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道夫”在我国为何能泛滥?论生物入侵的危害

 动物速递 2020-03-31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在玩视频软件的时候,只要是看到有人捕捞“清道夫”的视频,基本上都能够得到大量网友的夸赞,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得出,人们是有多么厌恶“清道夫”。

可能北方一些朋友对于“清道夫”是什么还不清楚,但是南方许多河流里面已经泛滥成灾了,令当地朋友十分无奈。这里所说的“清道夫”是一种全身灰黑色,有黑白相间的花纹的鱼类,一些喜欢水族的朋友会将它当成观赏鱼来养,以便清洁水族箱。

清道夫并不是我国的本土生物,而是外来物种,它们原产于南美洲,也被称为吸盘鱼、垃圾鱼,从名字上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这种鱼类的习性。它们的口唇很发达,像是一个吸盘一样,以水底的各种垃圾为食,这本是好事情,在室内,能够帮我们清理鱼缸,在野外,能够帮我们清理河道的垃圾。

但是除了青苔、垃圾、藻类之外,清道夫还喜欢吸食鱼卵、鱼苗等,一条清道夫一天之内能够吸食5000粒鱼卵,正如它的名字一样,不管是死鱼、藻类,只要是能够吃的,它统统来者不拒,所以有清道夫的河道,基本上其他鱼类就要遭殃了。

清道夫对我国河道造成的影响

清道夫之所以在南方能够泛滥成灾,而北方却并不常见,主要原因是水质问题,它是一种来自南美洲的鱼类,那里的水质偏弱酸性,这与我国南方的水质有点像,而北方的水质呈弱碱性。

当看到新西兰小龙虾包围了南部和北部岛屿、丹麦生蚝泛滥成灾、澳大利亚的三文鱼多到只能喂龙虾等类似外来物种泛滥成灾的新闻时,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种想法:要是我们这能够泛滥就好了。

但是真到了我国外来物种泛滥成灾的时候,即便是中国人均吃货的属性也感到头大,大家都懵了,为啥外国泛滥的物种都是美味,而轮到我们的却是颜值低、口感差,让人丝毫提不起食欲的“清道夫”呢?

要知道清道夫给我国南方的一些河道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就要先对清道夫的习性有所了解。小时候的清道夫虽然长得也很丑,但是在这个阶段的它们却很温柔,基本上以青苔、藻类等为食,算是一个没有什么危害性的鱼类。但是长大之后的清道夫食性就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它们变得喜欢吃肉了,尤其是鱼卵、鱼苗、小型鱼,以及有创口并感染了的大型成鱼,都是清道夫的最爱。

由于清道夫是夜行性的鱼类,所以白天的时候并不活跃,养过它们的人都知道,在日间清道夫一般“吸”在鱼缸底部或者缸壁上,而到了晚上它们则变得异常活跃。我国南方河道的大多数以鲫鱼、草鱼、鲤鱼、柳条鱼等鱼类为主,它们基本上都是日行性的鱼类,晚上不活跃,这正好给了清道夫吸食它们的机会。

在南美,清道夫有着美洲鳄、亚河豚等天敌,所以并不会泛滥,而到了中国之后,虽然鹭会取食一定的清道夫,但鹭类大多数只生活在生态较好的湿地里面,所以对清道夫的抑制力有限,这就导致了清道夫能够迅速泛滥成灾。清道夫会吃鱼卵、鱼苗,有它的河道其他鱼类基本上就无法繁殖后代了,所以一旦某河段出现大量的清道夫,就意味生态遭到了破坏,大量本土物种消失。

体表坚硬,毫无营养价值,中国吃货也表示无奈

在人均吃货属性的中国,我们很难想象竟然有一种鱼能够泛滥,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尝试清道夫的烹饪方法,但是无论是蒸、炸、炒煎、煮,始终无法去除它身上的那种腥臭味,加上外表丑陋,甚至对于一些人来说是恐怖,所以清道夫始终没有大量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也没有办法像小龙虾这种外来物一样被人们吃成靠人工养殖。

清道夫身体呈流线型,上、下唇各有两瓣齿,有两个背鳍、四排大鳞以及一个坚硬的外壳,身上甚少柔软的肉质。

如果料理一条清道夫,我们会发现能够吃的东西很少,到头来基本上是吃五分之一,剩下的全是外壳和骨头,这样的鱼类我们也不要妄想它会有多少营养价值了。所以看到泛滥成灾的清道夫,吃货们表示:虽然很想帮忙,但是也无能为力。

生物入侵有哪些危害?

对于交通、信息并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于生物入侵甚至都没有一个概念,而如今高速发展的时代,生物入侵现象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了,一些生物入侵案例甚至深深地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比如水花生,这种植物可谓是让农民们不堪其扰,每年都除不干净,只要是有一点根留下,来年又是一片茂盛。那么生物入侵究竟能够带来何种危害呢?

生物入侵会加速本土物种的灭绝

当外来物种侵入到新区后,由于竞争小等原因,种群会迅速繁殖,并逐渐发展成当地的“优势种”,严重危害当地的生态安全。

清道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进入我国南方河流之后,由于当地河段适合它们生长,很快清道夫就表现出了强力的繁殖能力,最终成为当地河段的“最强鱼”。受清道夫的影响,本土的鱼类由于繁殖不了后代,最终导致全部消失。

现实中由于外来物种加速本土物种灭绝的例子并不少,比如澳洲的袋狼,早期在澳洲大陆上可谓是一时风头无两,继袋狮灭绝之后它成为了澳洲唯一的大型食肉动物,但是这一局面被随后到来的人类打破了。人们除了自己会想尽办法捕杀袋狼之外,还带来了强有力的“小伙伴”——狗。

大约在5000年前,狗随人类一起来到了澳洲,后来一些狗脱离了人们的控制回归野外,随着野狗数量的逐渐增多,它们聚集在一起,形成庞大的犬群,直接与袋狼竞争,最终加速了袋狼的灭绝。

生物入侵会破坏生态平衡,甚至重构生态系统

对于动物入侵来说,可能最大的危害是加速本土物种的消失,而对于植物入侵来说,可能最严重的就是会破坏生态了。外来植物的入侵,会植物土壤、水分及其他营养成分,甚至是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造成影响,从而打破生态平衡,更严重的是重构当地生态系统,使之变得单一、脆弱。

比如雷州半岛的小伙伴可能对薇甘菊这种植物印象深刻,作为外来物种,它大量吸收土壤里面的水分,让土地变得干燥,其他本土植物纷纷枯萎。

有时候生物入侵破坏生态不仅表现在直接后果上面,还有可能是间接导致的。比如上面我们提到的澳洲野犬,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澳洲本土的一种野生动物了。

澳洲野犬会大量捕食牲畜,对当地农牧业造成冲击,喜欢建围栏的澳洲人们为了保护东南部发达的绵羊产业,修建了一条长达5000多公里的野狗围栏,用以阻挡野狗。后来人们发现,没有有野狗的一侧植被茂盛,有野狗的一侧满地黄沙,土地沙化严重。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原来澳洲野狗会抑制狐狸、野猫的种群发展,有野狗的一侧狐狸、野猫数量相对少很多,而野狗喜欢捕食袋鼠、袋熊等一些大型的动物,对于老鼠、兔子等小型的动物它们是看不上的,渐渐地,兔子和老鼠就多了起来,它们不断啃食青草、植物根茎,最终让土地变得光秃秃。而没有野狗的一侧,狐狸、野猫等数量较多,相对的兔子、老鼠等食草动物就受到限制,对草地的破坏能力就有限。

如何防止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的危害如今我们都大致了解了,那么该如何防止呢?扁鹊有一句名言,大致意思就是:大哥的医术最好,能诊治人未发之病,二哥医术次之,能诊治人刚发之病,自己医术最差,只能诊治已发作的病患。从这个典故里面可以延伸出很多至理名言,防止生物入侵的现象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即将传入、早期发展、泛滥成灾,那么对应的防治方式也有三种,分别是:截断入侵渠道、早期治理,及后期综合治理。

生物入侵的渠道基本上有三类,分别是:

自然入侵,比如风力、河流、鸟类等,这类生物入侵比较隐秘,往往人们发现时已经很严重了;

无意引入,一般指人类无意之中就将外来物带进来了,比如随飞机而来的植物种子、昆虫等,这类入侵方式跟自然入侵比较像,等到发现的时候往往也比较严重;

有意引入,很好理解,通俗地讲就是人们明知是外来物种,但出于某些原因必须要引入的,比如出于农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引进了猕猴桃。

在这个阶段,最有效的防治手段就是完善评估机制,当我们需要引入某一物种的时候,就需要对该物种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分可控和不可控之后,分别有何种应对方式,最终人们是否能够完全控制?这都要表现在评估表上。

生物入侵的早期、中期在现实中还是比较容易控制的,尤其是当完善了跟踪监测流程之后,往往能够抑制住,及时止损。比如澳洲如果能够及早发现野猫会给当地小动物带来灭顶之灾,及时严控宠物猫进口、流浪猫处理的话,也就不会有后期的野猫泛滥成灾了。

(原创用心的作品,喜欢请给个赞,关注我,看更多有趣的野生动物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