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迪士尼新剧南希的新朋友为什么是他?

 吕杨鹏 2020-04-02


早上看到了一则很暖的新闻,4月2日,迪士尼少儿系列动画《小俏妞妮妮克兰西》(Fancy Nancy)推出他们的最新剧集《南希的新朋友》(如上图)。

在最新一集的动画里,南希认识了一位名为“Sean”的新朋友,但她发现,面对自己热情如火的社交时,这位新朋友Sean的反应和她设想的有些不一样。

制片人表示,他们的创作想法源于一段网络视频。2018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10岁男孩乔治(George Yionoulis)录制了一段介绍自己的短片,讲述自己的个性、喜好、成长中遇到的困难等,他在2岁时被诊断为自闭症。

乔治最初先是受到老师询问,能不能在课堂上向同学说明自己的自闭症,之后,他便决定制作自己的短片,由父亲帮忙编辑,并通过他的母亲丽莎(Lisa Jolley)发布在网络上。这段视频起先是与道格拉斯小学(Douglas Elementary)的21名同学分享,没想到发布后瞬间爆红

乔治提到,自己直到3岁才会说话,虽然大部分时间,他跟一般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有时也会出现特殊情况,像是,他同时可以听到很多声音,这令他难以专心,觉得混乱。

“这也是为什么当你问我时,我可能需要一点时间回答你。”乔治在视频中说。

他还向同学们解释,当他与别人谈话时,他会专注在字面上的意思,导致他搞错重点。比如,如果别人和他说,外面正在倾盆大雨(英语的说法为rain cats and dogs),“我可能会以为,哦!我正在养一只小狗。”

“大多数时候,当你跟我说话时,我可以跟你保持眼神上的交流,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这不代表我没在看你,没在聆听。”

短片录到一半时,乔治也因为找不到适当的话语而感到沮丧,开始发出不明的声音,不过他随即得到父亲的支持,最后冷静下来。

乔治的母亲说,有时候,乔治会在课堂变得很不安,而其他孩子并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乔治的脑中会出现大量的讯息,像是为什么我需要保持安静?为什么我要在教室坐这么久?

尽管乔治提到自己的个性跟其他孩子可能有些不同,但他也说“我是个跟你们一样的小孩”,他喜欢音乐、跳舞、哈利波特等,也喜欢跟朋友一起玩。“所以如果你看到我自己在玩的话,并不代表我不想跟你一起玩。”

作为乔治的父母,丽莎坦言,一开始得知自己的儿子患有自闭症时确实短暂迷失,但她现在已经能够大方接受,这只是生命的另一段旅程。她希望这段视频能帮助更多自闭症的儿童与家长理解,与众不同绝对是可以的。对于没有自闭症的人来说,则能让他们学习如何更具有包容心。

短短6分钟的视频在网络上受到了意想不到的传播,迪士尼的制片人也大受感染,邀请乔治完成了剧中Sean的配音,并在今天——第13个“世界自闭症关注日”(World Autism Awareness Day)推出了这一剧集,呼吁大家关注这一疾病。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其特征是某种程度的社会行为、沟通和语言能力受损,兴趣和活动范围狭窄并且刻板重复。他们的症状最早会在婴儿两三个月时就会出现,有些看起来正常,但大一点后,家长们便会发现,和一般的幼儿不同,他们与人的互动开始消失,外人无法引导其注意力,语言学习能力也出现,甚至始终不会说话。

他们往往安静又疏离,也被称为是一群“来自星星的孩子”⭐⭐⭐

据估计,全世界每160名儿童就有1名患泛自闭症障碍。但这一估值只是平均数字,各项研究的报告流行率差异很大。

数据显示,中国自闭症患者可能已超过1000万,其中0-14岁患儿超200万,这意味着每100位儿童中就有1个自闭症患者,并且男女比例约为5:1,这还是最保守的估计。

目前,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治愈自闭症,但一些早期干预手段可以帮助患儿的发展

2019年2月《分子自闭症》杂志(MolecularAutism)的一项最新研究指出中国自闭症儿童诊断率偏低的问题。很多自闭症儿童因为家长不在意而从未被诊断过,更未得到过治疗,只被当做性格内向的儿童,从而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得知孩子被确诊为自闭症的家长,往往十分震惊,我的孩子怎么会患上自闭症?

自1940年,自闭症第一次被发现时,它的成因、发病机制就是科学界的未解之谜,半个多世纪以来,全世界的科学家都试图找到引发这一疾病的原因,他们发现很多因素都可能使得儿童患上自闭症,包括环境和遗传因素。他们也开始研究,自闭症儿童的大脑与普通孩子有什么不同。

美国埃默里大学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的大脑明显发育过快。科学家对106名有自闭症家族史的婴儿从出生后就开始进行定期的大脑扫描,结果发现,之后被诊断出有自闭症的儿童从六个月起就比普通儿童大脑增长得更快,到了12月龄,这些孩子大脑皮层变得更大,反映出大脑快速增长和自闭症之间的强关联性。这项研究可以使得医生们在自闭症儿未出现症状时便及早诊断和干预。

尽管,自闭症的成因未有定论,但最被家长们质疑的“接种疫苗导致自闭症”并不在内。

1998年的一项研究引发了人们对麻疹-腮腺炎-风疹(MMR)疫苗与自闭症之间可能存在联系的关切,这项研究后来被证实有严重错误且具欺骗性,发表该研究论文的杂志后来采取了撤回行动。遗憾的是,这篇论文的发表引发了全球性恐慌,导致多个国家的疫苗接种率下降,并随之出现了相关疫情。

在之后的许多年里,包括WHO在内的众多研究机构都已确认,没有证据显示MMR疫苗及任何其它儿童期疫苗可能增加泛自闭症障碍风险。这些研究对灭活疫苗中所含硫汞防腐剂和铝佐剂与泛自闭症障碍风险之间关系的证据审查得出了有力结论——疫苗不会增加泛自闭症障碍的风险。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网络上这样的言论仍经久不息,并让本来可以消灭的传染病死灰复燃。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0年至2016年间,免疫接种让全球麻疹死亡数下降了84%。但由于多个国家遭遇严重和持久的麻疹疫情,2017年麻疹病例数出现飙升,相比2016年增加了30%以上。

2019年4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18日发布新闻公报说,麻疹疫苗接种率下降正导致这种可预防的疾病在美国再次蔓延。截至4月18日,纽约自2018年10月确诊的病人达到359例,仅郊区小镇洛克兰县就超过了180个病例,且超过八成感染者都未接种过疫苗。

截至4月18日,纽约自2018年10月确诊的病人达到359例,仅郊区小镇洛克兰县就超过了180个病例,且超过八成感染者都未接种过疫苗。

“这是完全不必要发生的错误,也是激进的反疫苗运动的直接恶果。”早前,美国贝勒医学院传染病学专家彼得·霍特兹博士在转发CDC每周更新的数据时评论道。

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负责人赛斯·伯克利对现状警告,“一旦麻疹疫苗接种率降低到95%以下,将不可避免暴发大规模传染。”

因为传染病的远去,不打疫苗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根据2017年全美免疫情况调查,只有七成婴幼儿(19—35月龄)全部接种了国家要求的7种基本疫苗。

不过也有主动反对错误观点的年轻人站了出来。

18岁的高三男孩伊森·林登伯格自幼接受父母反疫苗思想的灌输,和自己其他5个兄弟姐妹一样,在成年前没有接种过任何疫苗。

他的母亲对他说,疫苗有可怕的副作用,还会导致脑损伤以及自闭症(已证实为谣言)。年纪渐长,在广泛阅读过大量科学知识后,伊森相信疫苗是安全和有效的。于是他决定违背母命,在年满18岁后,自行接种疫苗。

尽管惹得母亲勃然大怒,伊森也因此搬离了家,但他还是认为这是值得的,“社交媒体上的疫苗谣言,以父母的爱为工具,导致人们对疫苗接种的不信任,加剧了可预防疾病的暴发,甚至带来大规模传播的风险。”他说,“这需要改变,我只希望我的故事有助于这种进步。”

在伊森之后,陆续又有几名反疫苗家庭的孩子自愿接种了疫苗。

Reference:

1.Wakefield's affair: 12 years of uncertainty whereas no link between autism and MMR vaccine has been proved. Maisonneuve H, Floret D. Presse Med. 2012 Sep; French 

(https://www.ncbi.nlm./pubmed/22748860).

2. Vaccines Do Not Cause Autism

https://www./vaccinesafety/concerns/autism.html

3.https://www./magazine/2020/05/autism-could-be-detected-earlier-by-doctors-with-this-discovery-featur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