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磅!清朝留学美国 · 一群孩子的别样生涯

 梦想童年594 2020-03-31

1871年的清末,京城和部分沿海地区的百姓得知了一个奇怪的新闻:即日起,清政府向外界招募每年30名幼童出洋留学,共计120名,学制15年,官派。

更为具体的要求是由李鸿章提出的:幼童须16岁以下,聪颖,且外貌端正,否则会影响国容。

这便是一月前由曾国藩和李鸿章上奏的“留学之事"。他们已经意识到大清无法再一个封闭的文化环境中继续下去了,赴洋幼童是一颗种子,为了国家的未来。

在当时,极少有家庭愿意让孩子留洋--这是一个过于新奇的概念,他们对国外没有任何的想象。

因为观念原因,最后在招募到的120名幼童中,有70%来自广东省(多为香山、珠海籍),其中包括来自广州的詹天佑。

上左起:梁敦彦、容尚谦、史锦庸;中左起:吴仰曾、康赓龄、曹家祥;

下左起:潘斯炽、周寿臣、黄耀昌。

1872年 出国前夕的梁如浩(左)与唐绍仪(右)的合影

少年詹天佑

隔年,孩子们从上海出发,乘轮船历经25天,来到了美国旧金山。在船上的25天中,孩子们从哭天嚎地到习惯晕船,等他们下船时,已经爱上了西餐。

第一批留美幼童在上海轮船招商局合影

1872年 抵达旧金山的部分留学幼童合影

他们第一次见到了火车,不禁瞪大了眼睛。他们很快被分散居住在40多户美国人家中,开始了中西结合的学习。一年后,他们已经可以用流利的英文对话、作英文诗、画素描了。由于体育课程的缘故,他们已经脱掉了长袍,穿上了西式服装。

李鸿章表示理解,但设了一条底线:不准信教,不准剪辫子。

1874年,在美国17岁的梁敦彦。回国后先到天津电报学堂任教习,后在广东、湖北任张之洞幕僚,历任汉口、汉阳海关道台,天津海关道台,外交部长、交通银行董事长,驻欧美各国全权公使等职。

1874年,14岁的吴仰曾。回国后又到英国学习采矿工程,后在南京、浙江、直隶等地工作,清末任欧美归国留学生副主考,被清政府授予科学博士,充学部顾问,晚年在开滦煤矿工作,退休后居北平。

留美幼童李恩富 成为最早一位用笔与嘴在美国本土上为同胞呐喊的血性汉子

1978年,第一批留洋孩子高中毕业,此时的他们已经完完全全的融入了美国,他们吃着奶油吐司,打棒球与划船,他们最好的朋友是美国当地人,他们也爱上了那里的女孩。

1878年,留美幼童组成的棒球队合影。后排左起:蔡绍基、钟俊成、吴仲贤、詹天佑、黄开甲;前排左起:陈巨溶、李桂攀、梁敦彦、邝咏钟。

在学业上,他们以惊人的天赋成为每个学校的佼佼者,在哈特福德高中,优秀学生梁敦彦将受邀做演讲的毕业演说题目是《北极熊》,引起热烈反响,而当年的另一名学生蔡绍基则批判了《鸦片贸易》。

《北极熊》演讲者 棒球队员梁敦彦

1873年的吴仲贤。回国后曾任驻朝鲜领事、驻日本横滨总领事,驻墨西哥代办、汉口海关监督等职,退职后居住上海。

这时候,留学生 谭耀勋剪掉了辫子,而另一位荣揆不仅剪辫,还加入了基督教。消息传回国内,留学事务局立刻要将其遣送回国,二人在火车站逃跑。

有大臣上书,要求撤除留学事务局,李鸿章建议不要将幼童全部撤回,让已进入大学的完成学业。

1881年,总理衙门上呈皇帝,请求撤回出洋学生。

《申报》写到,国家不惜经费之浩繁,谴诸学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中国第一次出洋并无故家世族,巨商大贾之子弟,其应募而来者类多椎鲁之子,流品殊杂,此等人何足以与言西学,何足以与言水师兵法等事。

显然,留洋学生在国内的声誉很差。

1878年,19岁的黄开甲。回国后先后充任盛宣怀秘书,轮船招商局经理,电报局总办,1894年美国圣路易博览会中国特派委员助理。

在美国的潘斯炽。回国后分往上海官办棉纺织厂,后任南京造币厂经理。

当年夏天,除了提前遣返和“逃跑”的孩子(还有因病去世的几位),94名孩子被召回,他们这时大多在美国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却因紧急的召回没能完成学业。

他们回到上海,数十年前,他们从这里启程,大多数的孩子带着对家乡的思念而回来,未曾想到,他们一下船,就被百姓们异样和厌恶的眼神所打击了。是的,他们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即使重新换上了长衫马褂,却处处透露着与这个世界的相异。

在美国的曹家祥。回国后分往天津水师学堂,黄海大海战中负伤,曾任天津警察局长等职,晚年经商。

虽未学完,但李鸿章把他们视为种子,他们被派往天津北洋门下,部分开始学习电报技术,12名孩子派往福州船政学堂学习海军业务。

无可置疑,他们成为了中国电报、航海、铁路、采矿等等行业的奠基人。

身着官服的温秉忠,在上海办工厂,并在美国驻新疆领事馆服务,后为北京海关总局负责人,苏州海关监督等

1904年,唐绍仪作为全权外交大臣到印度和英国人谈判西藏问题。梁诚成为清政府驻美公使。

1905年,詹天佑任京张铁路会办、总工程师。

此为京张铁路修成时修路人员在验道专车前的合影。前排是工程技术人员,右起第三人是负责京张铁路线施工的总工程师詹天佑,工程技术人员后排是铁路工人。

此时科举制度已被废除,留美幼童得到重用,到了1907年,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人数达到17860人。

几年后,唐绍仪主张共和,剪去了辫子,以西装出现。

被唐绍仪送去美国的五个侄子和他们寄住的GARDNER一家的合影 两家的情谊持续百年

晚清政坛的变化,使得这批西学所造之子的命运也随之发生变化。曾经被认为西化过重失信于朝廷的这一批留美学生,在20世纪初年,纷纷成为朝廷重臣,他们活跃在铁路、电报、矿冶这些新兴产业。在外交领域,他们更是当仁不让地代表大清国,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1890年,部分留美幼童的聚会合影。

1905年,部分留美学生的聚会合影。

十多年后,五四运动爆发。这时的“留美幼童”大多已年过六旬。在清政府消亡、新政府建起的历史风潮之中,他们兢兢业业的发挥自己的所学所用,而到了这天,改不了西方生活习惯、满嘴流利英文的他们却开始被想”新的社会与年轻人“视为洋奴和清朝余孽。

他们就这样谢幕了。

1936年,留美幼童最后一次聚会。

“留美幼童们”见证了一个古老国家的命运,或许却没能完全的掌握自己的命运,在一个如此特殊的历史浪尖之上,他们永远是惊涛里最早的远航者。如今我们的泱泱大国,正是由于他们当年勇猛、无畏的激起的几朵浪花,才汇集成为波涛汹涌的海洋。

参考文献

胡劲草《幼童》,2004

谭锦堂《京张路工撮影》,1909

谭锦堂

《京张路工撮影》

(上海同生照相馆制作)

《京张路工撮影》主要记录的是中国自主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沿线各站点、主要路段实景以及通车典礼情况。为清末民初著名的摄影师谭锦棠于1905-1909年间拍摄,上海同生照相馆制作。它对中国铁路的发展史的研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此套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分为上下两卷,约180张照片。

作品从美学角度上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画面清晰,构图讲究,取景位置也经过精心挑选,特别是用较大篇幅展示了南口到八达岭关沟一带的铁路风貌,画面中古老的万里长城与京张铁路交相呼应,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得到了完美体现。

北京广安门车站

南沙河 15 号桥全景

居庸关南隔峒望火车全景

青龙桥车站

八达岭山峒北口

大王庄前轨旁卸水沟景

京张干路起

现在的中国被称为基建狂魔,而京张铁路,是今日的起点。

(资料来源:书格)

版权 | 浮图网

编 辑 | 黄怡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