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汉武帝时的政治背景来分析“霍光辅政”背后的隐忍与忠勇

 四地闲夫 2020-04-01
从汉武帝时的政治背景来分析“霍光辅政”背后的隐忍与忠勇

霍光,西汉政坛上的第一牛人也

霍光是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天命”概念下,第一个在皇权政治中做到了极致的文官。而且他的极致,并非简简单单的外戚把控朝政这么简单。他也为后世的所有文官后辈们做了一个模板。

在中国历史上,一旦走上了独揽权柄的道路,平安着陆的可能性就几乎为零了。你只能在这条去不到终点的无间道路上不停的往前走。

而霍光却做到了,他的人生之路,也无意间给了后世所有从政的臣子们以巨大的思考与启发。同时霍光不光是一个权臣,其实他还是个顶级的能臣。霍光是汉武帝之后稳定政局的核心人物,也是承接“文景之治”和“昭宣之治”灵魂人物。

但是,霍光辅政期间,也还干过“废帝”这样惊世骇俗的事情,所以,在封建儒家道德体系中,构成了他生前身后名的一个巨大的污点。霍光甚至成为了后世皇帝时刻提醒自己的“危险代号”,比如,明朝的万历帝就从小被他妈用《霍光传》来吓唬他。这也让后世人对霍光的认识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

但是,如果我们抛开这种狭隘的道德是非观,用一种辩证思维去看待霍光辅政的历史过程,我们会发现霍光辅政其实给我们预留了更多的历史财富。

01、汉武帝死时的政治背景

从汉武帝时的政治背景来分析“霍光辅政”背后的隐忍与忠勇

雄才伟略的汉武帝一生殚精竭虑

大汉王朝从立国开始,帝国上层的权力斗争就主要集中在皇帝、丞相、外戚和藩王这四方势力之间。这四方势力相互之间或分或合,始终维持着权力的平衡不被打破。一直到汉武帝登基后,他用推恩令干掉了藩王势力,用尚书台夺取了丞相势力,用巫蛊案清除了外戚势力。在这场权利的游戏中,汉武帝他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他始料未及的是,随后他又随手把得来不易的权力送给了“行尚书事”大司马,并且这种权力此后辗转又分别到了外戚和宦官手中,但就是再也没有还给皇帝。

汉武帝虽然取得了大量权力斗争的胜利,但是与此同时,他为此付出的惨重的代价。这种经验和教训使得汉武帝对于控制力的把控需求变得更强的同时,也变得猜忌无度,疑神疑鬼。不得不说,这种政治上的不安全和不稳定的感觉是有毒的。一方面汉武帝疯狂地举起屠刀,砍向那些有潜在威胁的人,包括他的妻子、孩子和功臣;另一方面汉武帝又十分迫切地渴求得到稳定与安全。

从汉武帝时的政治背景来分析“霍光辅政”背后的隐忍与忠勇

这是“内朝”初期的班组成员

所以,为了加强对权力的控制和安全感,汉武帝任用了一堆在身边人,比如东方朔为侍郎,司马相如为常侍等,构成了内朝的前身。此后,汉武帝一直在扩充内朝的势力,一直到卫青被封为大将军,加官大司马,掌尚书台后,内朝的职能机构开始成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决策班子,彻底地掌握了朝政大局。

这个班子成员包括了大将军、骠骑将军、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左右曹、散骑诸吏、给事中、符节令、黄门令、中书令等等;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丞相自下的行政官吏构成的外朝。也由此形成了“内朝决策,外朝干活”的政务体系。

汉武帝去世的时候,正是这种政务体系逐渐成熟的时候,汉武帝在内心里也是渴望自己精心打造的体系能够传承下去,用以保证自己子孙的政治安全。

02、汉武帝为什么会选择霍光辅政?

从汉武帝时的政治背景来分析“霍光辅政”背后的隐忍与忠勇

霍光辅政是临危受命

汉武帝在交代后事的时候,送给霍光一幅画——《周公辅成王朝诸侯图》,意思非常明确,就是希望霍光成为小儿子汉昭帝的周公。甚至为了不让皇权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外戚”、“后党”的干扰,汉武帝甚至杀掉汉昭帝的生母钩弋夫人。

然而此前一直“名不见经传”的霍光为什么能得到汉武帝如此的信任和支持呢?首先还是要从汉武帝的“内朝”体系找理由。“内朝”体系是汉武帝权力上的依托和信赖,所以他的托孤对象不可能是丞相,也不可能是其它外朝官吏,注定是内朝中人。但在内朝中,自从卫青去世之后,将军之位就完全空置。其它的,要么是地位卑微的内侍宦官,要么是职位低下的大夫郎官。于是,在这个体系中,他可选择的对象并不多。然后再把最重要的信任度和忠诚度给考虑进去,汉武帝的托孤对象就呼之欲出了。

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临终前,他指定了三位托孤大臣,分别是:霍光、金日磾和上官桀。

冠军侯霍去病的异母弟,曾任奉车都尉兼光禄大夫二十余年,孝武皇帝临终时为托孤三大臣之一,受封大司马、大将军,统领朝政、军政。

金日磾,匈奴休屠王之子,随浑邪王降汉,曾任附马都尉,孝武皇帝临终时为托孤三大臣之一,受封车骑将军,位次大将军,执掌京师兵卫及皇宫内卫。

上官桀,先为羽林期门郎,后任侍中,再至太仆,孝武皇帝临终时为托孤三大臣之一,受封左将军,位次车骑将军,执掌边军。

从汉武帝时的政治背景来分析“霍光辅政”背后的隐忍与忠勇

汉武帝的临终托孤有深远的政治寓意

论官位,奉车都尉、驸马都尉不过是汉武帝的跟班和贴身司机;论职级,霍光和金日磾只是区区比二千石秩俸,上面还有一堆真二千石和中二千石秩俸的人;论资历,这三个人武没打过仗,文没治过事;论背景,霍光虽和霍去病同父异母,但霍去病死得太早,没能形成自己的家世背景。至于金日磾是匈奴降王之子,上官桀也不过是期门郎出身。

但这些人都是长期呆在汉武帝身边的人,是经过了汉武帝长期政治考验的人。而汉武帝时期树立起来的强大的皇权权威,又为这些“资历不足”的人顺利接手大汉政局提供了保障

而霍光之所以能成为“辅政大臣之首”,答案就在史书中总结他的八个字中:小心谨慎,未尝有过。事实上,从他掌权之后的行事风格来看,他称得上这八个字的评价。汉武帝就是看中了他这个性格,因而立他为三辅臣之首。因为汉武帝明白,在他死后,大汉王朝再也经不起折腾,它需要一个平稳过渡期,需要一个老成持重的人来掌局,霍光无疑是汉武帝最好的选择。

03、霍光辅政时做了什么?

从汉武帝时的政治背景来分析“霍光辅政”背后的隐忍与忠勇

霍光尽心尽力,无愧于辅政大臣的职位

霍光接过汉武帝的权杖,尽心尽责地辅佐六岁小儿子刘弗陵,全心全意地稳定大汉暗流涌动的政局。事实证明,霍光也确实不辱使命。霍光在辅佐汉昭帝期间重点做了这样几件事:

①举荐贤良,启用了桑弘羊张安世杜延年等一大批德才兼备官员。

②免除沉重赋税劳役,赈济救济受灾百姓,把大量种子和粮食送给没有种子和口粮的农民。

③沉冤昭雪,惩罚淘汰不称职贪官污吏,民心大快,朝野上下风气为之一新。

④接回在匈奴牧羊多年的苏武,和亲匈奴。

⑤扑灭燕王刘旦、长公主上、官傑等人的叛乱。

汉昭帝重用霍光,使得汉昭帝获得“百姓充实,四夷宾服”的结果,但汉昭帝在二十一岁时便英年早逝了,并且没有留下子嗣,这样大汉政权的继承问题又一次成了历史的分岔路口。

从汉武帝时的政治背景来分析“霍光辅政”背后的隐忍与忠勇

霍光操碎了心

于是霍光选择了海昏侯刘贺,但是这个刘贺显然只是一个适合做“胡吃海喝”的主,登基不过20多天,就让霍光给废黜了。虽然正史中记载,刘贺继位20多天就犯下1000多条荒淫罪责,有点过于夸张,但是史家笔法的夸张一般还是基于事实的放大,而不是杜撰,所以,刘贺是一个荒淫无道之人基本上是成立的。

之后再被霍光选择继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汉宣帝。汉宣帝刘询是刘据的孙子,是中国罕见的蹲过监狱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皇帝”。

当汉宣帝成为皇帝之后霍光主动要将权利交给汉宣帝,但是汉宣帝出于谨慎也好,出于猜忌也罢,相反仍然重用霍光为重臣。

霍光也没有逃脱时间和命运的制约,公元前68年,霍光终于去世了,霍光专制时代也结束了。

04、霍光辅政的三个阶段

从汉武帝时的政治背景来分析“霍光辅政”背后的隐忍与忠勇

哥哥霍去病是霍光的开路人

十几岁的霍光被哥哥霍去病带到长安,并因此进入了汉武帝的视线,从此登上了大汉王朝的政治舞台,释放着熠熠光辉。纵观霍光辉煌璀璨的一生,其政治生涯大体上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进京到汉武帝去世

霍去病的过早去世,让汉武帝一直对他的宠爱无处着地,进而转嫁到了霍光身上。

霍光在霍去病去世之后,也不得不面对举目无亲的窘迫处境,他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那个对他哥哥颇有感情的帝王——汉武帝,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侍奉汉武帝左右,前后出入宫禁二十多年,未曾犯一次错误。因此得到汉武帝的信任。

年少便得到兄弟庇佑,出入朝廷之内,往来高官左右,后因霍去病病逝,他从高处摔向低处,却又得到汉武帝的垂怜攀到高枝,从而扎根落定,成为炙手可热的权臣之一。这一期间,霍光是一个小心翼翼地合格大臣,听君王命,得君王权,代君王事,无功亦无过,仅以谨小慎微著名尔,只是一个忠臣。

二、从刘弗陵登基到去世

从汉武帝时的政治背景来分析“霍光辅政”背后的隐忍与忠勇

刘弗陵和霍光契合度很高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上台,让霍光迎来了自己最意气风发也是大展拳脚的时期。

这一期间他肩负起汉武帝赋予它的责任,并合理地利用了“周公之权”。一肚子小心思的上官桀被他扳倒了。心怀鬼胎的盖长公主也是被他剿灭了。一心篡位的燕王刘旦也被他平定了。

这一时期,霍光和汉昭帝相得益彰,相互成就。大赦天下,休养生息,政通人和,国富民强。与匈奴关系也得到了改善,从而开启了西汉帝国的又一盛世。这个时间段,他是一个有原则的忠臣,忠于帝王,忠于社稷!

三、从拥立刘贺到去世

从汉武帝时的政治背景来分析“霍光辅政”背后的隐忍与忠勇

刘询扮猪吃老虎

汉昭帝死后,汉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位。这个王子,行为轻佻,喜好美酒,喜好美人,喜好酒后狂言,喜好挑战礼仪,他是一个痛快地王子,举天下而为自己一乐。同时,这个王子,还有着很深的考量,他从封地带来了四百多位官员,日夜在宫殿中算计,算计何时能够取天下而代之。

霍光感到忧愁,为汉家天下忧愁,也为自己忧愁。于是他决定先下手为强,像个真正的权臣一样。最后刘贺登记二十七天后,被霍光在征求上官太后的同意后给废黜了。

过后,霍光拥汉宣帝刘病已为帝。此后已是霍光的人生晚期了,他归政给汉宣帝过,却被拒绝了。他也被其妻子带到了“立后”的阴谋里过,但总的来说,霍光和刘病已还是相处得比较平和的。霍光也是享受着至高无上的荣耀和权力,直至死亡。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动用了权臣清除异己的手段,却坚守了为人臣的原则,胜于王莽,输于周公,不过是,一个有原则的权臣而已!

05、霍光辅政的政治寓意

从汉武帝时的政治背景来分析“霍光辅政”背后的隐忍与忠勇

霍光辅政其实是稳定国家政权根基

霍光是第一个真正意义的权臣,在辅政之前,他没有周勃那样的功勋地位,也没有后世王莽那样支持自己的班底,皇权的诏命成为他唯一的依托,然而只凭此物,他便能在政坛翻云覆雨,其体现的正是皇权体制本身的强化。

汉武帝能以身边之人牵制朝野内外,霍光能以空白之身力压功勋之臣,这本身就是说明在汉武时期,封建君主制的皇权体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而之后霍光废帝一事,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霍光是在“代行皇权”,所以与其说霍光权倾天下,还不如说汉武帝后皇权至高无上。

而霍光辅政背后所代表的皇权至上的政治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就制度体制而言,中朝官的崛起带来了权力的集中化,这更是皇权体制的重要表现。在武帝之前,中朝官主要仅是服侍皇帝之人,即使握有权力也并非正式的制度性权力,但是在武帝以后,皇权得到强化,中朝官的地位日益强化,内朝不仅是皇帝的亲信,更是皇权的延伸,相比之下外朝更显得更加官僚化与工具化。

2、就政治形势而言,武宣时代皇权体制完善完成了从藩王、外戚等贵族势力割据到高度统一的的变迁。汉初,刘邦立国承秦之鉴,摒弃了秦朝绝对化的皇权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战国时代关东六国的贵族政治,主要体现在分封诸侯王和军功贵族两个方面。然而到了武宣时代,随着皇权体制的完善,军功贵族与诸侯王先后退出了政治舞台,皇权失去了制约,因而在朝堂之上,掌握权柄的霍光畅通无阻,因为霍光代表的便是皇权本身。

从汉武帝时的政治背景来分析“霍光辅政”背后的隐忍与忠勇

霍光其实是汉武帝的代言人

综上所述,霍光能够获得辅政之位进而得窥权柄,全赖武帝“周公之托”,武帝的诏命构成了霍光辅政全部的合法性,更加之其“霸王道杂之”的行事作风,毋宁说霍光正是武帝本人的化身。在其击败政敌,正式执政以后,霍光本人便更是成为了皇权的代理人。而废黜昌邑王一事,更是直白的显示出“皇权”与“皇帝”之间产生了分离,皇权是一种制度性权力,其渊源在于完整的内外朝官僚体制,而非简单的皇位,易言之,掌握皇位者未必拥有皇权,只有能够掌握整个政治系统的人才能够真正拥有权力,而霍光,正是这一皇权体制的产物。

06、隐忍与忠勇的政治智慧

从汉武帝时的政治背景来分析“霍光辅政”背后的隐忍与忠勇

霍光是真有大智慧的人

身居高位几十载,身侍武帝,昭帝,宣帝。废黜过一任皇帝,家族势力遍布朝廷,能做到这一点而没有异心,莫说寻常人,就算是历代贤臣,能有几个能和霍光作比较?汉武帝后国家的长治久安,实霍光之功也。然而“不学无术”的霍光又是凭借什么做到这不可思议的一切的呢?

霍光的兴起有他的偶然性,偶然的因素就是因为同父异母的兄弟霍去病提携造成了跃起之势。但是偶然的背后永远有其必然性。霍光虽然“不学无术”,但是长时间呆在汉武帝身边,身体力行,他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基本可以归纳为:隐忍和忠勇。

一、隐忍。

从汉武帝时的政治背景来分析“霍光辅政”背后的隐忍与忠勇

汉武帝手下做事不好做

汉武帝刘彻在位时,属于君强臣弱,霍光在这位领导手下工作,可谓如履薄冰,因为在汉武帝手下工作,能善终的不多,只有公孙弘等为数不多的宰相才能坚持到最后。因此霍光能坚持到最后,还被汉武帝刘彻指定为托孤辅政之臣,说明霍光十分忠诚且有常人没有的隐忍之能,这也是汉武帝选择他辅佐刘弗陵的原因之一。

史书记载霍光:“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他在出入殿门的时候,每天都做到了机械般的惊人一致。虽然这个习惯看起来好像用处不大,但能做到如此重视细节的人,绝对不是一般人。

在牵连甚广的巫蛊之祸中,卫青的儿子都被搭进去了,而霍光却能独善其身,由此也可见,霍光的隐忍功夫是如何的登峰造极。

凭借谨小慎微的的处事风格,霍光在汉武帝身边伺候三十余年,未尝犯下一丝一毫的错误。这让汉武帝对他的严谨和忠诚大为赞赏,最后不惜将托孤辅政的国之重任交给了他。隐忍,也是霍光最重要、甚至唯一的政治资本。

二、忠勇

从汉武帝时的政治背景来分析“霍光辅政”背后的隐忍与忠勇

刘弗陵认为霍光值得信任

霍光对汉昭帝刘弗陵的辅佐是无可非议的,也是成绩卓越的。“百姓充实,四夷宾服”就是最好的例证。

世人对于霍光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对刘贺的“一立一废”上。很多人深受儒家文化熏陶,认为哪怕皇帝屠尽天下人也是应该的,荒淫无度也是正常的,臣子就不该反对,更不能擅自做主罢免。但霍光偏偏就做了这“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所以,霍光是奸臣贼子,是权臣乱党。

其实,霍光不过是自始至终忠于武帝、忠于大汉的忠臣而已。汉武帝时期,上承“文景之治”,下启“昭宣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政治过渡时期。汉武帝一生雄才伟略,但终究生命有限,他的政治架构和理想无法一一实现和稳定传承,他选择了霍光辅政,实际上霍光也就肩负起了这一历史使命。

从汉武帝时的政治背景来分析“霍光辅政”背后的隐忍与忠勇

刘询有卸磨杀驴的嫌疑

在“阴谋论”里和“权谋学”里,历史总喜欢把霍光刻画成一个独断专行的权臣、甚至奸臣,以此来衬托汉宣帝突出的政治才能和光辉的政治形象。但在老易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逻辑混乱的体现,理由如下:

1、如果霍光真是一个奸臣或者权臣,为什么要废掉昏庸无度的的刘贺?主上无能不是更利于他掌权吗?当然有人说是因为刘贺准备“先下手为强”了,那么“剪其党羽”即可,何况霍光真的那么霸道,刘贺能培植多少党羽?对比一下司马昭杀曹髦就知道了,所以霍光其实私心并不太重。

2、退一万步讲,就算霍光想一劳永逸,不想和“不听话”的刘贺纠缠,他为何要选择一个“少有英才”的刘询来继承皇位呢?汉武帝那么多子孙,浑浑噩噩的各种小王爷多的是。即便是因为当时一时看走眼了,霍光也完全可以再废了刘询而再立新君呀!

3、如果霍光真的有心“窃国自居”,为什么会使其后人面对“抄家灭族”的处境而无力反抗呢?这显然不符合权臣的逻辑。

所以,说霍光是权臣,只是从做皇帝的角度,从做儒臣的角度去看;而说霍光是忠臣良相,才是真正从国家和人民的角度去考虑。他辅助的两任君王,是汉朝最强盛的时期,霍光无愧忠勇之名

霍光的一生极具代表性,前半生谨慎小心,获得汉武帝信任。后半生专权辅政,备受争议。但霍光也用其波澜壮阔的一生向世人展示了“隐忍”与“忠勇”的力量,这也是霍光最值得学习的政治智慧。

07、历史感言

从汉武帝时的政治背景来分析“霍光辅政”背后的隐忍与忠勇

不要用道德去绑架政治

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十七》霍光之辅汉室,可谓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执之,久而不归,鲜不及矣。以孝昭之明,十四而知上官桀之诈,固可以亲政矣,况孝宣十九即位,聪明刚毅,知民疾苦,而光久专大柄,不知避去,多置亲党,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切齿侧目,待时而发,其得免于身幸矣,况子孙以骄侈趣之哉!虽然,向使孝宣专以禄秩赏赐富其子孙,使之食大县,奉朝请,亦足以报盛德矣;乃复任之以政,授之以兵,及事丛衅积,更加裁夺,遂至怨惧以生邪谋,岂徒霍氏之自祸哉?亦孝宣酝酿以成之也。昔椒作乱于楚,庄王灭其族而赦箴尹克黄,以为子文无后,何以劝善。夫以显、禹、云、山之罪,虽应夷灭,而光之忠勋不可不祀;遂使家无噍类,孝宣亦少恩哉!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应从其对国家民族贡献说起,而不能仅仅限于“仁义道德”的表层。

霍光作为托孤大臣,当同伊尹、周公并列。作为权臣,其贡献作用也是不可抹灭的。应该这么说,霍光是西汉存亡断续之臣,也是西汉中兴第一臣。

从汉武帝时的政治背景来分析“霍光辅政”背后的隐忍与忠勇

霍光一生,无愧江山社稷

纵观霍光的一生,有忠谨兼有气志,踞名位而少忤逆,虽不能说真像周公辅佐成王那样尽善尽美,倒也确实尽心尽力、秉公治国,无愧于一个国之名臣,世之良相。

虽然霍光去世之后,其家人却因密谋叛乱而惨遭灭门。但是,这场政治清算的发起人汉宣帝也一再郑重强调:霍氏一族虽然谋反大逆罪孽深重,但与死去的霍光大将军无关,大将军执掌帝国权柄二十年,却一直恪守臣道,忠心为国,其道德操守历经考验,无人可以置疑

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宣帝因思“肱股之美”而特设麒麟阁,为功臣画像陈列其中,共十一位,霍光仍然排名首位,而且唯有他享受了“称臣不名”的最高礼遇,画像上记为“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

是以,霍光无愧于千古文臣的典范,其隐忍、其忠勇、其担当、其老练,皆是“经世致用”学问中的宝贵文化遗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