如今的省嵬城遗址却坐落于黄河西面。为什么实际地理位置与文献记载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之所以会有如此,据说是因为黄河改道所致。历史上黄河改道并不鲜见。《蒙古游牧记》里就有一段记载,“陕甘总督福安康奏称鄂尔多斯黄河改向西流。原在河西民人反在河东。该处蒙古食利,滥以现行黄河为界。谓民人占据伊等游牧地方”这段记载说的是乾隆时期黄河宁夏段因向西改道而引起鄂尔多斯牧民与查汗托辉(石嘴山惠农、平罗一带)百姓争夺土地的事件。至于省嵬城是在何时由于黄河改道被甩在黄河西面,虽然目前尚无找到详实记载,不过根据以上黄河改道的事件看,省嵬城遗址因为黄河改道而沦为河西的说法还是有一定依据的。

出于对西夏省嵬城遗址的向往,笔者去年曾前往古城遗址一游。说是古城遗址,若不是遗址上树立的“省嵬城西夏遗址”的石碑,真的很难把那一拢黄土和一座千年古城联系在一起。省嵬城之所以充满了神秘,除了它由黄河东“跑”到黄河西之外;还因为在惠农地区流传着一个地震摇倒省嵬城的传说。传说在省嵬城地震之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挎着一篮子枣和梨在城里吆喝叫卖,暗示人们灾难即将来临尽早离开。可是愚钝的人们都没有参悟老人叫卖“枣梨”的玄机。只有一老一少对老人的叫卖声产生好奇尾随出城躲过了地震。地震发生后,整个省嵬城陷入地下。抛开传说里的迷信成分,如果省嵬城真是因为地震所毁,那么这一次地震发生在什么时候?《西夏书事》里关于地震的记载有数次,最严重的有:“绍兴十三年、夏大庆四年(1143年),三月,地震。有声如雷,逾月不止,坏官私庐舍、城壁,人畜死者万数。夏四月,夏州地裂泉涌。出黑沙,阜高数丈,广若长堤,林木皆没,陷民居数千。”省嵬城是不是在这次地震中毁掉不得而知。还有“宋宝庆三年、夏乾定四年(1227年)。六月,太白入东井。地大震,宫室多坏,王城夜哭。”此次地震也是非常严重的。此时的西夏王朝正逢成吉思汗带领蒙古大军第六次大举进攻,政权岌岌可危形同覆巢之卵。尽管夏人顽强抵抗,战火加上天灾终于还是让这个立国190年,傲视大宋王朝的西北狼气数走到尽头。当然,在宁夏历史上比较大的地震发生过多次,省嵬城究竟毁于哪一次很难断定。不过从出土的西夏文化特色鲜明的瓷制秃发人头来看,很可能是毁于西夏时期的。虽然明清两朝宁夏也均有大地震发生,但《嘉靖宁夏新志》和《乾隆宁夏府志》关于省嵬城的记载已经是河东废城了。甚至明朝时期更早的《弘治宁夏新志》也是如此记载的。

当然,令省嵬城充满神秘色彩的除了这两个因素外,还有与之紧密相关的省嵬山究竟在哪里的疑问。《西夏书事》载,“宋天禧四年(1020年)冬十一月,城怀远镇为兴州,定都之。”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之父李德明把西夏都城由西平府(灵州)迁至怀远镇并将怀远镇更名为兴州为立国做好了准备。照此来看省嵬山当是贺兰山的一部分,因为所谓的怀远在西夏时指的就是如今的银川一带。银川西北方向便是贺兰山脉。然而,《西夏书事》之外的其他史书及宁夏地方志均记载省嵬山在银川的东北方向。也就不能排除《西夏书事》在编写过程或者是引用的原始资料有谬误的可能。省嵬城遗址的位置在地理方位上的确在银川东北方向一百多里,可是省嵬城的附近根本就没有山。黄河东岸附近也没有。

省嵬山究竟在哪里?是记载有误吗?对于这个疑问,许多当代研究西夏历史方面的书籍均未给出明确的解答。有人猜测省嵬山是宁夏陶乐县境内的红崖子,也有人认为省嵬山是宁夏境内贺兰山的一部分。亲临省嵬城遗址之后,笔者觉得省嵬山应当在内蒙古乌海市境内。因为省嵬城所对应的黄河东岸即是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区的巴音陶亥镇。省嵬城往东北方向几十公里便是乌海市境内的桌子山和甘德尔山。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没有文献做明确依据。而这,正应了《嘉靖宁夏新志》记载的,“省嵬山,城(指明朝时宁夏县城,即今银川)东北一百四十里,过黄河。”这里所提到的“城”疑为省嵬城,而不是明朝时的银川古城。很可能是编者引用时出错。通常情况下古时编写的地方志涉及地理问题大都或多或少有些出入,这是很正常的,因为那时勘察水平远不及今日,计算方法与现在也有很大不同。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查阅了许多相关的资料,终于印证了这一看法。据《嘉庆重修一统志.宁夏府》记载:“省嵬山,在平罗县东北,旧志在宁夏卫东北一百四十里。有省嵬口,为防御要地。按水经注河水迳石崖山西。崖之上,自然有文,盖若战马之状。粲若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盖即省嵬山也。”古人之所以谓之画石山就是因为山上的岩画。另外,在清人张穆所著的《蒙古游牧记》里描述鄂尔多斯右翼中旗地界时称:“西北至阿尔布坦山。旧名省嵬山。二百二十里接赛音诺颜部。寰宇通志。山踰黄河。因省嵬城而名。黄河东有省嵬口(此处疑为省嵬墩,即烽燧)。为防御要地。其下有城。西夏所筑也。”石崖山、阿尔布坦山虽然叫法不同,指的却是同一山,就是如今内蒙古乌海市境内黄河东岸的桌子山。石崖山是北魏时名称,而阿尔布坦山是清朝时的名称,也称阿尔布斯山或阿尔巴斯山。只是,清人张穆把阿尔布坦山和磴口西北的阿尔坦山混为一谈了。这一点已有学者予以纠正了。《乌海市志》也里有桌子山即石崖山和省嵬山一说。

或许有人觉得不可思议,省嵬城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惠农区境内,而省嵬山却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境内。原因很简单,乌海市与宁夏石嘴山市原本就是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在宋朝时期乌海这片土地是属于西夏的疆域。西夏国(又称大白高国)虽为党项人所建立,但其国内民族成分十分复杂。除了党项族以外,还有汉族、鲜卑、吐蕃、回鹘、女真、突厥、鞑靼等民族。即使是党项人也分为许多不同的部族。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之父李德明筑省嵬城的目的就是用来防御控制定州以北(包括今内蒙古乌海市周边一代)和夏州北部以游牧为主的其他民族和部族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