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国观察之十:确诊飙升,英国还有救吗?

 风行阁影像 2020-04-01

致歉与感谢

昨天犯了个错误,误把错误的信息做成了标题。93岁的英国女王无碍,但我却写成了确诊。无论何种理由,都不可原谅。

谢谢读者Jimmy快速留言提出了问题。谢谢,有这样的提醒,才避免了更多的错误发生。

尽管文章推出来不到十分钟我就做了删除,但还是要向更多的读者说声对不起。今天修改后,我们再推这篇文章,也希望能在今后的推送中,少犯错误。很多原则,并没有坚守。如果坚守,类似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谢谢大家,再次说声对不起。



确诊人数直线上升,英国还有救吗?

2020328日 伦敦 晴 周六

英国确诊数字达到17000人,死亡数达1019。与前一天相比,24小时内,有260人因病毒而死。我所在的小镇也已经达到225例确诊人数。

首相、卫生大臣、首席医疗官……全部确诊。这是要灭掉英国节奏啊!这样下去,英国还有救吗?!

好消息是,中国医疗队要来了。媒体报道说,山东方面,来了15个人,支持英国。随行的物质,达 1.7吨之多。

这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友善之举。也希望他们能把国内的经验和教训,都带给英国的医务工作者,从而在抗疫面前,减少失误。

每一个失误,可能就会是许多条人命。

这简直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只是,这次的交战双方,不再是国与国之间,而是全人类与一个看不见的病毒在交战。

好莱坞最好的编剧,恐怕也想不出这么跌宕起伏的故事啊!

整整一天,被圈在家里。昨天夜里没有睡好,夜里五点就早早醒了。

半夜醒来,总是看到一堆留言。关心的,问问题的,各种讨论的。多数情况下,我不会参与,会关掉手机继续睡觉。我怕一参与,自己兴奋,就有可能影响休息。

但一早醒来,还是觉得没有睡好。

起床后晃了晃,时间就到了中午。给国内的学员上了一个多小时的网络课,中午又困。吃了三个面包,接着再睡。

这里要向女同志致敬。这么多年来,我只管自己,家里的活几乎全部交给了爱人。儿子不上学,这一天到晚,斗智斗勇,几乎全都她的事情。连训带哄,一天下来,也是个很重的体力活。

男人们简单,高兴时,抱着孩子逗几下,烦的时候或忙的时候,就把他们交给了女人。这段时间,感受格外深切:女人不易,有家庭的女性,更不容易。

英国今天阳光不错,但格外的冷。中午时分,我甚至开了一会暖气。

下午五点多,想出去买点儿菜。

其实没有那么急,但我想借机出去透透气。跟爱人商量之后,她把要买的东西写在纸上,交待我视情况而买。女儿要吃薯片,要喝橙汁和酸奶,儿子也要吃一个小面包,我都得记着,慢慢采购。

路上光线很好,让人有些心醉。但,路上几乎没人。平时的周末,大家也是放松时候,会有不少人走动。现在,整个路上寂静空荡,偶尔对面过来一个人,我也赶紧错开,走到马路中央,免得相互传染。

超市里也有了明显的措施:1)在入口处,设置了一个栅栏,把进去的人和出去的人分开,不再像以前一样混在一起。2)设置了两个明显的广告牌,上面写着两样内容:一是让我们一起对抗病毒之类的鼓动性句子。二是提醒人们,每个人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两米。3)超市里面也设置了一些栅栏,让人们沿着一条线朝前移动,避免了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接触。4)结账时,营业员和顾客之间增设了一大块有机玻璃,这样的话,两个人说话,就减少了许多的可能性。

鸡蛋在超市里出现了!!!这几天家里的鸡蛋越来越少,去了几次超市小店,总是买不到。我们家,对鸡蛋的依赖性似乎特别大。孩子们喜欢吃鸡蛋炒饭、西红柿炒鸡蛋、卤鸡蛋,都需要。偶尔做一个西红柿鸡蛋汤或紫菜蛋汤,也需要。眼看着买回的鸡蛋一天天下去,我们多少有些发愁。前几天爱人交待我说:咱们两个别吃了,留着,两个孩子万一要吃,就给他们做。

也只有这个时候,才知道,即使是平平淡淡的生活,即使平平淡淡的社会秩序,也是一种难得的幸福。而身处这样的境地,是多么盼着能有一个正常的生活啊!

谁不盼着早点儿病毒早点儿消失,社会秩序正常恢复呢!

儿子要吃一个小面包一样的东西,女儿要喝酸奶和橙汁及薯片。后来,除了酸奶,都买了回来。乱世之中,能买到这几样,已经不错了!

超市门口,食品银行的大盒子里,依然放满着食品。那是人们在购物后捐给慈善机构的物品,会由专门的人将其发放至最贫穷的人手中。这是英国了不起的地方,即使是再穷,即使是再乱,最底层的人也会有口饭吃。英国慈善组织发达,会担负起政府有可能忽略掉的一些职能,在发挥着社会稳定作用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正因为形形色色的慈善组织,即使是遇到乱世,也能保证穷人有一口饭吃,因而保证了整个社会的稳定。

今天还买了束红色的玫瑰花儿。来英国多年,即使是房间再小,日子再难,家里也没有断过花儿的。有了它,生活似乎就很美好,生活就不再是愁眉苦脸,生活就充满了希望。

回来路上,还是几乎没有人。斜阳西下,路边的小树上都开满了花儿,五颜六色,开的正艳。

下午时分,突然听到了钢琴声。

我怀疑自己听错了,就问爱人:谁在弹?她回复我说是女儿。

这是难得的信号。她小时候,在上海生活。跟许多家长一样,我们也是对她寄托了无限的希望。大约她小学一年级时,花了一万多元人民币买了一台雅马哈钢琴。此后,因为逼的紧,开始跟钢琴有,以后便不再学习。

来英国后,突然又说要学,所以,又重新买了琴,跟学校的老师学。后来考了两次级,也就不了了之。

我是不是可以理解,在丢掉了钢琴好几年之后,她今天自己主动地重新坐下来,算不是也是平衡她内心焦虑的一种方式?这样的一个日子里,我们有多少方式,让自己能静下心来,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个时候的琴声,让人欣慰。至少,我们当年的辛苦没有白费。能为她找到一个发泄自己的通道,当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晚上,爱人给一位英国老人打电话。

她发烧,轻微咳嗽,浑身无力,喉咙痛疼,吃东西难以下咽。她说吃东西就象是嚼木头一样。医生跟她说这个症状有些像感染了新冠肺炎。

这是我们在英国最亲的一个老人。刚来英国,人生地不熟,遇到了太多太多的困难。每次她出现在家门口,总是带些小礼物:要么一束花儿,要么给孩子十镑钱。中国新年,她也会写上一张贺卡,给孩子们些礼物。圣诞节,也会给两个孩子买些圣诞礼物。

她孤身一人,70多岁了,没有依靠。有一个妹妹,身体不好,也常年住院,每年的圣诞节她总是过去跟她妹妹一起生活几天。在英国九年,我们似乎成了她时常牵挂的人。前几年在英国,生存极为困难,每次相见,她总是在安抚我们。

人在困难的时候,不一定是钱能解决问题。几句暖人心的话语,也会让人记一辈子。

经济条件好一些后,爱人就经常约她出来,一起喝个茶,聊聊天,再一起吃个午饭。去年的圣诞,还把她接到家里呆了一天,算是一起过了个英国的传统新年。新年之后,她身体和情绪逐渐衰弱,行动也越来越困难。爱人就不再约她出来,每个星期,会早早做好一份吃的,送到她家里,陪她聊天,一起吃个午饭,下午再回来。

没事儿的时候,我们跟她相聚在家附近的一所教堂。我们不是信徒,但愿意在教堂里感受教会文化。每次见她,都有说不出的亲切。

中国疫情发生后,我们果断地不再外出。爱人也跟她打了电话,说明暂时不去她那里的原因。她应该周末去了教会,她上周还说周三还说要参加了一个朋友的葬礼。这很有可能是她感染的原因。

她病倒,爱人有些急,决定把家里腌制的萝卜给她送去。萝卜止咳,她最近吃的挺有效。我说,要送也是我送,家里除了我,谁都不能出门。

她同意。

但我突然在想:这次疫情,伤害最大的是老人。假如她这次患的只是普通感冒,假如我们身上有病毒,岂不是害了一个身体孱弱的老人?这种表面上的恩惠,岂不是另一种伤害?

商议之后,我们决定放弃。当下能做的,是每天给她一个电话,让她安心。英国政府会有专门的社工负责联络她处理看病的事务。我们能做的,是双手合十,为她祈祷。

不仅仅为这样的一个英国老人,我们还要为同样处在煎熬的人们祈祷——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肤色,无论男女,无论贫穷贵贱,他们都有理由安全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恐怕更可怕的消息还在后面。

英国的文化,是小政府、大社会。政府的权力有限,很多时候只能协调和呼吁,不能象国内那样去处置一些事情。

这也会导致很多人散漫,并不在意政府提出来的警告和信息。今天去超市时发现,多数人还是没有戴口罩,哪怕是里面的工作人员,有相当多的人也没有戴。

买东西时,看见一个身着工作服的女性员工,咳的很厉害,没戴口罩,也没有做任何防护。

这个画面让我心惊肉跳。超市里转转,就会发现,人们大多数还是漫不经心,仿佛什么也没发生的样子。

也许这样的现象,会预示着未来还会有大麻烦。

那个女工不停地咳嗽,她每咳一次,就象是敲打了一次警钟。即使相距很远,我也快速逃离那个地带,快速离开超市,向家逃去。

截止今天,我们一家人来英国整整生活了九年。2011329日,是我们一家三口离开上海来到英国的日子。加上此前在美国生活了一年,一共在国外生活了十年。

这是我人生中最狼狈的十年。十年里,我经历了人人最低谷的时刻,也见证了许多人心险恶。从一个外来者,想办法融入当地,个中艰难,也许可以写成一本小说。

我知道每个移民都不易。

但是,这也是我人生最幸福的九年,这是我获得财富最多的几年。2013年,我们在这里有了第二个孩子,从此有了更多的欢乐时光。没有这些经历,也许我还会象以前那样,不懂人生,不懂人世的艰难。这几年里,也让我见到了许多心怀善意的人们,无私地帮你,总想拉你一把,哪怕我对人家一无用处。

多年以后,不再有更多的幻想,能够从容地生活,踏实地生活。苦难是一笔财富,那些对你并不善良的人们也是一笔财富。因为这些,我们最终可以跳出自己以前的圈子,找到另一条出路。

谢谢你们,让我成了现在的样子。谢谢你们,让我体验了另外一种人生。

2020328日22时57分草于伦敦家中

英国观察之十一:不住大学宿舍,还该交费吗?





2020329周日伦敦小雨 

数字还是在飞一样的攀升:今天英国的确诊病例总数达19000人,因此而造成的总死亡人数1228人。与此前一天相比,增加了2000确诊病例,209人因此而死去。

我所在的小镇确诊人数达251例,比前一天增加了26人。

 

昨天说的英国老人其实已经83岁了,今天早上爱人电话她,说好多了!

爱人担心,觉得她体质不会太好,需要补一些维生素。她在托人在网上买了些维生素,以快递的方式给她寄到家里。要是在平时,就可以在家附近的商场买,顺带步行20分钟,就可以到她家。现在,却只能以这样的方式,给她邮寄。

愿她康复,愿她能躲过这一劫,平平安安。

做晚饭时,我在问老人的年纪,才知道她已经80多岁。我跟爱人说,这件事后,我们都不能不在乎自己的身体了。我们需要锻炼,需要把事情想开。至少,我们要爱惜好自己,要活到她这个年纪。

即使是我同样活到83岁,那个时候,她已经82岁,女儿已经54岁,小儿子那时会是42岁。

我今年48周岁,遇到拿不定的事儿,还是需要给母亲打个电话。42岁的儿子,那个时候,当然也需要我们。

想想,人生就是一场生死离别。我们看他们哭着来这个世上,还要呵护着他们一直前行。无论他们有多大年纪,总归还是个孩子。而我们也一样,无论我们今天多大年纪,在老人眼里,也还是个成熟的孩子。老人们永远在交待,在叮嘱,在盼着能多跟我们呆一会儿。

想想,也着实难受。

现在回国,去看丈母娘。她时常跟我感叹:我这样活着,就是在给你们添负担。我常安慰她说:不要这样理解。我们生活在那么远的地方,有时候一想到你健在,心里就很温暖。如果你不在了,我们的牵挂也不在了,心里就会多一份冰冷,我们活着也会多了很多孤独。

老人们健康地活着,孩子们做事情才有劲儿。而我们也要健康地活着,爱惜自己,才能给孩子们和家庭一个更好的未来。

这是疫情带给我的反思与财富。我们需要给自己提个醒。

读者诸君,假如你活到80多岁时,你的孩子有多大了?!

按合同,女儿大学附近住的宿舍马上要收第三次费用了。这次应该支付1600多镑。

爱人有些难受。现在,我们不需要住这个寝室,而还要支付接下来的几个月费用。如果我和女儿一起坐火车回去收拾东西,也许可以跟他们申请不用交这笔钱,但也有可能人家不会答应。如果那样的话,我们有可能会白跑一趟。

这一趟也是有代价的。女儿的火车票是57镑,我的要贵三分之一。两个人加起来,140多镑,耽误一天时间,未必会有更好的结果。何况,英国政府要求人们不要出门,即使是我们买了火车票,是否有可能不让我们上火车?即使是上了火车,会不会被染上病毒?安全的机率有多大?

纠结了一下,还是做好了付钱的准备。这就是一场疫情带来的代价,无端的费用,会让普通百姓为此买单。

英国政府每年的学费其实不低。即使是一个英国孩子,费用也在9000多镑。如果加上生活费,一个孩子,研究生读下来,差不多要有60多万人民币的外债。人还没有工作,这个债已经背上了。

每个社会,钱最终是来自老百姓的头上。医疗免费,但孩子的学费奇高。

算下来,这样的成本,也许更高。只是,他们把这个成本,算在了年轻人的未来上面。

家里的微波炉坏了,这给正常的生活会带来一些麻烦。

比如,一早一晚,热牛奶就很不方便。在我觉得没办法时,爱人却拿出一个小不锈钢锅来。用它热,可以将就,但着实是不方便。

预订的微波炉是今天到。一早,就接到当地电器商Argos发来的邮件,告诉我们今天会把它送到家。爱人还接到短信,说是上午7:00-10:00到,结果,到天黑也没有送来。

这说明,英国的物流系统,也不是那么正常了。

现在要买东西,也只能通过网上进行,当地的商场都关了,想必Argos也不会例外。我这段时间,除了去超市买食品,几乎没有去任何地方。小镇上什么样子,也不知道。

朋友的女儿,刚来英国读书,昨天赶上了最后一班回国的飞机。

这真是幸运。今天在网上聊天时说,孩子正在河北隔离。这一趟归国之行何等艰难,也许只有孩子知道。朋友说,她此前急的不行,不停地刷机票信息。她买了四张机票,总算是走成功了。

想想,有多少孩子,因为英国的文化而来,却又因为英国的疫情而逃。多么矛盾!

老师,一定要好好保护自己和家人,等着聚会那天,我无论如何也要好好陪您喝杯酒!,她在微信上给我留言,在句子的结尾,给我发了一个拥抱的符号。

下次见面,我一定会喝这杯酒。哪怕再不胜酒力,也要干了这杯酒!

今天好冷,中午时竟然还下了一会儿雨。外面竟然有很大的风。

一天之中,我们还开了好几次暖气。

329日,我们全家来英国整整九年。

回过头来看2011年的那个春天,什么都没有想,就带着老婆和孩子就出来了。到伦敦时,已经很晚。我们打车,出租车司机不太情愿。工作人员跟那个司机发生了争吵。后来,又给我们安排了另一辆出租车,才把我们送到了租房的地方。

那个时候,已经烦透了重复自己的生活。日复一日,每天的生活几乎没有什么两样。人的痛苦就在于: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仅要吃饭,还要拥有自己更想要的精神生活。而我那时曾坚定地认为:英国是一个可以让我拥有精神和物质双重生活的地方。

那时意气风发,觉得人生有好多可能。我想读书,想攻下博士学位,设想了自己的很多可能。但自己万万没有想到,博士没有读成,在移民的浪潮里,自己成了一个平庸的不能再平庸的人。假如时间能倒流,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了现在的样子。

像格拉瓦乔,把那个被砍下头的人画成自己的样子。因为,绘画之前,他也并不满意自己的生活。早已经看到了自己的失败、颓废,看到了自己的无可奈何。所以,他开始拿起画笔,自我解剖,自我揭发,自我救赎。

David with the Head of Goliath, 1609–1610, Galleria BorgheseRome

但现在,生活多了很多阅历,内心也依然还在冲动。只是,我需要更多的考虑,为家庭,为孩子们。

每个人最后都活成了自己的样子。这个样子能成为这个样子,一定是有原因的。偶然的幸运,只能让你幸运一时。想幸运一生,需要不断反思与自省,还是需要勤奋和努力。

就聊到这里吧!在伦敦祝你早安!

202032923:20分草于伦敦家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