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多人都不知道,直到晚清吉林城始终驻扎着一支黑龙江水师部队

 吉林乌拉永昌源 2023-04-04 发布于吉林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阅读民国版《永吉县志》,在第十六卷舆地志六中有“黑龙江水师营”词条记载:黑龙江水师营俗呼卜奎营,在西门(迎恩门)外头道码头。按说吉林城清代本自有吉林水师营和吉林船厂,为何还会驻扎一支黑龙江的水师部队呢?探究这个问题,还要从清朝顺治年间建造吉林船厂谈起。

影片《傲蕾一兰》中清军水师战舰


船厂、水师促成了吉林城的诞生

自后金政权建立以来,东北各族人民大多被编入八旗,不断南迁。清初,由于旗人主体随清廷“从龙”入关,东北地区人口骤减,边防力量薄弱。这给了沙俄侵略势力以可乘之机。他们不断以“探险”为名,侵扰中国东北边境,残害中国边疆百姓,蚕食中国领土,大有吞并黑龙江流域的野心。为了防备沙俄入侵,维护国土完整,进而恢复边境地区的安宁。顺治十三年(1656年),针对之前驱赶沙俄侵略者的经验教训,顺治帝命令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也记作萨儿吴代)在松花江畔选址设船厂,监造船舰,积极准备征讨“罗刹”。

阿什哈达摩崖石刻记录了明代船厂的情况,取自《吉林市文物保护单位辑录》

吉林城附近林木茂盛,水情、地质比较适合设厂造船。早在明朝时就有造船的记载——《明实录》记载:“比进中官亦失哈等,往使奴儿干等处,令都指挥刘清领军松花江造船运粮。今各官还朝,而军士未还者五百人。”而今,位于吉林市丰满区阿什附近的明代摩崖石刻,即是明辽东部指挥使刘清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洪熙元年(1425年)、宣德七年(1432 年)三次率军至此的史实证据。到了清初,新建的吉林船厂规模也比较大。据清初张缙彦所著《宁古塔山水记》所载:乌拉(吉林)去宁古塔600里……其江中……造战船、练水兵,尽选宁古塔健儿充之,每人帮丁一名,多至七八百名……踵至者以六百户计

雨中的吉林市临江门西侧江岸

在船厂设立后,顺治十八年(1661年)“设吉林水师营以迁移人(流放到宁古塔的流人及其子孙)充水手。康熙三年(1664年),设吉林水师营总管各员,统辖水手”(《吉林通志》)。当时,“乌喇、宁古塔流人,闽广两湖原籍居多,其中不乏驾舟熟手”(《黑龙江述略》)。随后不久,“水手营(即水师营)入会稽司者八百五十六户”(《吉林外纪》),正式纳入旗人军事化管理(汉军旗人),这使得吉林水师营成为清代东北最早的一支水军部队,号称“东北第一水师”。

康熙十二年(1673年),安珠瑚率宁古塔八旗士兵,在吉林船厂东侧江岸建筑木城,定名吉林乌拉——将城镇与船厂、水师营构成复合型基地。借舟楫之利,从吉林城可扬帆顺水可达黑龙江下游;中途北溯嫩江,又可快速抵达黑龙江上游。吉林城如同发力的手掌,可抓扼黑龙江全流域。优越的战略地理位置成为吉林城未来发展的优势所在。

影片《傲蕾一兰》中清军水师战舰炮击沙俄侵略者


吉林水师是黑龙江水师发展的基础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彻底荡平沙俄侵扰的布局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一年,“移水师营总管于黑龙江地方”(《吉林通志》),“水师分驻黑龙江各地以备之(沙俄)”(《黑龙江志稿》)。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帝东巡吉林乌拉,对出师抗击沙俄侵扰做了最后的检阅。在吉林城,当他看到留驻吉林城的水师部队“乘流直下蛟龙惊,连樯接舰屯江城。貔貅健甲皆精锐,旌旄映水翻朱缨”的雄壮军容之后,十分欣悦,遂“调乌拉、宁古塔兵一千五百,并置造战舰,发红衣炮、鸟枪及演习之人,于黑龙江、呼玛尔二处,建立木城,与之(沙俄)对垒”(《清实录》)。

为了强化对沙俄作战的协调领导,以及战后对黑龙江流域的管理,清政府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决定设置“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即黑龙江将军。由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担任首任将军,吉林抽调的旗兵、水师成为黑龙江地方武装的班底。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康熙命都统彭春赴瑷珲,与萨布素配合,旨在彻底消灭沙俄侵略势力。为确保万一,又陆续调吉林水师营水兵及战舰赴前线参战。经两次战斗,最终消灭了沙俄入侵者,收复了雅克萨。

雅克萨之战结束后,由吉林移往黑龙江的水师官兵及战舰并没有返回吉林城,而是留驻黑龙江各地。在此后的岁月里,吉林水师营更多地是从事军需、粮饷等物资运输之类的后勤保障工作。而留在黑龙江的水师,则正式成为“黑龙江水师”,担负驻防部队的职责,守护辽阔的北方疆土。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黑龙江防御重心逐步由黑龙江畔的瑷珲城移至齐齐哈尔。乾隆八年(1743年)以后,黑龙江水师形成了以齐齐哈尔城水师营为核心,由黑龙江城(瑷珲)水师营、墨尔根城水师营、呼兰城水师营共同构成的沿江防御体系,“每年春秋二季,将军、都统、副都统等,督率官兵分架战舰操演”(《清朝通典》)。

由于不再保有大规模成建制的水军与战舰,吉林城最早的地方志《吉林外纪》中,甚至开始用“水手营”代替“吉林水师营”,吉林城每年春秋二季在北山校场演武厅只举行骑射操演,不再举行水兵操演。不过,在吉林城却驻扎了一支隶属黑龙江水师体系中的部队,这支部队一度负责着整个黑龙江水师舰船维修保养等后勤工作,与黑龙江四大水师营并列。这支部队就是《永吉县志》中提到的吉林城西关卜奎营

吉林城头道码头江畔,取自《吉林旧影》


黑龙江水师营在吉林城的变迁

虽然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黑龙江水师成为东北地区最重要的内河水上武装力量,但黑龙江所使用的舰船制造皆在吉林船厂。《吉林通志》记载:凡应用木植,原由吉林兵丁砍伐。为“帮同修造船只”,黑龙江水师特意拨派帮丁二百九十一名驻扎于吉林城。雍正八年(1730年),清廷批准黑龙江将军卓尔海的奏折,同意增设官弁驻扎吉林船厂,办理造船、修船事务,算上之前抵达的帮丁,在吉林城的黑龙江水师官弁共计三百一十一名,所需俸饷、经费,由黑龙江将军衙门支领(《吉林通志》)。

清代,驻扎在吉林城西关的黑龙江籍水兵除了造船,主要肩负协助吉林船厂进行舰船修理的职责。据记载黑龙江各水师的大小舰船,原本三年大修,五年拆修。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开始,清政府虽批准在黑龙江城库存桐油、麻、铁物料,设立修船处自修舰只。但齐齐哈尔、墨尔根两处船只大修时,仍送吉林修理(《吉林通志》)。此外,清代吉林船营的数十艘各类舰船由两省水师营管理,打桦皮、采珠时用之(《永吉县志》)。

工作任务的减少并没有改变黑龙江水师驻扎在吉林城的人数。“官兵分驻船厂者,率就以为家”(《黑龙江志稿》),311名黑龙江籍水师官弁均携眷赴吉,经年累月,已聚居于迎恩门外至温德河口,形成了具有旗营特征卜奎营。在《永吉县志》中记载,清中期以后,东北解除文化封禁,旗人子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虽为近邻,卜奎营水兵的子弟与吉林船厂、水师营有别,考试则为黑龙江合字号。另外,北山林家沟崔姓的数辈坟地,也成为这些黑龙江旗人落地生根的标志。

晚清时,由于旧体制对发展的束缚越来越多,为谋求发展,清廷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光绪三十三年(1907)吉林将军被裁撤,旧时吉林将军辖区设置吉林行省。同年,在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建议下,黑龙江驻船厂造船水师被裁撤,驻扎吉林丁户就近编入吉林汉军佐内,归吉林管辖,饷银三千七百四十四两,由吉林司库照章核拨。到了民国时期,“其营房售于商民,其户口亦归县籍云”(《永吉县志》)。

由于卜奎营水兵在清初就是由吉林划拨走的流人,返回吉林城后又始终与吉林船厂、水师临近交错,最终又都归入吉林管辖,所以,常常与吉林船厂、水师并共称为船厂水师。自民国开始,由于时光磨蚀,本源日益模糊,最终让今时的吉林人只知有吉林自己的船厂、水师,而忘记曾经有一支黑龙江籍的水兵在吉林城驻扎过。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