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层面分析:诸葛亮六出祁山、以攻为守的军事必要性—自杀式北伐

 四地闲夫 2020-04-01

蜀国建国不久后,汉昭烈帝刘备便驾崩了。后主刘禅继位,任诸葛亮为丞相,并总揽军政大权。从地理版图上来看,蜀国偏居一隅,占当时天下九州之一。人口,财力,物力都不如吴国和魏国。诸葛亮身为丞相肯定深知这一点,那他又为何要接连发动六次北伐呢?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多层面分析:诸葛亮六出祁山、以攻为守的军事必要性—自杀式北伐

三国形势图

要知道,蜀国在当时是以汉室正统自居的。

自汉献帝被废之后,天下心向汉室的忠臣们便没有了方向,他们不知道该向何人效忠。这时,刘备自称继承大统,便给了那些人一些希望,也给了他们一个愚忠的理由。

相对于魏国来说,显然蜀汉是倾向于汉室正统的,最起码蜀汉也是姓刘的。所以,“大汉”就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北伐,收复割据势力,统一天下。

多层面分析:诸葛亮六出祁山、以攻为守的军事必要性—自杀式北伐

诸葛亮与刘禅

这仿佛是秦汉以来大一统王朝留下来的传统和规则,正所谓“王业不偏安”,正统王朝,首先必须得是一统的天下。

所以,不管是早先刘备伐吴还是后来的诸葛亮伐魏,都是打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不安”的旗号所发动的。

这样看来,以汉室正统自诩有好处,也有坏处,你可以得到一些政治优势,但又不得不承担起相应的政治责任。诸葛亮仿佛用到了他的好处。

置之死地而后生

多层面分析:诸葛亮六出祁山、以攻为守的军事必要性—自杀式北伐

诸葛亮北伐线路

诸葛亮是聪明人,他知道蜀国无论从哪些方面上都比不过曹魏,尤其是领土这一块,更不及魏国的一半。

所以,他认为如果两国相安无事,任时间拖延下去,日后蜀国必亡。因为,两国国土面积相差太多,再加上蜀汉地处西隅,被群山包围,很难向四周发展。

如果长期拖延下去,即使魏国不发兵来伐,蜀汉也很难自保。所以,诸葛亮必须以攻为守,通过不断地发动战争,来阻碍魏国国力的发展。

甚至不惜鱼死网破,也要与魏国死磕到底。坦白说,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是极其不可行的。

无论对哪个国家来说,如此频繁地发动战争,会对国内经济产生恶劣的影响。但是在当时的诸葛亮和蜀国来看,背水一战仿佛是唯一的办法。所以,诸葛亮才会发动这一次次的北伐。

对刘备的感恩

多层面分析:诸葛亮六出祁山、以攻为守的军事必要性—自杀式北伐

诸葛武侯

脍炙人口的三顾茅庐,早已深入人心。

刘备对诸葛亮的求才之心也昭然若揭。反过来,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恩之心也是滔滔不绝的。

可以说,如果没有刘备,诸葛亮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出山,甚至一辈子都“躬耕于南阳”。尤其是在刘备去世时对诸葛亮所说的那番话,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内心。

使他内心中“匡扶汉室”的信念更加坚定,报答刘备的感恩之心也更加深刻。

多层面分析:诸葛亮六出祁山、以攻为守的军事必要性—自杀式北伐

诸葛亮在六次北伐的过程中,也时时想起刘备,像街亭失守后,他就想起刘备曾经对他说过的马谡此人不可重用。

他对刘禅的忠心也是天地可鉴,从一到终,没有对刘禅有过一丝不臣之心。可以说,诸葛亮对刘备,刘禅乃至整个蜀国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不断的北伐,也是诸葛亮心中认为的报答刘备知遇之恩最好的方式。

结语

可以说,诸葛亮的整个后半生不是在北伐,就是在北伐的路上。

多层面分析:诸葛亮六出祁山、以攻为守的军事必要性—自杀式北伐

他的命运似乎已经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连在了一起。他以天下为己任,以一统为目标,深深地扎在北伐这一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上。为了那份已逝的恩情,和那个昏庸的后主不惜把自己的后半生搭上。

或许这就是诸葛亮吧,他一生以智谋闻名于世,运筹帷幄、最后却又以执着流传后世,千古不断。即使最后“出师未捷身先死”但也“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