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如何观天地万物

 QDLF888 2020-04-02

    道家是主张观天地万物的,主张“以理观物”。

    如《庄子 ·知北游》中日: 天地有大关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 ,原天地之 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 故 至人 无 为 ,大 圣不作 ,观 于天地之 谓 也 。 

      虽然同样是观天地万物 ,但儒道两家观天地万物的 目的是不 同的。儒家观天地万物是为 了获得形 而下 的人生之理即“君子之道”。而道家观天地万物则是为了获得天地万物形而上的终极之理或终极实 在 。也就是说 ,道家和儒家观天地万物所要观的“理”是不一样的,其中,儒家所要观的“理”属于伦理学 的范畴 ,而道家所要观的“理”则属于形而上学的范畴,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作为道家核心概念 的“道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五章),可见,“道”乃天地万物的本源。道家认为,对于 “道”我们无法观到其本体而只能观到其妙用 ,这就是老子所说 的“观妙”。

     《老子》第一章中日:“故常 无欲 ,以观其妙”,“意即总是在消解欲望时 ,才可以看 出起源的奥妙 。没有任何欲望,没有任何 主观成 见时 ,才可以是什么就看见什么,才能了解起源的奥妙。这句是针对万物之始说 的”。

  

     道家的基本倾 向是“主张复本还源,无论是在宇宙观上还是在人生观上皆是如此。老子的“观妙 ”就是道家观天地 万物以“复本还源”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除了叫做“观妙”,也可以叫做“观复”,《老子》第十六章日: “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 ,吾 以观复。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归根 日静 ,静 日复命 ;复命 日常 ,知常日 明。”“复”者 ,回归之意也 ,这句话 的意思是说 :“追求 ‘虚 ’,要达到极点 ;守住 ‘静 ’,要完全确实 。万物 蓬勃生长 ,我因此看出回归之理。

    一切事物变化纷纭 ,各 自返 回其根源 。返 回根源叫做寂静 ,寂静叫做 回归本来状态。回归本来状态 叫做常理 ,了解常理 叫做启 明。”

    总之 ,“观妙”也好 ,“观复”也好 ,反正 都是排除一切人为干扰在“无欲”、“虚静”的心态下去观天地万物的本来状态或按天地万物的本来状态 来观天地万物,一如《老子》第五十四章所说的“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 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这里的“此”就是指 回归本来 的“观妙”或 “观复”。

     老子认为他之所 以 能“知天下然”,知道天下的所 以然 ,就是因为他采用了“观妙 ”或“观复”的方法 。 

        老子的“观妙”在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那里被称为“观化”。

      “化 ”者变化也 ,亦是指本体 即作 为天地万物之终极实在的“道”的种种变化妙用 ,与“妙”是同义的。

       《庄子 ·至乐》日: 支 离叔 与滑介叔观 于冥伯之 丘,昆仑之 虚,黄帝之 所休 。俄而柳 生其左肘 ,其意蹶蹶 然恶之。 支离叔日:“子 恶之乎?”滑介叔 日:“亡 ,予何 恶?生者 ,假借也 ,假之 而生生者,尘垢也 ,死生为昼 夜 ,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 ,我又何恶焉?” “支离叔”和“滑介叔”是庄子借其言行来表达 自己思想 的“假托人名”,而“冥伯之丘 、昆仑之虚、 黄帝之所休”则是 中国上古神话中虚无缥缈 、变幻莫测的地方 ,这些地方都是得道者所居之地 ,因而“观 于冥伯之丘 、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 ”就意味着观“道”。

     在庄子看来 ,得道者是不为生老病死所 累的人 , 即使“柳生其左肘 ”,左肘生 了人“瘤 ”(“柳 ”通 “瘤 ”),也能坦然处之而不“蹶蹶然恶之”。他们视“死生 为昼夜”,将生死看得跟昼夜交替一样平常。

         总之 ,得道者之所 以不为生老病死所 累,乃是 因为在他们 的眼中生老病死只是人生变化 的“假借”,而“假借”之而有 的人生亦只是“尘垢 ”而 已——能如此观生 老病死之人生变化即是庄子所谓的“观化”,通过这样 的“观化”便能达于道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