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林”地名探析

 老刘tdrhg 2020-04-01

摘 要:吉林作为地方建置名和城名、地名 ,最早始于康熙十二年 (1673年 )。吉林城得名于吉林江 ,即今松花江。传统观点认为“吉林”一词意为“沿”或“靠近” ,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其正确含义是“带”或“一带”。

关键词:吉林;松花江 ;船厂

“吉林”作为一城、一厅、一府、一县、一市、一省的冠名 ,沿用至今 ,足以说明它的重要。这是吉林省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关于“吉林”命名的缘由,包括其词的释义、命名的时限 ,自道光七年 (1827)萨英额《吉林外纪》、光绪二十六年 (1900)《吉林通志》问世以来 ,几乎成为定说。不过 ,它并非万里晴空 ,一目了然 ,而是云雾重重 ,迷团朵朵。

“吉林”,有些文献记载,又书写为“几林”、“吉临”、“鸡林”、“吉陵”、“鸡陵”。吉林,全称吉林乌拉。对该词的释义,始作俑者是吉林堂主事萨英额。他在其所著的《吉林外纪》一书中说: “国语 ,吉林 ,沿也;乌拉,江也。以军民居住沿江一带也。康熙二十四、五年间 ,谕旨内谓几林乌喇 ,旧志又谓吉临乌喇。曰几与吉,临与林 ,汉字音同也。今通称吉林 ,从汉语之讹,省文也。然与国语不相属焉。” 《吉林通志》亦因循其说: “国语 ,吉林为沿 ,乌拉谓江。其曰吉林省者 ,从汉文而省也。” 嗣后 ,大凡论说吉林史志者 ,皆沿用此说。另外,也有人认为“吉林”一词解释“沿”外 ,也有“靠近”的意思。我认为这两种解释 ,都不准确 ,不符合“吉林”命名时的原意。

所谓“国语” ,指满语。熟悉满语的人都知道 ,“沿”是个动词 ,动词的词尾要加mbi。满语的“沿” ,谓biturembi,它的现代式谓bitureme。“沿江” ,满语谓ula biturembi。至于“靠近”一词,在满语里也专有词组,谓 nanci latuambi,或 nikembi。

“吉林”是个名词 ,标音为 giren。正确的释义为“带” ,或“一带” ,即指地方、区域。其根据有以下三点:

1.《吉林通志》在沿用萨氏之说的同时,另有一种解释。如给吉林窝集作注时指出: “吉林 ,一带之谓也 '。

2.《汉锡简明对照词典》注释: 吉林 ( giren) ,谓“带” ; em u giren,谓“一带”。吉林(giren)一词,在《清文总汇》、《清文汇书》、《五体清文鉴》中是查不到的。只有它的引伸词组:giren i boo。i,汉语谓“的”是个介词。boo,汉语谓“成员”、“家”或“房子”。qiren i boo, 《清文总汇》注释为“门面房” ,临街房子。锡伯族是在清代满语的基础上形成的本民族语言。清代“国语”的词汇,大都保存在锡伯族语言之中。锡语中的“吉林”,也是满语“吉林” ,其解释是可信的。

3.从众多以“吉林”命名的地方 ,也可窥见其正确的涵义。如:

吉林窝集 ,《吉林通志》载: “吉林(一带之谓也)窝集,吉林城北二千一百里”。《吉林志略》(原名《吉林省志略》)亦谓“距城二千一百里”。

吉林山 ,《吉林通志》载: “吉林山 ,在三姓界 ,距吉林城东北二千一百里。”《吉林志略》亦载 ,“距城二千一百里”。

霍吞吉林屯 ,《吉林通志》载: “在富克锦城正东七里 ,混同江南岸。” “霍吞” ,满语谓“城”。该屯在富替新(弗提斤)古城,即明代弗提卫所在地。以上三地皆在古城富替新一带 ,故以“吉林 '命名之。

圣音吉林峰 ,《吉林通志》载: “圣音 ,山崖也。吉林 ,沿也。”“城 (指吉林城 )南三百七十里 ,高一百步 , 周一里 ,上有辉发城。” 在此处 ,又将“吉林”误释为“沿”。辉发城是明代辉发部 (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的都城 ,建筑在辉发山上 ,位于辉南县城 (朝阳镇)东北17.5公里。辉发山平地拔起 ,城址三面环水 ,辉发河绕城西墙、北墙向东北流去。黄泥河经城的南墙注入辉发河。山的东南部是陡峭的山崖 ,临近辉发河,辉发城的东北部即凭借山崖为城垣 ,形势险要。辉发山因山崖而又有满语名称。

此外 ,在宁古塔西有吉林峰 ,在永吉、桦甸交界处有吉林哈达岭。兹不赘述。

吉林 , 因时又有不同的称谓。

吉林 ,在清代视为“本朝发祥圣地”、“本朝肇基之地”。元时 ,吉林为建州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 ,朱棣率军征海西女真西阳哈时,招抚了胡里改部。随后 ,胡里改部阿哈出率部沿渤海时期的营州道 ,即后来的纳丹府东北陆路 ,定居在凤州(奉州、坊州) ,即纳丹府(桦甸县城东的苏密古城)。1411年,斡朵里部猛哥帖木儿部也率部由阿木河与胡里改部会聚。永乐元年(1403)设置建州卫 ,就是因为居住建州附近而起名的。在建州女真南迁的同时,海西女真由呼兰河流域南下 ,塔山前卫速黑忒迁往开原东部时 ,其兄库堆朱颜之子太栗,由于蒙古的袭扰 ,“避居乌拉河滨” ,至太栾子补烟时 ,“尽收兀喇诸部 ,率众至兀喇洪尼处筑城称王。” 史称乌拉部。乌拉城 ,即今吉林市西北七十里的乌拉街满族镇旧街村。乌拉部,于1613年灭于努尔哈赤。有清一代,此处一直视为重镇。天聪三年(1629) ,清太宗皇太极首次设置行政机构— — 噶珊 ,任命迈图为噶珊达。

顺治十四年(1658) ,将迈图放为乌拉总管 ,设乌拉总管衙门 ,专事采捕事宜 ,直隶内务府。吉林在未设镇之前 ,两地同称乌拉 ,前者称大乌拉虞村 ,后者称小乌拉虞村 ,亦称大乌拉与小乌拉。清顺治十八年(1661) ,为征罗刹(俄罗斯) ,造船于小乌拉 ,故有“船厂”之名。地在今吉林城西门外 , 松花江北岸。康熙十年(1671) ,移宁古塔副都统安珠瑚(护) ,驻乌拉 ,主要是督理造船事 ,亦负责建城 ,十二年始峻。十五年 ,宁古塔将军移镇于此。康熙十六年玄烨命内大臣觉罗武默讷探查长白山时,称宁古塔将军驻地为“镇守乌拉将军处”称“乌拉地方”。(康熙十六年九月丙子、三月庚申)

吉林木城建成后 ,称吉林乌拉 ,大乌拉称打牲乌拉。从吉林城的地理环境,可以清晰地认清吉林命名的缘由。新建的吉林木城,西与船厂相接。城北有玄天岭 ,南有朱雀山 ,东有龙潭山 ,西有小白山 ,松花江纵贯其中。松花江的流向,自距城二十里的长屯子,转北折 ,至近城马家屯 ,更折而东 ,如一个弓形,环城东南流 ,“俨为襟带”。成荣泰《成氏家谱》序亦曰: “江如带,山如砺。” 张缙彦所著《宁古塔山水记》载:兀剌“在吉陵江畔”。这足以说明 ,松花江流经乌拉地方 ,这条如带的江 ,当时人们已称其为吉林乌拉了。因此 ,吉林乌拉城的命名不是因沿江而名 ,而是以吉林江的名称而名之。

关于吉林乌拉 ,又称乌拉吉林 ,又如何解释呢?

乌拉吉林 ,始见于康熙二十一年东巡纪事。《清圣祖实录》载: “癸酉 (1682年5月2日),上至吉林乌 拉地方”,“是日,上驻跸吉林乌拉军屯地方。”玄烨去大乌拉回銮后 ,又称“驻跸乌拉吉林地方。” (康熙二十一年三月癸酉、辛已 )高士奇是扈从东巡者 ,他在《扈从东巡日录》中称: “甲戌 ,雨 ,驻跸乌喇鸡陵。”返程后 ,亦称驻跸乌拉鸡陵。乌拉吉林、乌喇鸡陵 ,同音异写 ,其意是乌拉地方。两者实指一地 ,只是变换了一种称谓。

第二个要商讨的 ,是吉林城命名的时限问题。

迄今,关于“吉林”命名的时间 ,有四种说法。一是顺治十五年 ,二是康熙十年 ,三是康熙十五年 ,四是唐元朔三年 (663)。第一种意见 ,见于佟冬主编的《中国东北史》。该书说:吉林乌拉城又称船厂。清代吉林船厂始设年代为顺治十四(1657)。据顺治十五年(1658)参加抗击沙俄战斗的朝鲜军官记载,在松花江上见到清军

使用的船只。于是说: “可见船只修造竣工后 ,于顺治十五年即设立了吉林水师营。清代吉林乌拉城的兴起,与船厂的开工,吉林水师营的建立密切相关。” 从上文可以看出 ,其认为顺治十五年设立了吉林水师营 ,该地已称为吉林了。

据文献记载 ,吉林水师营是设置在康熙十三年。设置船厂时 ,派往的是舟念匠 ,水手 ,是移宁古塔、乌拉和京师的汉人流人充当 ,由宁古塔派出的二个章京督理,尚未有营制的设置。因此 ,“吉林”命名出现 在顺治十五年之说 ,是不可取的。

第二种意见 ,见于田志和《吉林省沿革史略》。该书说: “康熙十年 (1671) ,清廷遣发`流人’ 数千户 ,到船厂(满语称吉林乌拉)地方造船 ,令宁古塔副都统一员 ,徙驻船厂监督 ,进行抗击沙俄入侵的准备。” 船厂 ,“满语称吉林乌拉” ,这个注释是不准确的。如果指船厂即吉林乌拉则可,若船厂,满语称吉林乌拉则不可。船厂 ,满语谓jinudai g ungcang。事实上设船厂与命名“吉林”不是同一时期 ,“先有船厂 ,后 有吉林” ,流传至今的这句佳话 ,是有历史依据的 ,足以否定了这个看法。

第三种意见 ,首见于萨英额《吉林外纪》。他在书中说: 吉林原名船厂 ,“嗣置省会 ,移置将军 ,改名吉林乌拉。” 1930年荣原在重印《吉林通志》“序”中 ,也因循萨氏之说 ,谓: “吉林新名 ,定于镇守之设。” 萨氏所说的“置省会” , 荣氏所说的“镇守之设” , 都是指康熙十五年镇守宁古塔将军迁居吉林。此说 也是百余年来的一个传统看法。“吉林”命名是为建城而起 ,而不是缘于“镇守之设”。相反 ,将军的名称倒是以城名而变更。我在阅读《清实录》时 ,发现在康雍年间 ,将军的名称是不统一的。有时称宁古塔将军,有时称乌拉将军、吉林乌拉将军、船厂将军。雍正年间更多称船厂将军。乾隆十五年(1750) ,将军的印信 ,一律“改用船厂字样。” (乾隆十五年十二月戊子) ,乾隆二十二年(1751)最后确定将吉林将军印信内汉书“船厂”二字 ,“改为'吉林'并书清字”。(乾隆二十二年二月乙酉 )从此 ,所有印信一律称镇守吉林乌拉等处将军。

第四种意见,见于刘信君主编的《吉林边疆历史知识》。该书在绪论中说: “吉林省名源于吉林市名。据文献资料记载: '吉林'二字最早见于《旧唐书》之《白居易传》: '鸡林贾人求市颇切 ,自云: 本国宰相每 一金换一篇 ,其伪者 ,宰相辄能辨别之'。'鸡林'的'鸡'字是'吉'的音转。这则史料反映了吉林商人购买白居易诗的情景。中唐诗人刘禹锡也有'口传天语到鸡林' 的诗句。为什么叫'鸡林'呢? 相传很久以前 , 这里森林茂盛 ,人迹罕至 , 野鸡甚多 ,故称野鸡林子 , 简称'鸡林'。” 同时 ,他又说 ,“吉林”系满语“吉林 乌拉”的简称 ,并因袭《吉林通志》对“吉林乌拉”的解释。在这里 ,我不禁要问: 既然同意“吉林”系满语 ,为 何用汉文字义“称野鸡林子” ,并最早见于《旧唐书》之《白居易传》呢?

作者所说的“鸡林贾人”的“鸡林”,是唐朝在新罗国设置的鸡林州。《旧唐书》: “龙朔三年 ,诏以其国 为鸡林州都督府 ,授其王金发敏为都督。”鸡林原为新罗古传说中的地名与国号 ,唐以此作为在新罗设置 都督府的名称。国王是新罗国的国君 ,也是唐设都督府的都督。在历史上 ,一说“鸡林” ,即指新罗。就因为吉林又称“鸡林” ,把新罗贾人说成是吉林贾人 ,是毫无道理的。吉林的山川地名多系满语 ,用汉文去解释 ,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对此类问题的出现 ,道光年间萨英额 ,包括吉林将军富俊早有察觉。萨英额在《吉林外记》自序中说: 吉林地名多系国语 ,“以汉文字音求解 ,鲜不豕亥”。一语击中问题的要害。

在前面 , 我说过 , 松花江流经乌拉地方,这一段江别称吉林江,即吉林乌拉。吉林城是以大江的名称命名的。以大川大江起名 ,这是历史上的通例。其实例 ,不胜枚举。吉林城建成于康熙十二年 (1673)。有城才有名。正如古人所云: “名者实之宾也”。勿庸置疑 ,吉林乌拉作为城镇之名 ,应是在康熙十二年。

吉林乌拉作为江名 ,比作为城镇名更早一些。根据张缙彦写作《宁古塔山水记》的时间 ,可以略知一二,李兴盛先生在点校《宁古塔山水记》的前言中 ,有较详细的论说。张缙彦是清著名学者,字坦公,河南新乡人,明崇祯四年 (1631)进士 ,曾官知县、户部主事、编修 ,兵科都给事中,累官至兵部尚书。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时被俘,后逃归故里。顺治三年降清。初授山东右布政使 ,寻改浙江左布政史 ,十五年为工部右侍郎。十七年以刻有《无声戏》二集 ,“以煽惑人心” ,坐罪 ,流放宁古塔。这部书是张缙彦 流放宁古塔时 ,亲自访察 ,所见所闻 ,于康熙二年至康熙十年间写成的。当时松花江称“吉陵江”已在人民 中间流传开来 ,它不是张缙彦的杜撰。因此 ,它完全可以佐证: 康熙十二年建成的木城 ,就命名为吉林乌拉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