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生平最难决定也是最后一计,放弃两人为蜀国争取了29年国运

 四地闲夫 2020-03-31

导语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曹魏,他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同时他亲率十万大军出斜谷道,进据武功五丈原。四月,蜀军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营扎寨。司马懿则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蜀军自行撤退。

孙权响应诸葛亮,他亲率十万大军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叡率军打败。而在五丈原,魏、蜀两军相峙了一百多日,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但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诸葛亮故意派人送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给司马懿,暗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但司马懿仍不为所动,照样高挂免战牌。

诸葛亮知道司马懿是想拖垮蜀军,不禁心里着急。此时东吴失败的消息传来,他心里越发着急,加上连日过度操劳,终于病倒了。他非常担心自己一旦不能指挥军队,蜀军可能陷入混乱。虽然身体虚弱,他仍然坚持定期到军营去检查。那时天气已逐渐转凉,诸葛亮不慎又受了风寒,病情越来越重了。

这时,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如何让五丈原的十万大军安全撤回蜀国境内。这十万精兵是蜀国唯一具有战斗力的军事力量,失去它,蜀国将遭受毁灭性打击,有亡国的危险。诸葛亮将如何应对呢?

诸葛亮生平最难决定也是最后一计,放弃两人为蜀国争取了29年国运

诸葛亮

五丈原危机事关蜀国命运,处理不慎后果不堪想象

蜀国成立后,经历过两次影响国运的战役。第一次是荆州之战,第二次是夷陵之战,这两次战役均以蜀国失败告终。

荆州之战中,蜀国战略决策失误。刘备过于相信吴蜀联盟的约束力,没有及时增援关羽,导致关羽受到魏、吴两国的夹击,最终兵败被害。失去战略要地荆州后,蜀国对魏、吴两国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已荡然无存。

刘备在夷陵之战的失败,则严重动摇了蜀国的根基。在此战中,多位蜀国名领阵亡,战后国内更是叛乱四起。南方的孟获就是在此时叛乱的,结果诸葛亮花了约5年的时间才平息了这些叛乱,使蜀国恢复了元气。

这次的五丈原危机比前两次战役风险更大,因为,这次诸葛亮不能亲自善后了。在五丈原的十万精兵,是蜀国唯一具有战斗力的军事力量,这支军队必须撤回蜀国才能保证安全。

而司马懿正在虎视眈眈、蓄势待发,一旦得知诸葛亮逝世,他就会出击围歼蜀军。在诸葛亮病重期间,司马懿就趁机亲自率军袭击了蜀军后方,斩五百余人,获牲口千余头。

诸葛亮生平最难决定也是最后一计,放弃两人为蜀国争取了29年国运

司马懿

如果这十万精兵不能顺利回到蜀境,加上诸葛亮逝死造成的影响。蜀国内部必定再次叛乱四起,此时如果司马懿趁机攻蜀,那么,灭蜀就会是大概率的事了。

在这危急关头,为确保蜀国的安全,不负先帝托孤的重任。诸葛亮艰难地做出了他生平最后一计,这也是他第一次用毒计……。

弃卒保帅:魏延、杨仪入局竟浑然无觉

诸葛亮已秘密告知刘禅,自己不测后蒋琬可接替其位。他又召见姜维,把自己这些年写的二十四本兵法书,还有一些兵器的制造方法交给他。并交待姜维,撤军时他要负责殿后。

此时,诸葛亮麾下主要将领有魏延、杨仪、蒋祎、姜维、马岱等人。其中蒋祎、姜维是他的嫡系,马岱也是可靠之人。

魏延是一个不稳定因素。当年关羽战长沙时,魏延杀死长沙太守投降,就让诸葛亮觉得魏延这个人不太可靠。在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事会议上提出建议:因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他愿意率领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并认为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但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悬危而不用。

此后,每次随军北伐,魏延都请诸葛亮让他统领万兵,另走一路进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就像当年韩信出汉中一样,但诸葛亮一直不答应,所以魏延心有不满,经常说诸葛亮胆怯。但慑于诸葛亮的威信,他也不敢造次。

魏延是蜀汉的老臣,他战功卓著,性格高傲,当时军中没人敢与他争锋。但长史杨仪却看不习惯魏延,两人势成水火。每次军事会议时,两人都会争吵,有几次魏延甚至在会上拔出刀,作势要杀杨仪,而杨仪则在诸葛亮面前哭诉。诸葛亮深为爱惜杨仪的才干,又要借助魏延的骁勇,不忍心偏废他们任何一方,只让费祎为二人调解。

诸葛亮生平最难决定也是最后一计,放弃两人为蜀国争取了29年国运

魏延

对于魏延与杨仪,孙权曾有如下评价:

“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三国志·蜀书·董允传》

诸葛亮当然也知道这点,但因为蜀中人才缺乏,所以留用他们。诸葛亮死后,这两人将无人能管的住了,所以诸葛亮决定利用两个之间的矛盾,借刀除掉此两人。以确保蜀国的长治久安。

诸葛亮神机妙算,十万精兵安全撤回蜀国。

究竟由谁来担当撤军总指挥,诸葛亮颇费思量。为保护蒋琬、姜维,不能让他们两个走上前台,剩下的就是魏延、杨仪二选一了。

如果由魏延接管军队,那么他是不会撤军的,这点诸葛亮很清楚(后来证明这一判断是对的)。大军不撤回蜀境,就会遭到司马懿的围歼,这正是司马懿所希望的结果。所以,不能让魏延接管军队。

最后诸葛亮决定让杨仪接管军队,并在临逝世前进一步激化了杨仪与魏延之间的茅盾,同时密奏刘禅做了妥善的安排:

1、诸葛亮只召见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明确由杨仪担当撤军总指挥,并对身后事做了详细安排。杨仪认为诸葛亮已指定自己为接班人,顿时欣喜若狂。

2、诸葛亮派人密奏刘禅。认为杨仪性情急躁狭隘,不可重用,回蜀后需由蒋琬接替杨仪掌握兵权。改封杨仪为中军师,没有部属,只是自己便宜行事而已。

魏延因诸葛亮未召见自己,心中不忿。恰此时,杨仪令费祎告之魏延退兵事宜。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诸葛亮生平最难决定也是最后一计,放弃两人为蜀国争取了29年国运

诸葛亮

杨仪按照诸葛亮生前定下的计策,率大军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先占据了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但手下不听他的命令,都散了。魏延无奈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杨仪继而灭了魏延三族。

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已死,就率军追击,断后的姜维推出诸葛亮模样的木雕并改后军做前军返回,司马懿看到诸葛亮(木雕),认为诸葛亮是装死引诱魏军出击,赶紧飞马撤退,蜀军得以安全撤回蜀境。

杨仪等部将班师还朝。他认为自己统领军队有功,又诛杀魏延,应该由他来代替诸葛亮秉持朝政。但刘禅按照诸葛亮的遗意提拔了蒋琬。另拜杨仪为中军师,这是个闲职。杨仪深深不忿,常发怨言,刘禅知道后,将杨仪废为庶民,后杨仪自杀而死。

至此,诸葛亮在逝死后,如愿除掉了两个影响蜀国内部团结的人,并让十万精兵安全撤回蜀界。

总结

在五丈原,诸葛亮再一次显示了他的不同凡响。他在逝世前,定下万全之策,确保十万精兵安全退回蜀国。同时,他又借杨仪之手除掉了居功自傲的魏延,提拔蒋琬、姜维为接班人,这一系列动作,最终让蜀国再存活了29年。

诸葛亮最终忠实地兑现了他对刘备的承诺: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这,也许就是后人仰视诸葛亮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