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农家女的海外理财10年路,为最坏的时候做最好的准备

 海上嘉蘭 2020-04-01
作者:艳君
小编:花开富贵

本文作者的公众号是:“艳君yanjun”。艳君是花开的博友,她和她老公(文内称呼为“王同学”)现在意大利疫区生活。

新冠疫情除了直接的死亡威胁之外,次生的经济危机也在每个人的面前。

有好几个小伙伴给花开留言说,疫情造成了他们失业或者半失业的状态。有人说,幸亏以前接触了一些理财教育,存了一些应急款,这次还不至于落到谷底。

疫情对艳君的生活影响也很大。下面一段,是她最近的记录:

“晚上和老公聊起疫情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老公因为种种原因,现在的合同九月份也就到期了。我们2017年9月来意大利,他当时有一份两年的合同,只做了一年,因为拿到欧盟的项目,所以就暂停原合同,先把欧盟的这个项目(两年)做完。原计划是,9月份合同到期再做一年,同时开始找工作,把原来那个合同余下的一年做完再走。现在看来由于疫情,经济停摆,或者也会有变数。
我们晚上在讨论:最坏的情况是什么。'

想到最坏的情况,开始做最好的准备。艳君最近开始做一些财务上的整理,以应对这2020危机之年。

艳君说,“我并没有一夜暴富的故事,看这篇文章的很多人可能都比我有钱得多。我和王同学一直在外面漂,第一套房子还不知道在哪儿。但是我还是愿意写出来,是因为,我认为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女性,这样一份普通的学习经历或许能给比我们年轻的小伙伴们一点启发。

以下五点是艳君十年理财路的心得。

01
理财之前需要审视你的金钱观

我认为大家都很有必要去审视自己的金钱观,可以问的问题包括:

你对钱到底怎么看?

你觉得挣钱重要还是攒钱重要?

你的金钱观是怎么被塑造出来的?

你觉得钱该怎么花?

钱花在哪里是有最有价值的?

......

我想专门谈谈这个话题,因为即使是夫妻,金钱观也会不一样,会影响一个家庭的理财决策。

比如我,结婚后,是慢慢和老公把金钱观磨合在一条道上的。

我老公,王同学和我同一年本科毕业(2010年)。他们学校很多人出国读博,他也不是没动过心。他英语一般,但是经济条件不可能允许他去报培训班。即使不报班,申请出国这个过程花费就不小,考托福、考GRE都需要花钱。那是2010年,我大学每个月生活费是400元。这些考试的价格对我们来说都是天价。所以他最后选择留学校读博。因为家里是希望他早点出来工作的,希望他早早出来挣钱,经济独立,他选择读博后,就没再花家里一分钱,读博阶段一直处于很穷的状态。

王同学的对理财的想法是:钱不是目标,钱是手段是工具,你要找准你的目标。因为赚钱不是他的人生目标,做科研是他的人生兴趣,所以他宁肯少赚今年钱,而为自己的目标做知识的储备。

我自己很注重记账和攒钱。但我受老公影响,觉得不论钱有多重要,都只是工具。一定要搞清楚人生目标是什么,不要被自己的思维局限了,然后去寻找实现目标的多种方法。

很多人存钱是因为清楚将来要花钱的地方很多,比如我。

我们这代人结婚晚,不要说二胎,很多人第一胎还没生,父母身体就开始出状况。现实有时候来得就是那么快。比如我妈查出乳腺癌的时候我家小妹在待产、另一个妹妹在北京读书,手术和化疗都要花钱。而且将来会不会复发都难说。而我爸常年酗酒抽烟痛风,他查出什么病我都不意外的。

我读过一本小说《Free food for millionaires》讲的是一个韩裔美国女孩的故事。她出身贫困,拿奖学金上了普林斯顿大学。大学期间养成了一些不好的消费习惯,毕业后找工作遇到困难,长期处于经济窘迫的状态。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找了工作,周末还在做兼职,一周工作七天,毕业两年后,欠了两万美元的信用卡债务。

是,很多人想的是开源,但是节流和开源其实都重要。

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就是:我大学就开始开源:兼职做家教,尽量少用父母的钱,另一个就是记账,监督自己消费节流。

很多年前,我看到一句话: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要么好好挣钱(攒钱),要么多读点书。我现在依然认同。与大家共勉。

02
存钱

理财的钱从哪里来?绝大部分普通人都是靠工资,攒下来。

我在菲律宾和美国任教的五年里,我的储蓄率都在60%以上。也就是薪水的60%都存下来了。

22岁大学毕业,我参加汉办志愿者项目去了菲律宾。汉办每个月给的津贴,我都存下来了。在菲律宾,每个月学校和商总(菲律宾商联总会,和汉办合作引进志愿者的机构)各给我们一百美元,一共两百美元,基本上就够在菲律宾的花销了。因为菲律宾的华校给我们提供了住宿,水电全包。所以开支比较小。那样过了三年。

那三年里,两个妹妹陆续上了大学。我负责她们的学费,我妈负责生活费。后来两个妹妹都顺利毕业,经济独立了。

然后我去了美国。美国的薪水其实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多,而且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花钱的地方也不少。我的幸运之处在于,分到了寄宿学校,学校提供住宿(住在校园的公寓里),水电网费都包了,吃饭(假期除外)也可以在学校餐厅吃,免费。有时候自己做饭,加上买一些水果零食,偶尔出门旅行。我不开车,所以又省下了一笔支出。

最后想强调,对于年轻人,做好自己的工作比理财更重要。因为靠理财挣大钱的起始点是你工作赚来的本金。

03
记账

我工作至今一直很认真地记账。

刚在菲律宾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因为有一个舍友,我们生活费需要平均分摊,共同支出的部分记账都是我负责。在美国,我每一笔支出都会有记录,每个月总支出总收入也都会在电子表格里记下来,非常清楚。因为擅长记账,四个小伙伴一起去佛罗里达自驾游十天,从头到尾的账都是我记的。

之后,王同学博士毕业,我们一起去了英国。我用之前的存款读了研究生,用手机记账软件记下了婚后的每一笔收入和支出。经过这么多年,记账已经成了一个习惯。此外,很多没有独居经验的男性,对于生活中到底有哪些支出,每个月要花多少钱是没有什么概念的。所以我选择每一项都记下来,月底了,一目了然。我们两个人对家庭的财务状况都很清楚,长远来说,也有一个大致的目标和计划。

我的心得是,刚刚工作的那几年,弄清楚自己把钱花在了哪里特别重要。如果你感觉到钱都不知道花到哪里去了,就很有必要记账。有的人在消费上很理性,只买自己需要的东西,那就没必要记账。

我用的工具是免费版的APP“懒人记账”,我甚至都没有注册账号。如果注册了账号,可以两个人管理一个账本。我们家都是我记账,王同学买东西回来,小票放在桌子上。我自己买东西的时候就随手记了。月底会核对一下APP里显示的余额和常用银行卡的余额,做个对比,如果有出入,就及时处理。每年到年底把关键的数据整理到Excel表格里。

每年年底更新一个年末收支统计表(一年的收入、支出、结余),年初更新一个账户明细(理清钱都在哪里:支付宝、银行卡、借出等)。

这些方法都需要你去做,然后慢慢调整、最后固定下来。

记账可以理清钱的去向,只要你自己觉得花得值就没什么大问题。

04
每人都需要理财教育

我们这代人很晚才接受了理财教育,我觉得很可惜。

理财教育真应该从娃娃抓起(⬅️有🔗)。

有很多东西,我们所有人都知道它重要,比如健康、比如英语,但是有一类知识,我们不知道它重要,甚至不知道我们自己不知道,理财知识就属于后者。如果大家觉得追求“财务自由”不现实,那么,就可以以“财务安全”为目标,先理清楚自己的财务状况,从记账和攒钱开始,然后一边学习、一边进步。

大部分像我一样从农村家庭出来的80后童年的记忆可能跟“富足”这个词都没有多大关系。但是,糟糕的是,等我们毕业的时候,恰好遇到了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整个社会都在鼓动大家“买买买”。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的购物节:双十一、双十二、最近又来了一个618。文化在鼓动女孩子们“对自己好一点”,怎么对自己好一点呢?答案是:买买买。

但生活中的不测风云太多了。就像这次的疫情一样,多少失业在家的人,会懊恼自己当初无意识的买买买呢?

前不久在微博上看到一个例子。两个旧日的超女在直播中闲聊。她们那时候20出头,成名后一起去香港Shopping,买名牌包包。那时候年轻,大家都很兴奋。其中一个女孩A,并没有那么有名,回来后,把名牌包包当枕头,在北京的出租屋里一个人暗暗下定决心要好好存钱买自己的房子,另一个女孩B说她当时下一个月商演定下来后,就预支收入去香港买衣服。

女孩A对B说:所以你在我们所有人当中,衣服的品味最好。女孩B当时人气高,有的商演收入低,就拒了,而女孩A因为有明确的目标,要攒钱买房,所以B拒了的商演,她都尽量接。若干年后,A在北京买了房子(她是那年的超女中第一个买房子的,90万全款付的公寓)、又去湖南买,不断接商演不断攒钱不断买。而B留下了很多名牌衣服、名牌包包、有大笔的收入就换新车。(请大家注意,买车是消费,房子才是资产)十几年过去了,A的房产不断增值,不需要靠商演挣钱了,而B即便是当年的人气王,现在也很少有商演的邀请。

时间花在哪里,最终都是看得见的。


05
理财知识私荐
1)《小狗钱钱》和《富爸爸穷爸爸》
大概是2016还是17年读了这两本书。当时用kindle读的,读完就迫不及待地发给了亲朋好友。。

好像我们文化里有羞于谈“钱”的部分,“用钱生钱”更是邪恶得不得了……这两本书帮助我清理了这些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塞进大脑里的想法,学到了一些关于“钱”的基础知识。



2)《钱,7步创造终身收入》
这本书是针对美国读者写的。本书前面花了好多篇幅讲摆脱负债状态、存钱(积累第一桶金)的重要性以及方法,还有“复利”到底是什么等等,很厚的一本书,讲得很详细。

作者提到他给很多明星做财务管理、财务规划,发现挣得多的人花得也多,有一部分人并没有多少钱存下来去投资,又或者乱投资被坑了。有的人一旦遭遇某些意外,比如事业下滑,收入减少,就会入不敷出,陷入负债的困扰。

有个例子我印象特别深刻,讲数字是怎么迷惑我们的。先涨了50%,然后亏了50%,最后是亏了还是赚了?如果先亏了50%,之后涨了50&,最后是亏了还是赚了?
答案:都是亏了。

再比如,我很早就在好几本书里看到过“复利”这个概念,但是对它并没有直观的印象。王同学做了这样一个表格,算出来给我看:
2018年他就开始运用学到的知识,开始实际操作,用我们俩的支付宝账户购买基金。
这个阶段主要是他在操作,跟我解释部分内容,投资的原则,他怎么分散风险等等。2018年是我们用支付宝定投基金的第一年。那年比较特别,账面亏了一些,但是我们俩都很淡定。2019年三个月过去,就全部涨回来了。

看了更多的故事后,我认为一开始账面上亏一点并不是坏事(实际上基金没卖出,就不是真的亏了)。因为如果一开始就通过理财赚到钱,赚很多钱,就会忽视这里面的风险。

我是极端厌恶风险的人,也不会看公司财务报表,“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就像一句咒语飘在上空,所以短期内我和王同学决定不买股票。这点很重要,尊重自己的知识边界,不懂的东西不要随便去投资。


3)《指数基金投资指南》

我们不买股票,但是投资指数基金。

去年圣诞节,王同学根据这本书的理念做好了接下来一年的投资计划(落到纸上很重要),解释给我听,然后我负责每个月记录、调整……
表格内容包括:每个基金的要怎么定投,定投多少,什么时候暂停定投,什么时候卖出等等。我负责每个月更新一次表格,并做相应的操作。
这本书对把概念说得非常清楚:指数基金、货币基金,宽基指数、行业指数……“价值投资理论”结合“低买高卖”。很实用。

此外作者还强调年轻人要好好工作,三四年工资翻一倍是有可能的,但指望投资做到这个,不现实(本金和理财能力都有限啊,此外还要看行情,后者不受你控制)。
我们才开始两三年,在我看来,收益有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开始学习投资的知识,迈出了这一步。未来还有几十年,可以在这个方面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4)FIRE理论
学习理财的路上,博主@花开富贵老娘发飙 在2018年写的关于“FIRE”(financial independent retire early)的文章:《十年就可以财务自由,脱衣舞娘行你也行》(⬅️有🔗)对我的影响很大。

我和王同学倒是没想着FIRE,他喜欢科研我喜欢教书,都觉得干到65岁是至少的。

但是这篇文章给了我以下几个冲击:
  1. 积累了足够的本金,靠本金的理财收益覆盖源源不断的日常所需是可能的。已经有一批人做成了、又或者以此为目标走在路上了。

  2. 积累本金的过程也可以用理财来“加速”。举个例子:很多人想的是一年存五万,十年就是五十万(二十年是100万)。但是,如果你理解了复利的概念,在前面十年的过程中,如果好好理财,十年后就变成100万并不难。

  3. 理财是一种可以学习的能力,你不能等到有了足够FIRE的本金才来学习。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慢慢进步是更现实的路线。攒了一部分钱后,越早开始越好。

花开博主还提到:每个人都应该存一笔应急资金,大致等于6-12月之间的生活费,以应不时之需(比如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这个对所有人都适用。她还有一篇文章介绍了Fu*k U Money这个概念,感兴趣的可以一起看:《在一个裁员的年代里,如何安全自由》(⬅️有🔗)

5)女性理财挑战

这几年我看了一些关于女性贫困、养老问题相关的书籍、纪录片。我注意到了两个事实,对我的观念、以及行动产生了影响。

  1. 平均来说,我们会比父母辈、祖父母辈活得更长。那么现在的我们需要思考我们要为老年阶段的生活质量做哪些准备?

  2. 大家可能听说过 pay gap,以及“Motherhood Penalty”( 母职惩罚)。平均来说,女性和男性的收入差距基本上是在30岁以后拉开的。大多数女性意识到的时候,已经太晚了。作为女性个体,我能做些什么来抵挡这个社会歧视?

a:关于女性贫困:
NHK这个系列还有另外两部,《无缘社会》和《老后破产》,同名书籍也都翻译成中文出版了.

b:关于Motherhood Penalty 

这个主题的研究论文其实很多,感兴趣的话可以找论文看,这边推荐一篇纽约时报2014年的文章。

The Motherhood Penalty vs. the Fatherhood Bonus By Claire Cain Miller

https://www./2014/09/07/upshot/a-child-helps-your-career-if-youre-a-man.html

作者艳君的简历:
2010年毕业,本科,中文师范专业;
2010-2013 菲律宾,汉办志愿者教师;
2013-2015 美国,汉办-美国大学理事会项目Guest Teacher;
2015-2017 英国,结束美国两年任期回国结婚,和王同学一起赴英国。他在英国某大学做博后。我在约克大学读完应用语言学语言教育硕士,同时兼职教汉语;
2017.9 至今 意大利,因为工作缘故,移居托斯卡纳。(2018.8 宝宝出生,计划是宝宝满三岁送幼儿园,同时重回职场。)


版权声明:USDolla内容全为原创。微信内容未经授权,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欢迎个人分享至朋友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