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权的拿手好戏——诈降,取得两次大胜,建立称帝基础

 四地闲夫 2020-03-31
孙权的拿手好戏——诈降,取得两次大胜,建立称帝基础

诈降是战史上再平常不过的事情。通过诈降的手段,可以保存性命积蓄力量,也可以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扭转战局或形势的目的。后者比前者更有技术含量,发挥的作用也更多。在诈降方面,东吴或者说江东集团是一把好手。通过诈降的手段,孙权获得两次重要战役的胜利,保存自己的生存空间,建立称帝的基础。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江东集团诈降的事情。

孙权的拿手好戏——诈降,取得两次大胜,建立称帝基础

一、黄盖诈降,火攻赤壁

提到江东集团最著名的诈降,相信应该非“赤壁之战”莫属了。在“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刘琦部署在江汉战场的主力满打满算也就五万人,曹操方面的兵力一直存在争议,不过按照周瑜的猜测,曹操率领十五六万北兵,又新收七八万荆州降卒,即便这些兵力不能全都投入作战(降卒大部分不能用,新占据的襄阳、江陵要留兵镇守),曹操也还是能拿出十万军队的。

孙权的拿手好戏——诈降,取得两次大胜,建立称帝基础

曹操训练了半年的水军,攻取荆州之后,又得到大量的舟船和具备水战经验的将士。这个时候曹操的水军虽然较周瑜的江东水军和关羽的荆襄水军逊色一筹,但也具备一定的战斗力。何况数量至少是孙刘联军的二倍以上。即便在决战之前的“浦口之役”以及曹操的一次尝试性进攻(可能和“浦口之役”是同一场)中取胜,但在绝对的力量之下,孙刘联军还是处于劣势。这个时江东将领黄盖敏锐地发现,曹操的战船排列密集,首尾相连,一旦使用火攻,就会相互蔓延焚烧。这也体现出曹操是北方人,虽然军事能力很强,但是在水军的排兵布阵中还是欠缺经验。

周瑜拍板了这个计划,但是需要一个人来执行。用火箭肯定是不行。第一古代火箭要在箭头上放一种装油的容器,射程和穿透力可能会受到影响,而且火箭要反复射中着火处,才能保证火势烧起来。而在江上空气潮湿,靠近水源,火箭的效果肯定要大打折扣。所以孙刘联军要选择火船,那么火船怎么突破封锁靠近曹操的船阵呢?就要靠诈降计。

孙权的拿手好戏——诈降,取得两次大胜,建立称帝基础

黄盖作为火攻的提出者,也是诈降计的实施者。黄盖率领十艘轻便火船顺利冲进曹操船阵放火,火势不仅烧毁曹操的战船,更蔓延到北岸乌林的陆军军营。随后周瑜、刘备对乌林的曹军主力展开反攻,趁着火势和曹军的败势大获全胜。这就是“赤壁之战”一个大体的轮廓。黄盖的诈降和火攻就是其中的转折点,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赤壁之战”的胜利不但让孙权和刘备保存了生存的空间,还取得了对江汉地区战争主动权,反攻南郡和荆南四郡,扩大自己的战果。

孙权的拿手好戏——诈降,取得两次大胜,建立称帝基础

二、孙权“诈降”,避免两线作战

在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长期坐镇淮南的张辽也被调到襄、樊前线。这个时候正是攻击合肥,配合江北的皖城进一步控制淮南地区的好机会。但是孙权合肥实在不给力,处于扬州上游的荆州的威胁又太大。所以孙权拍板吕蒙的计划,直接袭取荆州,与刘备彻底撕破脸皮。

荆州丢失,关羽被杀,说刘备最好保持理智和孙权联合对付曹操的人,纯属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赵云就站着说话不腰疼来着,于是被刘备安排在江州做第二梯队。孙权知道刘备必定要找自己的麻烦,重夺荆州。为了避免对西方、北方两线作战,孙权只能向曹丕臣服,全力应对刘备的进攻。

孙权的拿手好戏——诈降,取得两次大胜,建立称帝基础

不过孙权的臣服只是名义上的。孙权可以在名义上矮曹丕甚至刘备一头;可以不顾张昭、徐盛等人的反对接受“大魏吴王”的封号;可以超过上贡规模送给曹丕玳瑁、象牙、翡翠等奢侈品,但无论如何也不将太子孙登送入曹魏入质。也就是说实际的把柄完全不给曹魏。等到“夷陵之战”结束,西线的威胁解除,孙权对曹丕的态度更加怠慢,导致曹丕三路大军伐吴,盟友或者说君臣的关系破裂。孙权对曹丕根本不是真心臣服,只是缓和矛盾,顺便利用一下曹魏的威势。所以这也可以说是东吴这个政权整体的从上到下的诈降,通过这个手段化解了来自蜀汉的威胁。

孙权的拿手好戏——诈降,取得两次大胜,建立称帝基础

三、周鲂诈降,孙权称帝

与曹丕和刘备不同。曹丕的正统地位是从汉献帝刘协那里接过来的,名正言顺;刘备有汉室血统,打出的旗号是兴复汉室,以延续汉室自居,也可以称帝,不承认曹魏的正统性;孙权什么也没有,从地理上是东南割据政权;从本质上来说孙权和袁绍、袁术、公孙瓒这样的军阀没什么区别,只不过他熬出来了。何况他还一度臣服曹魏,连第一个年号都是从黄初和章武各取一个字,搞出一个黄武来。所以孙权一时间也是没有称帝,他需要一场胜利,产生足够的威望,将自己推上帝位。

孙权的拿手好戏——诈降,取得两次大胜,建立称帝基础

于是在东吴黄武七年、曹魏太和二年(即公元228年),东吴的鄱阳太守周鲂不惜断发诈降曹魏在扬州的大司马曹休。古人非常看重自己的头发,第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第二古人认为头发和自己的灵魂相关,所以古代有很多巫术是用头发作为媒体的。在《三国演义》中黄盖使用“苦肉计”,其实历史上没有,周鲂断发倒是带有一些“苦肉计”的味道。

曹休信以为真,率领军队接应周鲂。另外魏明帝曹叡也希望借这个机会实施司马懿提出的伐吴的计划,令司马懿取江陵;贾逵取东关。曹魏军队要进入鄱阳郡,需要借道孙权控制的庐江郡。于是陆逊等人在皖县埋伏起来,曹魏大军进入到石亭的时候,东吴军队发动反击,以“三叉戟”的进攻方式一举击溃曹休;同时孙权率军切断曹休的退路。曹休危在旦夕,十万大军很有可能被东吴直接吃掉,导致淮南、青、徐动荡。这个时候贾逵西向营救曹休,加上王凌等人的殊死搏斗,才从孙权的包围中撕开缺口,保护曹休以及曹魏军队撤退。虽然没有完全吃掉曹休,但也取得了巨大战果,消灭上万曹魏士兵。孙权凭借“石亭之战”的威望,在次年黄龙元年(即公元229年)登上帝位。

孙权的拿手好戏——诈降,取得两次大胜,建立称帝基础

小结

其实在三国时期,兵不厌诈,魏、蜀、吴三国都使用过诈降的手段。曹魏曾经派遣隐蕃、马茂等人进入东吴破坏;诸葛亮曾经派郭模诈降曹魏,促成孟达的反叛。不过要说通过诈降手段获得最大战果的政权,还是要数东吴。

其中原因小编以为有两点,一是东吴和曹魏接壤的战线比较广泛,从江汉到淮南,交通也非常方便。两家经常发生叛逃到对方的情况,而曹魏比东吴强大,总体上应该是东吴叛逃到曹魏更多一些。频繁投降的吴人会麻痹曹魏的神经,而发达的水陆交通也为曹魏接应投降者提供条件,所以东吴经常使用诈降计,包括后来没有成功的张布、邓由等人。

孙权的拿手好戏——诈降,取得两次大胜,建立称帝基础

另外孙权的时机把握得很好。“赤壁之战”中曹操过于顺利地拿下荆州,统一荆、扬饮马长江已经近在眼前,产生轻敌的情绪,而“石亭之战”中曹叡刚刚上位,同样希望用一场胜利提升威望,巩固统治,蜀汉处于山岭之中难以下手,所以曹叡将目标放在东吴,并且在“石亭之战”之前就制定了伐吴的计划。孙权趁这个机会用诈降计,以江南的鄱阳之地诱惑曹魏,也是恰到好处的。这就是孙权诈降计成功的原因所在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英雄记》、《中国历史地图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