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36位地学大师,影响了无数地矿人!

 风吟楼 2020-04-02

1

葛利普1870—1946

葛利普(Amadeus William Grabau),德裔美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古生态学的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一批地层古生物学者大都出自葛利普的门下。所著的《中国地质史》(直译应为《中国地层学》,1924年第1卷,1928年第2卷)和36幅亚洲古地理图,是对中国地层和亚洲古地理的系统总结。葛利普把自己的后半生完全贡献给了中国古生物学、地层学奠基的伟大事业,20年代,为纪念其为中国地学研究方面所做的贡献,由中国地质学会设立“葛利普奖”。1946年3月20日在北平病逝。

2

章鸿钊 1877—1951

字演群,1877年3月11日生于浙江吴兴县(今浙江省湖州市),我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地质学会首任会长、杰出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中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致力于中国的地质教育培养了我国第一代地质人才。1951年9月6日卒于南京。

3

丁文江 1887—1936

字在君,江苏泰兴人,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学的开山大师,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北京大学地质学教授,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质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并先后在“地质研究所”、“地质调查所”工作,使得中国地质学、地质事业成绩卓著。“登山必到顶峰,移动必须步行”、“近路不走走远路,平路不走走山路”等实地探勘原则,影响了一代代地质工作者。1936年于衡阳因伤风御寒生炉火时煤气中毒逝世。

4

王 烈 1887—1957

字霖之,萧山临浦镇人。我国著名地质教育家。京师大学堂地质学门第一班学生,是中国本科大学学习地质并终身从事地质事业之第一人。从事地质教育45年,先后任教于北京高等师范、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北京大学、北洋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特别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前后执教40年,多次、多年任系主任。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乃至好几代地质科学人才。

5

何 杰 1888—1979

字孟绰,原名何崇杰,广东省番禺人(今广州郊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界的老一辈教育家和科学家。他为国家培养出许多地质采矿界的有用人才,其中不少已是著名的专家、学者、学部委员。图为1978年,90岁高龄的何杰老先生出席全国科学大会 ,少先队员为他系上红领巾。

6

翁文灏 1889—1971

字咏霓,浙江鄞县(今属宁波)人。中国早期的最著名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学教育、矿产开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有杰出贡献。同丁文江等人一同创办了北洋政府地质调查所,并在地质研究所任讲师、主任教授,中国首代地质工作者多出自其门下。曾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地质学系主任,1931年兼任代理校长。为同代学者从政者中官位最高、经历最曲折者。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中国第一张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地质学者。

7

李四光 1889—1971

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创立中国地质力学理论和中国“两弹”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8

谢家荣 1898—1966

字季骅,上海人,地质学家、矿床学家、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对中国煤岩学、矿相学、石油地质学、矿床学、经济地质学、区域地质学、地震学和陨石学等进行过开拓性研究,在燃料及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成矿规律及找矿方法上论述颇丰,最早提出地质理论找矿,倡导综合勘查方法。曾兼任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并曾代理系主任。

9

袁复礼 1893—1987

字希渊,河北徐水县人。地质学家、地貌第四纪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袁复礼是中国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先驱。从事地质教育60多年,培育了几代地质人才。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创始会员之一。获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北极星奖章”。85岁高龄时,他还孜孜不倦地指导培养研究生,为祖国培养了几代优秀的地质学家,堪称“桃李满天下”。

10

孙云铸 1895—1979

字铁仙,江苏高邮人。我国古生物学奠基人、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地质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地质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理事、常务理事、理事长。中国古生物学会主要创始人,第一届会长,其后多次被选为理事长。历任教授,地质部教育司长、中科院学部委员,地质科学院副院长,长期以来为培养我国地质人才作出了贡献。1979年1月6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4岁。

11

冯景兰 1898—1976

字淮西、怀西,河南省唐河县人。地质教育家、矿床学家、地貌学家。中国矿床学重要奠基人之一,对矿床共生、成矿控制及成矿规律等研究上贡献尤大,提出了“封闭成矿学说”,提出了“丹霞地貌”概念。从事地质教育50多年,培育了几代地质人才。1976因心脏病猝发去世。

12

俞建章 1898-1980

字端甫,安徽省和县人。提出中国下石炭统珊瑚的四个化石带,奠定了中国早石炭世生物地层学之基础。建立了中珊瑚目,为从古生代四射珊瑚到中生代六射珊瑚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在中国最早研究了异珊瑚化石,主撰的《石炭二叠纪珊瑚》是总结性经典。中国鹦鹉螺化石研究的创始人。曾于南京中央大学、重庆中央大学、重庆大学、长春地质专科学校、东北地质学院任职任教,筹建成立长春地质院校。长期从事地质教育,培养了几代地质人才,培育了一大批地质古生物人材,遍布于祖国各地。

13

丁道衡 1899-1955

字仲良,贵州省织金县人。著名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政商委员会(省政协前身)常委。是白云鄂博铁矿的发现者,当年他发现白云鄂博铁矿时年仅二十八岁。1987年,在白云鄂博铁矿发现60周年之际,丁道衡的雕像在包钢落成。2005年6月2日,国际新矿物命名委员会同意将在白云鄂博发现的稀土元素命名为丁道衡矿Ce,以示对这位先驱的缅怀。曾于武汉大学矿冶系、重庆大学地质学系、国立贵州大学矿冶系任职任教,为培养地质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武汉大学任教时全系六门专业课(地质、矿物、岩石、矿床、光性矿物、地史学)都由丁道衡一人担任。1955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逝世。

14

乐森璕 1899—1989

字季纯,贵州省贵阳市人。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地质教育家。对川黔桂粤等省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做过开创性的工作,创建与领导了贵州省的地质矿产勘测与研究机构。擅长四射珊瑚化石及泥盆石炭纪地层之研究,所著《广西中泥盆世珊瑚动物群》、《四川龙门山区泥盆纪地层分层分带及其对比》为国际地质古生物界所重视。长期任教于中山大学、贵州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大学,从50年代起对北京大学地质系的重建与发展功劳很大,培养了大批人才。1989年因病于北京逝世。

15

张正平 1899-1966

原名可光,江苏省南京市人,祖籍安徽芜湖。著名采矿学家、地质教育家。一生热爱地质、采矿事业,悉心教学数十载,历尽艰辛、不遗余力地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地质与采矿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曾主讲过“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煤田质学”、“矿床开采方法”、“采煤方法”等多门课程,尤其擅长金属矿床及煤的开采方法。他培养的学生,在国家建设的各部门中,特别是在采矿工业发展中,做出了令人称道的贡献。

16

何作霖 1900—1967

字雨民,河北省蠡县人,矿物学家、岩石学家、地质教育学家。是中国近代矿物学和岩石学奠基人之一。他发现并研究了白云鄂博铁矿中的稀土矿物,为开发中国稀土资源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长期致力于光性矿物学的研究和教学,他的《光性矿物学》是重要的教材。他还是中国岩组学的开拓者。在世界上最早开展X射线岩组学研究,并发明了X射线岩组学照相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先后于河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任职任教。

17

尹赞勋 1902—1984

河北平乡人,中国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最主要的学术成就在于古生物学、地层学和地史学方面,是我国地层古生物学研究奠基人之一。曾于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中法大学任职任教。为纪念尹赞勋对中国地层古生物学的卓越贡献,1989年,中国古生物学会设置了“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每4年评选1次。该奖现已成为中国唯一一个全国性的古生物学与地层学领域的奖项。

18

罗绳武 1903—1995

字友梅,贵州贵阳人,地质学家。四十余年的贵州地质生涯中,前半生是在贵州从事地质矿产勘察工作,后半生从事地质教育事业,创办贵州工学院地质系,培养贵州高层次地质人才,功不可没。是贵州地学界矿产勘察和矿产开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足迹遍布全省山山水水,东起梵净山,西至乌蒙山,北到大娄山,南抵红水河,被誉为贵州地质的“活字典”。

19

张伯声 1903—1994

又名遹骏,河南荥阳人,构造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学界五大构造学派之一— '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的创始人。世界地质学界将其称为“盛开在地质科学园地里的奇葩”。发现了全国著名的两个大型沉积矿床:巩县铝(铁)钒土矿和平顶山煤矿,提出“黄土线”的概念及对黄河河道发育历史的新看法,在嵩山南麓首次发现太古界杂岩和元古界石英岩之间的不整合接触面并命名为“嵩阳运动”,这个名称一直被地质学界所沿用。长期耕耘在教育园地,数十年为祖国培养地质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及专科生3000余人,他们大多成为冶金、煤炭、工程建设、石油、地质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领导干部。

20

潘钟祥 1906—1983

字瑞生,河南卫辉人。石油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找油事业的先驱。首次提出“陆相生油”新观点,突破了海相生油理论。先后于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任职任教,领导编定了中国第一本《世界油气田地质学》教材,为祖国培养了几代优秀人才。

21

袁见齐 1907—1991

字省衷,江苏奉贤(今属上海市)人。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历任中央大学助教、讲师,云南大学讲师,盐务局技正,国立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系主任、教务长、副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盐类矿床研究的开拓者,陆相成钾理论与高山深盆成盐模式的建立者。任教几十年来,他以极大的热忱从事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的工作,为地质事业后继有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2

杨遵仪 1908—2009

广东揭阳人。著名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地层古生物学家。被美洲地质学会选为终身荣誉会员,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编著中国第一部高等院校古生物学教材,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层古生物学专业”,首次开设了“生物地层学”课程。先后担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地质学院副总务长、专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普查系和地质系主任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1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并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执教50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专业科研人才和领导人才。

23

殷维翰 1911—2009

江苏南京人,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科普作家,地质出版社原副总编辑、高级工程师。是我国旅游地质学研究学科的首倡者。先后任教于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地质部南京地质学校、北京地质学校,期间传道授业,诲人不倦,他的学生中许多人后来成为工作中的骨干,其中一些人还走上了领导岗位。2009年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送花圈致哀,原地质矿产部部长宋瑞祥到场吊唁;地质出版社社长李铁钢先生暨领导班子成员、国土资源部老干局局长吴国华暨秘书处同志均送花圈并到场吊唁。

24

刘国昌 1912年10月

直未(今河北)饶阳人。早年从事地质矿产调查和研究,解放后转入地质教育事业,创立了中国区域工程地质学,创建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是我国著名的工程地质学家。历任长春地质学院教授、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主任,西安地质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在西安地质学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博士点时,刘国昌是第一个博士生导师。20世纪50年代和苏联专家在长春地质学院建立起来的专家小组集体指导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西安地质学院继续得到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至今仍对博士生的培养具有借鉴意义。编著《中国区域工程地质学》成为我国地质科学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25

郭令智 1915—2015

湖北省安陆县人,地质学家,中国板块构造和地体构造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曾于中央大学、云南大学、台湾大学、南京大学任职任教。长期讲授地质基础课,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先后开设了自然地理学、普通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燃料地质学、地貌学、构造地貌学、中国地质学、板块构造等课程。曾任高教部地学教材编委会委员。曾获教育部科技奖一等奖、中国天文学会张钰哲奖、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地球科学奖、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等。

26

王鸿祯 1916—-2010

山东兰陵(苍山)人,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建立四射珊瑚系统分类和演化阶段,提出以年代地层、岩石地层为主的地层分类观点,提出中国及全球主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及其历史演化体系,是中国地层古生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新中国地层古生物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院长,开设了“世界地质”新课。从教60多年以来,培养了几代地质人才,相当一部分已成为中国地质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或走上领导岗位,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7

池际尚 1917—1994

湖北安陆人,女,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岩石学家、地质学家。她是中国岩石学学科的奠基人。对岩石学研究方面贡献良多,温家宝总理的恩师,亲手培养出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中国和国际地球科学事业无私奉献了一生。于北京地质学院任教时亲自讲授岩石学,并自编讲义。于武汉地质学院先后任地质系副主任、主任和武汉地质学院常务副院长。被业内尊称其为先生。

28

刘东生 1917—2008

辽宁沈阳人,籍贯天津,中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黄土之父”。建立了多学科交叉的现代化科学实验室,已成为中国及国际第四纪环境科学的研究中心之一。50多年来,刘东生言传身教,培养了大批研究人才,现已成为科研战线的中坚。

29

业治铮 1918—2003

南京人,沉积学、海洋地质学家,中国古海洋学研究和理论沉积学的倡导者,海洋地质科学事业的奠基人,同时是中国地质学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在沉积岩石学和沉积矿床学研究方面颇具造诣,国内首创碳酸盐岩结构成因分类,首次提出晚更新世风成生物砂屑石灰岩及古土壤层的沉积序列和相模式,首次肯定中国南海末次冰期风成沉积物的存在。在找煤、找金等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分析了铝土矿沉积与古地理的关系提出找矿标志,得出矿产预测的宝贵结论。为中国海洋地质科学的起步做了理论奠基和舆论准备工作。为长春地质学院、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的创建和发展均做出重要贡献。中国第一艘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科学考察船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30

杨 起 1919—2010

山东蓬莱人,著名煤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煤地质学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长期致力于中国地质基础学科和煤田地质学、煤岩学、煤地球化学、煤层气地质学等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煤地质学多个领域取得开创性的成果,培养了大批品学兼优的地质骨干,为新中国煤田地质教育和科研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从多方面总结了中国煤田地质特点,对形成和发展中国煤田地质学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31

陈光远 1920—1999

地质学家、成因矿物学家。长期从事结晶学、矿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中国现代矿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的开创者。他对钨矿、富铁矿、铬矿、金矿等的矿床成因矿物学的研究,为矿山解决疑难问题及为找矿和远景评价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任教,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矿物学人才。

32

郝诒纯 1920—2001

湖北咸宁人,女,地质学与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士。长期致力于生物地层学、古生物学和微体古生物学科研和教学,开创了钙质微化石的研究。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马以思女士奖学金等先后讲授过光性矿物学、工程地质学、普通地质学、地层学及地史学、古生物学、微体古生物学等多门地质基础课和专业课,培养了一批微体古生物学的教学、科研和生产人员,其中许多人已成为这一学科的知名学者和重要骨干。

33

杨成田 1927—1993

山东省潍县人,著名水文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曾先后担任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实验室主任、水文地质教研室主任、长春地质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地质局水文大队总工地矿部水文地质课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在其40年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水文地质专业人才。

34

曾允孚1927—2013

重庆市铜梁县人,著名沉积地质学家、博士生导师、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学科奠基者之一、沉积地质教育家。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学教授、博士导师,曾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一、第二届常务理事、理事。创建了“沉积地质研究所”并任首任所长,开拓了矿床沉积学等研究方向。由其出版的教材《沉积岩石学》至今仍是国内沉积学最通用、最具影响力的教材之一,并获国家优秀教材奖。

35

宫同伦 1931—???

辽宁省丹东市人,构造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曾任地矿部区域地质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顾问、全国地壳波浪镶嵌构造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生导师。先后担任成都地质学院普地教研室主任、区地教研室主任、找矿系秘书和系副主任、西安地质学院负责筹建地质勘探系副主任和党总支委员,西安地质学院地质构造研究所所长。从事地球科学方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数十年,早已是桃李满天下,弟子遍神州。

36

彭志忠1932—1986

湖北省天门市人,中国结晶学家与矿物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测出了复杂的葡萄石结构,被国际权威誉为“不寻常的发现”。与其他同志合编出中国第一本《结晶学教程》,国际结晶学联合会结晶学教学委员会顾问。清华大学地质系毕业并留校任教,后转到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曾任武汉地质学院教授。

来源:矿业在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