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倾力精编!2020高考小说散文、诗歌阅读知识超全梳理!

 山湖微波 2020-03-31
湘语文精编资料,部分为原创

转载请在开头注明出处

导读


这是一份真正的干货资料!名校高三备课组印发给全体高三学生的小说、散文、古代诗歌知识总结,根据高三一轮复习小说复习的课堂重点内容整理,涵盖了大部分高考重点考点知识和技法总结。并经湘语文精心校正、整理。

值得高三学生收藏备考,多多琢磨。高一高二同学平时也要接触相关的文学鉴赏,可用作考前复习。

可直接拷贝,需要word文档可回复公众号关键词:小说知识  系统会自动回复下载地址,自行下载。

 

小说阅读知识梳理


一、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三要素”与“四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而在实际的考查过程中,“人物”和“情节”是最常见的考点,“环境”考查相对少点(其作用多为烘托人物、凸显主题),我们还要再加一个鉴赏要点——“主题”。
也就是说,鉴赏小说,牢牢抓住“四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题
这是高考小说鉴赏的最核心概念,看上去四个名词而已,实则“百变不离其宗”。做所有的小说题,都要自觉地关联到这“四要素”。
比如解释词语意思解读句子含义,分析语段作用,鉴赏艺术手法,分析语言风格,探究小说特色,都可能与“四要素”关联。如果我们去认真做全国卷历年小说题,答案设置角度往往和这四个角度相关,哪怕答案字面上没有点明。而我们在答题时,也应该优先考虑从这几个角度作答。
比如,2014年全国乙卷的《古渡头》(叶紫)第4小题: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难度系数:0.2110,人均仅1.6分左右,很难的一道题)
参考答案:
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
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
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不难看到,答案③④小点有关人物和主题。①小点,实际上有关情节和人物,②小点也关乎人物和主题。
再比如,2015·全国卷乙卷《马兰花》: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难度系数0.433)
第二问参考答案: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

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 (难度系数0.590)

第二问参考答案: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我们可以看到,“人物”、“情节”和“主题”都是答案的关键词,且有的是多次出现。当然,结合文本解说也很重要。


人物  

小说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所谓典型的艺术形象,指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的某些本质,具有某种共性的人物形象。
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对比烘托,欲扬先抑等等(详细鉴赏方法稍后)

情节  
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也就是人物在一定的时间内的行动过程。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部分,有的作品兼有序幕和尾声。
    我们要透过情节来剖析人物的性格及小说的主题。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逆来顾受、委曲求全的性格和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主题就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展现出来的。

环境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1 自然环境:是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自然环境的描写,常常是为制造气氛,衬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而安排的,往往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
    比如鲁迅《故乡》《药》开头的景物描写。
    温习:景物描写的一般的作用(见本资料最后的总结)
    2  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如《祝福》中,鲁四老爷那阴冷的书房,对地狱的迷信、对寡妇的鄙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构成了祥林嫂生活和一步步走向生命尽头的社会环境。

二、小说要素鉴赏  如何鉴赏形象

    1.从行动、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独特而鲜明的个性。
    例如,《守财奴》描写葛朗台想撬梳妆匣的金板与欧也妮展开争夺时手一摆一推的动作,读者会从这一连串的下意识行为中,感受到葛朗台占有金子的疯狂;《祝福》中,祥林嫂重复叙说“狼吃阿毛”的故事,读者会从中感受到祥林嫂失去爱子的悲痛;祥林嫂的眼神变化更让人感受到她生活境况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2.从典型细节的描写中感受人物形象的真实性、生动性。
    如《荷花淀》中水生嫂在听说水生要到大部队的消息后,手指的震动,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一下的细节,读者会感受到水生嫂内心震动与外表镇静的不同心理变化。

    3. 从矛盾冲突发展、情节走向中,感受人物形象的深刻意义
    如《阿Q正传》中阿Q在“革命”问题上由主动转为被动的矛盾发展,具体表现为宣布革命、幻想革命、革命和幻想破灭的情节走向,读者就可以从中感受到人物命运的起伏跌宕。

    4.从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自然环境描写所制造的气氛中感受人物的情趣、心境;
    从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描写中体会人物心理、性格。
    如《药》的结尾描写坟场的自然环境,突出悲凉的气氛,烘托老妇人失去亲人的悲哀。

    5、鉴赏人物形象,还要注意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的结合。
    直接描写,即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让人物在矛盾斗争中说话、行动、神情变化、心理活动,能够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产生直接的感染力量。我们要学会从典型细节的描写中感受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间接描写,是以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药》中夏瑜这个典型性格,就是通过描写华老栓、茶客、夏四奶奶等等人物的相关行动、情态、语言,间接描写、塑造出来的。

知识小结  如何鉴赏人物形象

  1.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描写  2.典型细节的描写  3.矛盾冲突的发展
  4.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自然环境;
    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
注意: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与间接表现(侧面描写 如正衬、反衬、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等)的结合

三、小说要素鉴赏  如何鉴赏情节

情节结构安排的常见模式(大致分类)

(1)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注意区别:情节上摇摆——结构上延迟(《牲畜林》)

   “延迟”是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就是指在小说的进程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与“三打白骨精” )

(2)欧·亨利式。结尾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这是欧·亨利式情节结构的主要特征和构思要求。这种结构形式是将生活的矛盾拧结成集中、尖锐、强烈的冲突,然后又笔力凝结在剧变的关键上,以合乎逻辑的陡变实现矛盾转化的戏剧性效果。

(3)蒙太奇式。或叫“镜头组合式”。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几个镜头的衔接,能造成一种意境,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4)独白式。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形式便于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对事物、人物的思考。

(5)倒叙式。先写结果,再写起因、经过的一种结构方法。这种结构既有倒叙的往事的回叙,又有顺叙的线的延伸。鲁迅的《祝福》,写“我”回到故乡鲁镇,因经历祥林嫂的死引发对她生命片断的回忆,从而将小说的主体事件一一展现出来。

(6)留白式。留白式的结构,注重的是叙述的恰到好处,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7)抑扬式。“扬”是主体,先在“抑”上着笔,突然一转归于“扬”。或者相反。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笑傲江湖》岳不群和令狐冲)

(8)双线结构

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  

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   余华《两个人的历史》  

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 

   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一、情节的曲折起伏:全文一波三折,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二、开头与结尾的关系:有首尾(前后)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三、开头: 

① 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制造悬念,引人注意(吸引读者兴趣)

② 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引起读者的思考(兴趣)    

引出下文……的情节    

突出人物……形象    

揭示小说的主题

③ 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情感基调。

四、结尾:

    1.出人意料的结局。
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铺垫)或者标题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欧·亨利式结尾: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更好地深化主题。②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震撼)。

    3.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小说更含蓄蕴藉,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此外,还要注意:
   1、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2、情节的发展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再指出性格
   3、情节的发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四、知识小结 小说的表现手法

语言、动作、肖像、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细节描写  以小见大  设置悬念  埋伏笔    渲染气氛  反讽(讽刺)    对比烘托  烘云托月    欲扬先抑(先抑后扬)  欲抑先扬  
     顺叙 倒叙 插叙  叙事线索(双线)  欧·亨利式结尾   意识流    内心独白  蒙太奇(“剪接”的意思,把许多镜头联接起来,实现时空交错和大幅度跳跃的效果,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呆板) 荒诞手法(比虚构更为离奇)  “欧·亨利式结尾”  设悬念  埋伏笔
设悬念: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采取的一种写作技巧。就如同我们常说的“卖关子”,更为“显性”,旨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 《天龙八部》乔峰(萧峰)的身世之谜
埋伏笔: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做好铺垫,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相对“隐性”,等读者读到下文内容与故事结果时,可以从前文找到相关交代,使结构严谨,而不至于有突兀之感。
 蒙太奇(montage)  在法语是“剪接”的意思,把许多镜头联接起来,实现时空交错和大幅度跳跃的效果,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呆板。
“欲扬先抑”手法用处:要褒扬、肯定某人(事),先贬低、否定,使情节波澜起伏,前后造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对该人(事)的赞扬,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激发阅读兴趣,留下深刻的印象。

分析写作技巧的技法
  (1)从语言运用角度: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线索,设置悬念,抑扬,铺垫,暗示,节奏,突转,巧合,串联,并联……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补充:文章开头一般性的作用  

总起全文  引领全文    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  前后照应  首尾呼应    设置悬念(倒叙 欲扬先抑)


补充:文章结尾一般性的作用  

总括全文  总结全文  深化(升华)主题  凸显(揭示)主题  卒章显志  与前文形成前后照应  与开头形成首尾呼应  照应标题

    归纳主题的方法  ①分析人物形象 ②理清情节发展  ③联系写作背景 ④把握写作意图
    主题主旨的表述模式:通过……故事,描写(刻画)了……景象(人物形象),反映(表现,表达,揭示,揭露,批判)……现状、情感、思想

补充:语言特色评价
从表现力、感染力的角度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有亲临其境之感。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生动形象地表现性格。  ③语言风格:朴实简单、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使用方言、有生活气息等。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含古诗词鉴赏)
语言风格特色

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②句式选择(长句短句,整句散句,整散结合,  其他反问句、感叹句等句式)③大量引用古诗词名句,典故(旁征博引, 典雅韵味)④使用方言,口语化,通俗易懂(老舍,赵树理,贾平凹,何立伟《白色鸟》) ⑤叠字叠词,押韵 音律和谐,朗朗上口⑥传神的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准确生动⑦细节描写(动作、外貌、心理等),细腻传神⑧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反语,反讽

⑨语言风格

生动形象(运用各类修辞)、平实质朴(贾平凹)、通俗易懂(明白如话_古诗词)、有生活(乡土)气息(活泼生动  老舍,孙犁,贾平凹)、使用方言、口语化(老舍,贾平凹,赵树理)、清新自然(王维,沈从文)、幽默风趣(钱钟书,梁实秋)、富有文采(形象生动传神)(刘亮程)、华美、绮丽浓艳(香艳)(温庭筠,张爱玲,毕淑敏)、典雅庄重(丰子恺)、闲适冲淡(丰子恺,周作人,林语堂)、简洁凝练、含蓄蕴藉(含蓄不显露,李商隐)、豪放(奔放)不羁、沉郁顿挫、富有哲理(周国平)、犀利深刻、调侃戏谑

古代诗歌语言风格:包括清新、自然、平淡(质朴)、直白、明快(明丽)、洗练、通俗(口语化)、雄奇、绚丽(华美)、含蓄、典雅、俊逸、庄重、风趣、沉郁、奔放(豪放)等。一首诗的风格可能包含互相关联的多个方面。

其他的表达技巧:
①表达方式(叙述 描写抒情 议论 说明 )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托物起兴 写景抒情 寓情于景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反衬 烘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细节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
③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夸张等
④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⑤行文结构:线索,首尾呼应,设置悬念,埋伏笔、承上启下
⑥句式组合: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反问句,设问句,排比句
      感叹句 疑问句 反问句  长句  短句
     长句的特点一般有三:—是修饰语(定语、状语)多,二是并列成分多,三是某一成分的结构比较复杂。
     长句字数多,容量大,结构比较复杂,故表意严密、内容丰富、富有气势;
     短句字数少,结构简单,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整句:句式比较整齐的句子,比如排比,对偶句。 

散句:句式比较自由的句子。

    整散结合,可以使文章节奏明快,舒缓自如。

表达方式
记叙 
       叙述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诗歌中所记叙的事情包括诗人的现实生活和典故两大类。
       所记叙的事情和生活细节隐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
       通常情况下,单一的叙述较少,往往是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叙事与写景相结
合,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描写   
环境描写:
   1.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动态和静态 近景与远景 实景与虚景 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  融情于景  视听嗅结合   绘声绘色(绘形)  色彩映衬)
   2. 社会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外貌(肖像),语言(对话),动作(行为),心理,神态。
   正面(侧面)描写    直接(间接)描写     细节描写;    细描与白描
   概括描写(总体,抽象,轮廓)   具体描写(局部,确切,细致)

抒情
     抒情,即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分为: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助写人、叙事、写景、咏物来间接抒情(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人自比抒情) 也就是说,作者常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渗透某种感情(叙述、描写和议论、抒情有机结合)。

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掌握记叙的顺序,有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①顺叙的作用是按照时间顺序,使叙述的脉络明了,条理清晰。
②倒叙的作用或者是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或者是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突出中心;或者是使叙述有波澜,结构有变化。
③插叙的作用是通过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充分,使形象更丰满。
④补叙是补充叙述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内容,使文章更充实,避免出现漏洞,使结构更紧凑。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在于:
    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
    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记叙的人称

    运用不同人称来写人记事,其作用是不尽相同的。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感情交流或突出……的情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因而也称为“万能人称”。

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脉络,体现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作为叙述线索,可以有多种。
    ⑴以时间为线索。这类文章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把不同的时空、人物串联在一起。
    ⑵以事件为线索。   
⑶以某物为线索。 
⑷以某人为线索。
    ⑸以见闻为线索。如《故乡》以“我”回故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⑹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⑺以感情为线索。这感情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比如杨朔《荔枝蜜》以“我”对小蜜蜂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如鲁迅《藤野先生》以“我”的爱国热情这一感情为线索。
特别注意
①有的文章同时具备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 
②有时某个词或某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
③注意文章的标题,可能直接揭示文章线索
2007年辽宁 臧克家《炉火》2007年山东 叶延滨《灯火的温情》)

景物描写的相关术语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多角度写景    动景和静景    远景与近景    实景与虚景  俯视之景与仰视之景    多感觉(视、触、听、嗅)写景    移步换景  定景换点   定点换景  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    借景抒情    运用对比烘托、拟人比喻、象征  联想、想象等手法

景物描写的一般的作用
1、交代时节季候、地域风貌,展示时代背景   
2、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铺垫
3、渲染气氛、环境,交代人物身份
   烘托人物心情  突出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
4、推动(预示)故事情节发展               
5、酝酿情境,揭示主题、主旨
6、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7、结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引出下文,照应标题)

写作的视角
   

写作视角(更常见于小说)

第一人称视角   第三人称视角
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
①全知视角
更有利于全方位地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复杂关系。
②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视角;
第三人称中的傻子视角、儿童视角和成人受限视角
 《尘埃落定》《爸爸爸》(傻子视角)
 《红高粱》《呼兰河传》(儿童视角)
2017全国1《天嚣》(成人受限视角)

六、小说阅读的四大鉴赏点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再加上主题,构成小说的四大鉴赏点。无论试题从哪个角度命制,大体要归溯到这四大鉴赏点。
①把握小说情节
小说本质上也是一种记叙文,可以按照记叙文阅读,先明确记叙的对象、事件及其前因后果,把握事件发生—经过—结果的完整过程;也可以按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开端—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来把握。
②认识人物形象
通过情节发展,及人物语言、行为、心理描写,初步判断人物身份、地位、职业、生活的具体环境。他有哪些言行和想法?他与其他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初步把握他的性格特点。
③分析环境特点
    小说中的环境,为小说的人物提供活动背景,怎样的环境生成怎样的性格,怎样的性格决定人物怎样的命运,而小说人物的命运,蕴涵作品主题。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题。如《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
④理解小说主题
小说好读不好懂,主要体现在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上。且不说小说主题本身具有多义性、复杂性、模糊性、在小说中。作者往往不直接告诉读者写作主题,靠读者根据情节、人物、环境描写等来感知。

散文阅读知识梳理


        综述

最近十余年,全国卷考查小说居多,散文偏少,两者比例大概为5 : 1。
 近7年内,全国I卷未考散文,2017年2套卷子出现散文,又或是散文重出江湖的信号。
散文是最常见的两大文学体裁之一,全国卷考查力度偏弱(以2016年之前的湖南卷为例,对散文考查力度远大于小说)。2020年考查散文,有体裁比例的平衡需要。
加之各地对小说的模考命题和训练力度远远大于散文,散文的训练偏弱,甚至是很薄弱。谨防命题者乘虚而入。
综上,2020年备考,值得加大散文训练力度。建议:将全国卷的《窗子以外》《我们的裁缝店》《听朗诵》《针挑土》《灯火》列为必做篇目。
 散文相对于骈文而言,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格律的散体文章,包括写人、记事、抒情类散文以及杂文、随笔、游记等。行文自由,不讲究音韵,不讲究对仗。

散文分类

散文主要分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记叙散文又可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记事散文,《藤野先生》是写人散文。

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也包括一些借景抒情的写景散文。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议论散文:也称为说理散文,它以议论为主,借助某种形象说理,或直接的发表议论。其特点是议论、抒情和描写相结合。近似于杂文。

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方法小结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方法小结

1.注意手法
2.解释语境义(联系文本)
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实指(明指),虚指头(暗指)
在文中产生的临时语境义(造词,拆词,仿词)
3.作用效果
(生动?形象?贴切?传神?凝练?)
4.结合人物形象
  作者情感
  文章主题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方法小结

  ①分析句子结构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复句(可能包含几种意思)还是单句。②结合语境解析结合语境解说句意,分析句子有几层意思、几个内容要点,另外,找出关键词语,注意表层义和深层义。

  ③分析修辞手法如比喻(相似性),借代(相关性),比拟(形象性),反语(讽刺性),反复(强调性)④把握感情态度有些句子表面叙事写景,却蕴含作者情感,要找出言外之意(喜爱?思念?)

  ⑤结合人物形象。有些句子是为了凸显(烘托)人物的性格特点。

  ⑥结合文章主题深化主题?揭示主旨?比如分析鲁迅作品中的句子,要结合时代背景与作者意图来分析。

  ⑦结构照应作用是否有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照应前文,前后呼应,照应标题,揭晓悬念等作用(一般是问句子的妙处、作用时答)。

  ⑧句子表达效果。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深刻隽永?化抽象为通俗?

段落和层次

  段落为作者在行文中已经划分的自然段

  层次一般指段落内部相对独立的几个部分。层次和段落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

  文章常见结构:

  并列式

  层进式

  (递进式)

  总分式

  (分总、总分总)

  横式、纵式、纵横式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论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

  2.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比如谈“生涯规划”,先写生涯规划的内涵,再写对于个人发展的意义,再写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段落之间体现层次感。

  3.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4.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例如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驳了敌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后一部分从正面立论,证明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文章结构的基本形式  

  1.纵式,即文章层次主要以纵向形式展开。 

  ①以时间为序  

  ②以作者情感发展脉络为序  

  ③以逐层深入的论证为序。  

  2.横式,即文章层次主要以横向形式展开。  

  ①以空间为序  

  ②以内容的分类划分层次  

  3.合式,即纵横式,指文章层次以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形式展开。 

  写作的顺序通常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过渡和照应

  运用过渡和照应,使文章脉络清晰,衔接紧密

  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比如承上启下,总起、总领全文,总括、收束全文,由叙转议、由景转情、由正面转到反面……

  照应,是指前后文的关照呼应。照应有文章内容与标题照应,各部分之间的照应,某些词语的前后照应等形式。

  做铺垫,设悬念,埋伏笔

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部分往往在全文中起引入、总领、总起或总结、收束的作用。首尾呼应

  从阅读的角度看,抓住开头(开门见山)和结尾(卒章显志、篇末点题),不仅有助于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而且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有助于对某些表达技巧的分析评价。

  开头作用小结

  ①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②设置线索,引出下文。

  ③曲笔入题,设置悬念。

  ④埋下伏笔,铺垫照应。

  ⑤设置疑问,引人深思。

  ⑥比喻开头,由虚入实。

  ⑦对比入题,强调主体。

  ⑧类比引入,发人遐思。

  ⑨新颖别致,扣动心弦。

  ⑩侧面入笔,含蓄自然。

  结尾作用小结

  ①篇末点题,卒章显志。

  ②问句作结,发人深思。

  ③用省略号,余味绵长。

  ④比较作结,突出情感。

  ⑤想象作结,意蕴深远。

  ⑥直抒胸臆,情感强烈。

  ⑦呼应前文,对比照应。

  ⑧以景结情,深化主题。

  ⑨戛然而止,文意留白。

更多知识和第一部分小说基本通用,不赘述。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梳理


特别说明:与小说、散文阅读知识的部分内容重合。为方便学生举一反三,巩固记忆,此处仍然列出。




人物形象
形象举例

1.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4.矢志报国、慷慨激昂的形象。
5.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6.归隐田园、寄情山水的形象。
7.旷达自适、淡泊孤高的形象。
8.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9.爱恨情长、迷惘惆怅的形象。
10.孤单寂寥、闺怨相思的形象。

词汇储备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送别友人
思家念亲、献身边塞、反对征伐
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
人世飘零、世事变迁、历史沧桑
吊古伤今、物是人非、昔盛今衰

鉴赏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

(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所处时代的特征等,尤其是具体的创作背景。
(2)从人物的肖像(外貌)、语言、行动(动作)、心理、神态等角度入手分析,抓住反映感情的词语。
(3)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百姓的疾苦。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   
 山河沦丧的痛苦。
      年华逝去,壮志难酬的悲叹。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抒发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
 对大好河山的讴歌。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思亲念友。     边关思乡。      闺中怀人。
(4)离愁别绪
      依依不舍的留恋。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5)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昔盛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       青春易逝的伤感。 
      仕途失意的苦闷。       告慰平生的喜悦。 

诗歌风格
整体风格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想象。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作家风格
豪放:苏轼、辛弃疾                        
婉约:韦庄 柳永、姜夔、李清照
隽永:李煜、刘禹锡 自然:谢朓、谢灵运     
清新飘逸:李白 沉郁顿挫:杜甫
雄浑悲壮:屈原 雄健高峻:王安石           
淡远闲静:陶渊明 恬淡优美:王维

类诗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值得注意的是,某一风格的诗人的特例又往往是命题点。如,李清照长于婉约词,也有“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放词;苏轼以“大江东去”的豪放著称,却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般凄惋之作。 

物象、意象、意境
意象

1.什么是意象?    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叫做“意象”。它是“意”和“象”的结合体。
2.物象与意象有何区别?
    物象是指客观事物所呈现出来的样子。如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风雨雷电等客观存在物都以各自的形态存在着。
    物象一旦进入诗歌,打上诗人的感情和思想的烙印,这种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对客观事物的印象,就是意象。
3、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联系  意象与意境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区别  (1)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2)意象是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些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所谓意境,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契合交融。
4、意象可以分成哪些类别?
    从内容上分,意象可以分为景、物、人、事四大类。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意象。
    含义相对凝固的意象,有时候也是典故。

意象例说
杜鹃鸟 牡丹 西风 舟 西楼 捣衣 饮酒 登高 凭栏 英雄 美人 月亮 鸿雁 梧桐 流水 猿猴 乌鸦 菊花 松、竹、梅 莲 鹧鸪 柳树 蟋蟀 抱柱 问鼎 请缨 折桂 咏絮 吴钩 白云苍狗 莼羹鲈脍 庄周梦蝶 采薇 青眼 烂柯 青鸟 梨园 精卫 泰斗 抱璞 掣肘 献芹 执牛耳 红豆 秦晋 鸡肋 杜康 彭祖 孔方兄 陶朱 祝融 逐鹿 羌笛 琴瑟 连理枝 比翼鸟 长亭 南浦 芳草 芭蕉 冰雪 香草

意象分类
比较忧伤的意象:蟋蟀(促织)、捣衣、梧桐、鹧鸪、乌鸦、芭蕉、猿猴、子规
寓意高洁的意象:香草、菊花、梅花、竹、蝉、松柏
离情别意的意象:长亭、南浦、古道、杨柳(留)
思家思乡的意象:月亮、莼羹鲈脍、双鲤、捣衣、促织、捣衣、鸿雁
爱情相思的意象:梅、丝、红豆、莲、秋水、
战争军旅的意象:请缨、羌笛、楼兰、投笔、长城、柳营
隐居闲适的意象:菊花、东篱、五柳、三径、渔樵、渔父、乌巾、终南山、采薇、东山 

语言风格、特色、技法
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
②句式选择(长句短句,整句散句,整散结合,  其他反问句、感叹句等句式)
③大量引用古诗词名句,典故(旁征博引, 典雅韵味)
④使用方言,口语化,通俗易懂(老舍,赵树理,贾平凹,何立伟《白色鸟》) 
⑤叠字叠词,押韵 音律和谐,朗朗上口
⑥传神的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准确生动
⑦细节描写(动作、外貌、心理等),细腻传神
⑧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反语,反讽
⑨语言风格    生动形象(运用各类修辞)、平实质朴(贾平凹)、通俗易懂(明白如话_古诗词)、有生活(乡土)气息(活泼生动  老舍,孙犁,贾平凹)、使用方言、口语化(老舍,贾平凹,赵树理)、清新自然(王维,沈从文)、幽默风趣(钱钟书,梁实秋)、富有文采(形象生动传神)(刘亮程)、华美、绮丽浓艳(香艳)(温庭筠,张爱玲,毕淑敏)、典雅庄重(丰子恺)、闲适冲淡(丰子恺,周作人,林语堂)、简洁凝练、含蓄蕴藉(含蓄不显露,李商隐)、豪放(奔放)不羁、沉郁顿挫、富有哲理(周国平)、犀利深刻、调侃戏谑
(10)古代诗歌语言风格
包括清新、自然、平淡(质朴)、直白、明快(明丽)、洗练、通俗(口语化)、雄奇、绚丽(华美)、含蓄、典雅、俊逸、庄重、风趣、沉郁、奔放(豪放)、沉郁顿挫、含蓄蕴藉、含蓄隽永、琅琅上口、音韵和谐等。        一首诗的风格可能包含互相关联的多个方面。
(11)其他的表达技巧:
①表达方式(叙述 描写抒情 议论 说明 )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托物起兴 写景抒情 寓情于景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反衬 烘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细节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
③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夸张等
④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⑤行文结构:线索,首尾呼应,设置悬念,埋伏笔、承上启下
⑥句式组合: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反问句,设问句,排比句  

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人自比(自况)、渲染、烘托、衬托、映衬、反衬、正衬、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对比、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多角度写景(多感觉)、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联想、想象、象征、以小见大(小说)、借古讽今、倒叙、插叙、赋、比、兴、重章复唱(沓)、明暗结合、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讽刺、似褒实贬、似贬实褒(贬词褒用  反语)、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铺垫、伏笔、照应、以乐(哀)景写哀(乐)情、动作、肖像、语言、心理、香草美人、点染(2018浙江卷)、铺陈
 
景物描写的相关术语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多角度写景    

 动景和静景    远景与近景    实景与虚景

 俯视之景与仰视之景    

 多感觉(视、触、听、嗅)写景    

 移步换景   定景换点   定点换景

 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    借景抒情    

 运用对比烘托、拟人、比喻、象征、联想、想象等手法

 
景物描写一般的作用

1、交代时节季候、地域风貌,展示时代背景   

2、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铺垫

3、渲染气氛、环境,交代人物身份        

   烘托人物心情  突出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

4、推动(预示)故事情节发展               

5、酝酿情境,揭示主题、主旨

6、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7、结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引出下文,照应标题)  


表达方式

记叙   叙述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诗歌中所记叙的事情包括诗人的现实生活和典故两大类。
       所记叙的事情和生活细节隐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
       通常情况下,单一的叙述较少,往往是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叙事与写景相结合,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描写   

环境描写:1.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动态和静态 近景与远景 实景与虚景 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  融情于景  视听嗅结合   绘声绘色(绘形)  色彩映衬)

   2. 社会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外貌(肖像),语言(对话),动作(行为),心理,神态。
   正面(侧面)描写    直接(间接)描写     细节描写;    细描与白描
   概括描写(总体,抽象,轮廓)   具体描写(局部,确切,细致)
抒情 抒情,即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分为: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助写人、叙事、写景、咏物来间接抒情(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人自比抒情) 也就是说,作者常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渗透某种感情(叙述、描写和议论、抒情有机结合)。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排比、对比、
设问、反问、反语、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针。

鉴赏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作用:使文章更生动形象,更有文采,更突出某事物……的特征。
   反问、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增强表达的语气和语势。
   对比(也包括写作手法里的衬托)的作用:通过两类事物的鲜明比较,更突出地表现出某事物……的特征
   顶针、互文、对偶的作用:节奏鲜明,形式整齐,音韵和谐

难点易混点解析

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比拟:拟人,拟物(把人当物写,把甲物当乙物写)
    对比:既是修辞手法,又是写作手法
    通感:既有感觉的迁移,一般也是比喻的形式。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
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比喻)
      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比拟)
    比喻与借代的区别
     毛主席像太阳。(相似性)
     对面走了一个红领巾。(相关性)
    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反问:明知故问,不做回答
     设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风审美效果

富有感染力,更有想象空间,渲染气氛,烘托环境,凸显人物形象,强化情感,突出主旨,点题,画龙点睛。
准确,鲜明,生动,传神,通俗,委婉,含蓄,节奏感强,增强语势。
 
题材分类

送别诗
送别内容一般是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诗歌题目:常有“赠、别、送、饯”等字眼
    常见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渡口(津)、舟、帆、流水等。
    常用手法: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思乡诗
思乡诗往往和思亲相结合。

怀古诗(咏史诗)
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抒情咏怀。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常见手法:用典,对比。
    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借古讽今,物是人非,怀才不遇,感时伤世,壮怀激烈。

边塞诗
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诗歌内容:可以描摹边地异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表达对穷兵黩武、非正义战争的不满、批判。常见意象:烽火、狼烟、骏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大雁、苍鹰、夕照、大漠等。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杨炯等。

闺怨诗(宫怨诗)
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人妇、商人妇、游子妇、劳动妇女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宫怨诗专写宫中的失宠后妃以及宫女的怨情。

田园诗(山水诗)
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田园诗和山水诗内容有交叉。谢灵运是最早写山水诗的诗人。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和边塞诗并称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两大诗派。代表诗人:东晋的陶渊明,谢灵运,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宋代的杨万里,范成大。

讽喻诗
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有“美刺”(歌颂与讽刺)作用;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干禄诗
也叫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可谓“戴着镣铐的舞蹈”。

题画诗
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

其它:政治抒情诗、咏物言志诗。  诗歌题材很丰富,无法一一列举。 

诗歌体裁
古体诗

一般又叫古风,依照古诗的作法来写,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诗经》,曹操《观沧海》)、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和七言诗(鲍照的诗)。

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绝句相关知识
    一、对仗

①原则上可以不对仗。 

比如:《泊秦淮》李商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②如果对仗,1、2句对仗居多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③1和2对仗,3和4对仗的同样有。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有人说,从对仗的角度看,绝句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二、韵脚:押韵是1、2、4压韵(第1句可不押韵),第3句一般不押韵。
三、平仄:一般一个整句是仄起平收。三四句一般是仄起平收。
律诗平仄、韵律

  一、颔联、颈联严格对仗。

二、除首联外,其他三联一般仄起平收。

三、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2.4.6.8句),中间不得换韵。五律一般首句不入韵;七律一般首句入韵。

四、内容上起承转合:起——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臆,或比兴寄托,或写景,或抒情,或叙事。承——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根据情路、景路、理路,将上下文紧紧联系,上下关联,前后呼应转——转折、转换,由情转到景,由景转到情,由彼转到此,由此转到彼,由事转到理,由理转到事,由物转到人,由人转到物,或顺势而转合——结尾,结束全文。往往是诗文的精华之所在,是作者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重要环节。 

读懂诗歌的切入点
切入点一  看标题,抓题眼
切入点二  看作者,看注释,知人论世
切入点三  找诗眼,把握“情感关键词”
切入点四  看(典型)意象
切入点五  了解常见典故 
诗歌的含蓄性

诗歌的含蓄性
诗贵含蓄。它通常有下面几种形式:
  一、托物式。诗人借助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借喻式。诗人采用打比方,把本体事物隐去,只留下喻体,让读者通过对喻体的体悟,理解诗人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三、双关式。诗人所使用的词句既有明的一层意思, 也有暗的一层意思, 明的意思是次要的意义, 暗的才是诗人要表达的真正意义。    
  四、借托式。有些事情或意愿, 诗人不宜正面直说, 往往假借那一件事来说这一件事。
    五、暗示式。诗人使用春秋笔法, 不直言其意, 字面意义看不出诗人的褒贬态度, 但是字里行间却暗示了诗人褒贬之意。
    六、象征式。诗人借助象征手法, 来抒写心志, 宣泄情怀。
    七、典故式。诗人为了达到一种含蓄曲折的表达, 借典故来抒发感情。

炼字与诗眼

炼字
       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炼字的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事物与情感。

诗眼
       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是诗眼。
       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道是无晴却有晴”是诗眼。
       分析诗眼时,就注意从整体内容分析诗眼,把炼字和炼意结合起来鉴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