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乐学楼 2020-04-02

中国画表现物象、反映生活,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方法。中国画家对生活中的实体形象在提炼、概括当中,运用的不是写实手法,它追求的不是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那么,中国绘画艺术审美意识物化形态的特征是什么?简单说来,就是“写意性”。
  把“写意”视为笔墨形式,是明以后的事。中国画的“写意”,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观,是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方法,是迥异于西方美学的另一种美学体系。它理应包括从经营意象、塑造形象,到表现思想主题的整个创作过程。如果把“写意”简单地看成是笔与墨之间的一种形式和单纯的绘画技法问题的话,就会妨碍我们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卢芳工笔画作品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卢芳工笔画作品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卢芳工笔画作品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卢芳工笔画作品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卢芳工笔画作品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卢芳工笔画作品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卢芳工笔画作品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神似论”所以成为中国古代画论中的一支巨流,因为“神”是主宰形貌的精神本质。所谓“形无神不活,神无形而不存”,表现物象,没有“神”,不管“形”怎样鲜明、逼肖,也很难生气郁勃。所以把写“神”、表现“神韵”“神似”作为塑造形象的最高表现。中国画在注重“神”之外,还更注重“意”,因为“神”多在物“意”之中,轻“形”与其说是基于重“神”,毋宁说是为了表“意”。因为从艺术表现看,“意”是构成“神似”“神韵” 的重要条件。“意”既是中国绘画的绘画观,又是创作方法。
  “意”的内涵在中国古典绘画中是比较宽泛而多义的。“意”除指画家的主观意志、情思、画的意旨、意蕴外,还指神似、神韵、意趣;也指艺术表现上的含蓄和精练概括,当然更指意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意”的概念在绘画中似无严格的界定,这表明中国画在追求“意”的表现上,是从对具体形象的表现发展为对作品画意的表现。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卢芳工笔画作品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卢芳工笔画作品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卢芳工笔画作品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卢芳工笔画作品


  “意”的基本特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到之到”。清人查礼在他的《画梅题跋》中论画梅时说:“画梅不要像,像则失之刻。要不到,到则失之描。不像之像有神,不到之到有意。”中国画“不似而似”则似在“神”,“不到而到”则到在“意”,这是艺术的更高境界。
  “精而造疏,简而意足”,这虽说是宋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但它可以代表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原则。“精”之所以要“造疏”,“精”在中国画中所以未能长足地发展,是因为中国绘画艺术多以“谨细”为忌。这在唐人的《历代名画记》中就已提出:“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谨细”是指对物象外在形貌的过分刻画。张彦远的《论画体》有一段文字对我们了解这一审美原则,特别是对理解中国画的重“意”很有帮助。他说:“夫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卢芳工笔画作品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卢芳工笔画作品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卢芳工笔画作品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卢芳工笔画作品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传统美学的艺术观

卢芳工笔画作品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随着主观描写的增加,从塑造形象的写神、表意和追求自然浑成中生发机趣,进而又产生了表现画家自己思想、情意和主题内容的“写意”。但是无论是表现具体形象的“神”“意”,或是为表达画家思想感情和画中主题的“写意”,其基本方面都是相同的,这就是元人汤逅所说:“以意写之,不在迹象。”“不在迹象”并非不要依据客观“迹象”,而是说依据“迹象”,但不为“迹象”所牵,是化客观迹象为主观迹象。表物象之“意”是画家在他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为了创造足以“达心…适意”的艺术形象,可以不受客观对象拘束;当他创造“达心”“适意”的艺术形象并进而表现自然景色和社会事物时,不仅不受客观对象的拘束,而且还可以用“运实入虚”或“运虚入实”的手法创造画意。
  此外,中国历代画家、文人也以画“造意”,这和他们的绘画观、审美理想紧密相联。他们把绘画看做和创作诗文一样,也是抒发胸臆的一种方式。他们之所以重 “意”,正是为了以达其心、适其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