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美国“方法派”

 日牙 2020-04-02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美国“方法派”

 Jean Benedetti 邢剑君 译

[杂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美国“方法派”演员工作室建筑外景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名声广为传扬。特别是在美国,他的一些学生开始教授他的理念—或是他的理念的某种形式,因为很多人在1920年代已经离开苏俄,当时斯坦尼斯拉夫演剧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斯坦尼斯拉夫体系在美国最主要的一个分支就是方法派(Method),由李·斯特拉斯伯格(Lee Strasberg)在演员工作室(Actors’ Studio)发展出来。

 

    斯特拉斯伯格曾是一位表演历史方面的专家,以前也曾教过戏剧史课程。他与演员工作坊的其他成员——罗伯特·刘易斯、斯达拉·阿德勒和伊利亚·卡赞等一起工作的时候,主要是教形体动作的方法。路易斯懂得体系,阿德勒曾在1935年和斯坦尼在巴黎一起工作了六周。卡赞后来离开工作室去了好莱坞,这样斯特拉斯伯格就有机会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重建工作室。

 

    斯特拉斯伯格把重点放在了情感的疏泄和使用“情感记忆”。鼓励演员们为了剧的一个特殊时刻而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去寻找相关的情感。有些演员就去想办法在真实生活中寻找剧中要表演的情感。这样一来,如果他们要饰演一个筋疲力竭的场景,就需要真的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这样才能把体验直接运用到表演中。这点是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本身的教导直接冲突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不必要把生活经验直接搬到舞台上。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作的翻译错误也使这个问题加重了。俄语体验的原文意思是“经历”“经受”过的意思。1930年的美国翻译本却翻译为“情感同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没有使用过“同一”这个词。他明确提到过,如果一个人真正地相信他是另外一个人,这就是个病态的例子。他也没有使用过“同感”(empathy)这个相关的概念。这些词汇错误地归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结果就广泛地错误传播开了。

 

    方法派的反对者们批评这一派过份地强调于演员和他们的情感来源忽略了足够的文本分析。这通常导致让剧中人物符合演员的个性,而不是让演员去适应人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当众的孤独”,演员一种集中注意力于戏的能力,而不是不断地被观众吸引。斯特拉斯伯格最著名的一个练习就是“隐秘时刻”,一个演员要为观众表演一个通常不被任何人看见的情境。从当众到隐秘是个很大的转变。错误运用这个练习的一个负作用就是演员在隐秘地寻找情感时过分地停顿。

 

    然而,这种对于主观、内在的专注却在电影中极其有用,摄影机可以特写捕捉演员的所思所想。此外,一旦一个镜头最后摄制完,演员不需要再感受一遍情感了。整个的表演,它的形和节奏取决于导演和剪辑师最后的剪辑。但是,在戏剧演出中,演员完全控制着他们的表演—节奏、速度、时间、情感层次—而且他们必须能够一场接一场地重复这些。

 

    斯特拉斯伯格完全意识到他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不同。事实上,他曾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走入歧途”。这个提法在当时有些苏联当局的政治原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后来从以情感记忆为基础的主观途径转向比较客观的方法——形体动作方法,这是有苏联科学和心理学研究的根据的。

 

    由于后来长期缺乏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原著的真正理解,许多人曾经认为(现在依然认为),方法派和斯坦尼体系是一样的、是一回事情。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美国“方法派”

 

注:本文翻译自英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研究专家、表演史教授Jean Benedetti 的“The Art of the Actor”一书,仅供参考。插图为李·斯特拉斯伯格漫画像,是我多年前临摹美国漫画家Al·赫希菲尔德(Al Hirschfeld)的作品——邢剑君原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0f96d0100idpf.html 戏剧文摘 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