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国观察之十二:和看不见的敌人交手,啥时候才能赢?

 风行阁影像 2020-04-01

原创 我们一起学摄影


功能介绍一群旅居英、美, 受过摄影教育的非专业人士,与您一起聊聊摄影是个什么东西。我们将会提供欧美相关的摄影信息,翻拍有意思的摄影画册,走访有趣的摄影画廊和发表作者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

昨天

文:安光系

2020330日周一,小雨、晴 

英国确诊人数上升至22141,比前一天增加了2619人;总死亡人数达1408,增加了180人;我所在的小镇25万常住人口,今天的确诊病例达283人,增加了32人。

媒体报道说,有两个医生,因为感染而离开人世。

每个确诊的人,都可能带着惊恐。每一个离开的人们,我们都应该说声对不起。我们没有足够的力量,给他们提供保护,让他们成为这场疫情的受难者。

惟有双手合十,愿你们的在天之灵,安息。

早上醒来,已经是九点。

圈在家里的生活,就是生物钟遭到破坏。夜里躺下,拼命想睡,却又异常清醒。早上醒来,已经很晚。到了下午,却又困意浓浓。如果再睡,醒来就是五点多钟。

这样的生活,真的不好。这有点儿象我回国时倒时差。每次回国,大约要有一个月时间,是这样的状态。

上午在家里闲聊,总怀疑我们家也应该是感染者。因为,家里四个人中,有三个分别大病过一场。女儿从外地回来,也发烧了一天,喉咙痛了几天。

这症状,总会让人多想。

不过,我安慰爱人说,也不用太怕。即使病毒携带者,我们每个人都几乎全部正常。前几日的咳嗽,也几乎治好。

她疑惑:假如我们真的感染,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过来的?我们几乎不跟外人接触,几乎没去过公共场所,会是什么地方呢?!

我说,很多东西,有可能防不胜防。比如,你带儿子去参加游泳课,游泳池就有可能是一个感染的渠道。我去超市里购物,那么多人不戴口罩和手套,也是有可能传播的。

病毒在暗处,我们在明处,哪里防得了!

真是感染,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有了抗体?我突然换了另外一个思路。

别高兴地太早,据说还有可能二次感染。女儿不冷不热,给我泼了一盆冷水。

上午,把朋友给的国内一年级的语文课本,拿出来让儿子念。

他连蒙带猜,再不时看我的脸色,偶尔能说出最简单的意思。此前一天,我们教了他偏旁部首:横(一)、竖(丨)、撇(丿)、捺(㇏)点(丶)。

翻开书:第一课,天地人,你我他,能蒙出来。第二课,金木水火土,却把土念成了

这是一个纠结。中国家庭,孩子多数不能学习汉字,不能熟悉自己的语言。每每看他跟我们很认真地用英语或汉语里夹杂着英语的句子表达时,就在担心:未来他长大了,还有什么优势可言?假如他回到中国,连基本的文字都读不懂,想想该多么让人伤心?!

这里给他们这样的群体有两个称呼:BBC和香蕉人。BBC是指British Born Chinese ( 在英国出生的华人)的简称,而后者是指他们这一代,黄色皮肤,但内心却是拥有西方的白人文化。

这是一个尴尬的事情。

即使是很多华人把孩子送到当地的华人学校,长大了也很难用汉语交流。2013年春节前,我记得作为媒体人员,跟着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一起,去布里斯托看望一个当地中文学校的校长。那个老华侨跟大使交流时,中文并不标准,说话时还磕磕巴巴。说着说着,刘大使就被逗乐了,善意地开玩笑说:你中文都说成这个样子,咋教孩子们啊!

在场的人都跟着笑了起来。是啊,中文学校的校长,连正常的句子都表达不顺畅,那些被他教的孩子会怎样?

2012年时,在朋友的带领下,去当地一个华人家庭咨询一些事情。那个家里的女孩儿,正在读高中,我们说中文,她听得懂,但回复我们的却是英文。我当时就在想,等我的孩子长大了,可千万别这样啊!

可是,中文英文两者都去平衡,怎么能平衡得了?!

这个疫情期间,或许是一个补中文的好机会。

儿子昨天问他妈妈:我什么时候才能去学校啊!

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病毒消灭了,我们才能回到学校。他仿佛明白了,这是一个遥遥无期的答案。

今天,爱人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儿子班上的妈妈手机群里,有人在呼叫。我接了之后,发现有三个孩子,在一起视频。

儿子兴奋,拿着手机,跟几个同学聊了一通。疫情当前,没有办法见面,用这种现代化的方式,倒也是一个交流的好办法。

为了减少儿子对电视或手机的依赖,下午把他哄了出来,到车库里去翻他以前的玩具。

哪知道,一进车库,就看中了他那个帐篷。劝他玩儿别的,不行,坚持自己的观点。

把帐篷给他搬至客厅,想办法给他支了起来。让他自己用抹布擦干净,把自己以前的小被子铺在地上,再放个枕头,再拿个小被子盖在身上。很快,他就得意地在里面翘着二郎腿,头朝着有光线的小窗口处,躺在那里看书。

除了做饭,爱人打扫了半天的卫生。有时间时,到院子里照看一下她种的一些花儿,分别给它们浇浇水。

疫情期间不能出门,关在屋里时,这些都算是一种对生活的调剂。我所能放松的,是打开门,带儿子看了几分钟花儿。

前院的树下面,郁金香全都开了,红红的,好艳。

BBC的新闻频道里,有个节目,主要展现人们在家里如何锻炼,如何让沉闷的隔离变得有趣。这个节目看了总让你轻松,比如有人在院子里和动物互动,还有人在家里用各种新奇的办法锻炼身体,都会让人觉得好玩儿,甚至能哈哈一笑。

隔离的日子,不全是泪水,还有欢乐。

还有一个节目,叫《你的问题》。而对民众各种各样的疑惑,BBC再去找专家或相关人士解答。消除一些百姓的困惑,解除一部分人的压力,在民众和政府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媒体正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BBC预测,至少还要准备六个月时间,才有可能恢复正常日子。

六个月!会好吗?!

昨天夜里,刚写完日记,住在我家附近的老陈就在微信里给我留言。

他在关心我写的那个英国老人,说他那里可以提供两盒叫莲花清瘟的中药,送给老人。但这个时候送给她,有两个问题:如何去拿?如何能够说服一个英国老人去服用中药?

这个时候去,还有可能会把病毒感染给她。年纪大了,使用的还不是智能手机,更没有办法跟她视频去教她如何服用。

想想,算了。

老陈以前是个警察,后来在英国当导游,很多年前因为业务的关系,跟他认识。再后来,他改行到大英博物馆当讲解,教了我好多知识,算起来我应该叫师傅。

你要是在伦敦出门小心,怕有人对华人漫骂欺凌。,他还嘱咐我说:要是去超市的话,买完就赶快走!后来,他又微信里给我留言:有什么事情的话你招呼一下,咱们几个住西北的可以相互照应

很快,他就把我拉进了一个群,名字叫做西北互助群

其它华人的圈子里,同样还弥漫着各种各样的担心。

因为各种关心,我也被朋友邀请进了好几个群。里面有华人义诊的,有交流各种信息的,相互帮助的。这个时候,彼此能在群里取个暖,算是寻求心理上的安全感。

我还是一样,回答学生的问题,跟他们通话,看他们的作品。今天特别有成就感,是因为看了好几个学生的作品,都不错。突然觉得:能影响他们,指导他们拍照片,能看到他们拍出好的作品,我的存在,也就非常有意义。

改变认知,系统地搭建他们的视觉文化体系。这是两年多来我正在做的事情。

下午看了一会儿BBC的节目《面孔的力量》,一共5集,只看了第一集的开头。这个系列我以前断断续续地看过,探究肖像在社会中所扮演的力量。

今天收到大学时的老师安迪发来的短信,问我是在中国还是在英国,交待我注意安全。

问他需要口罩吗?他说他尽可能呆在家里不出门,问我是不是可以寄给他。刚好在威尔士的亲戚今天下午要给我们寄口罩,就委托她把口罩分成两半,一半寄给我们,另一半寄给他。

疫情下,每一个人都无助,每一个人害怕,每一个人都在盼着。盼着疫情能早日结束,盼着社会秩序能恢复正常。

当地媒体报道说,在这场战疫里,有50万健康的志愿者可以上岗协助NHS(英国健康系统)。部分退休的医务工作者和警察也重返此前的岗位,加强力量。

今天有官员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现在的确诊和伤亡人数,是在政府的掌控之中。是不是真掌握了,谁也说不清楚。

BBC还称,这是自二战以来,英国最紧张最糟糕的状况。

和一个看不见的敌人交手,啥时候把对方打倒,谁也说不清楚。

祝你早安!祝你平安!

2020331 00:43分草于伦敦家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