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交权告老还乡,为何还是被朱元璋满门抄斩?

 剧透历史 2020-04-02

李善长,濠州定远(安徽定远县)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老乡,也是大明朝的开国功臣,而且在文官中是领袖级别的存在,对朱元璋的决策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1354年,朱元璋率军攻下滁州,李善长见朱元璋的军队军纪严明,认定此人是能干大事,于是前往投奔。这一年,朱元璋26岁,李善长40岁。

朱元璋正愁身边武将有余文士不足,见李善长这么个颇有声望的文人来加入阵营,很是高兴,把军队所有的文史书籍全部一股脑儿地交给了他。

此后,朱元璋每逢出征,都是李善长在后方坐镇,凭借出色的才干掌管后勤、统筹军需,保证后方稳定,免除前方作战的后顾之忧。朱元璋十分满意,曾说:

“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朱元璋把李善长比作萧何,可见他在整个军政集权中的重要性。等到后来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政权,李善长也就顺理成章地被任命为左丞相,又封宣国公爵位,享尽殊荣。

然而,正所谓出头的椽子先烂,李善长百官之首的地位尽管风光无限,但也是个十分扎眼的风口,甚至会成为朱元璋忌惮的对象。

历史又轮回到开国功臣兔死狗烹的剧目,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77岁的李善长被问罪下狱,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被满门抄斩。

表面原因,是李善长参与了胡惟庸谋反一案。

李善长位居帝国决策最高层,处于权力争斗的漩涡中心,有些事已经是身不由己。尤其在他年迈体弱后,对手底下的人逐渐失去了约束力。

有一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他的部下想建造府宅,竟然打着老领导李善长的名号,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来卫士三百人当建筑工。

朱元璋知道后,对李善长顿时警惕起来,你想想看,在天子脚下调兵,这是什么行为?而且还是在李善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借到了兵,那就更证明李善长的影响力是多么大了!

此后的胡惟庸案,又牵连到了李善长的一个亲戚丁斌。李善长也不知道是犯了什么糊涂,敏感关头不急着撇清自己的关系,反而腆着老脸跑去朱元璋跟前为亲戚求情。

估计是李善长真跟胡惟庸有瓜葛,因为之后丁斌供出了李存义,李存义又招出胡惟庸企图谋反,曾派他暗地里劝说拉拢李善长。李善长如果不是心里有鬼,何必趟这趟浑水从开始就去保丁斌呢?

之后,又有人告发李善长,说蓝玉在捕鱼儿海时,曾经抓到过胡惟庸私通北元的使者,但是没有上报,李善长知道这件事后,给压了下来也没有上报。

更有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等,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之间互相贿赠,经常窃窃私语,像是密谋着什么。

这么多的黑材料汇集在一起,让朱元璋隐隐觉得李善长与胡惟庸有着脱不开的干系。不管真有其事也好,牵强附会也罢,李善长是黄泥巴掉进了裤裆,不是屎也是屎了。

在胡惟庸的案子上,朱元璋为何在证据链不完整的情况下,就先入为主地用怀疑的目光,想当然地认定李善长参与谋反了呢?

要说清这里面的缘由,就得摆清楚朱元璋和李善长的位置,一个皇帝,一个丞相,两者的身份注定他们必然要陷入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在历史上,自打丞相制度建立开始,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就成了皇帝又拉又打的对象。朝堂之上除了拥有绝对权力的皇帝外,还有一股十分强大的政治力量,那就是以丞相或宰相为代表的相权。

当皇权强势时,丞相是皇帝手里的工具,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就利用宰相杨国忠,来打压和牵制以太子为首的东宫势力;

但是,当皇权衰弱式微时,相权又很有可能喧宾夺主,联合百官的力量来压制皇权,故而皇帝十分警惕相权的膨胀扩大。据《史记》记载: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

就连统一六国自信心爆棚的秦始皇,看到丞相李斯车马随从多了点,都要在心里犯嘀咕担忧,足见皇权与相权两者之间关系的极度微妙,稍一刺激就能埋下斗争的伏笔。

所以,从这一方面说,李善长也是皇权与相权斗争的牺牲品。

再加上又赶上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一门心思为孙子朱允炆扫清道路的敏感时期,李善长作为朝中淮西集团的领袖,在朝中有巨大的声望,手下门生故吏无数,势力遍布全国,很容易会被朱元璋看成威胁朱允炆皇权的那根刺。

尽管当时李善长已经从丞相的位置上退下来多年,但是影响力仍然在那里。面对这样一个人物,朱元璋肯定是夜不能寐,如果李善长真有玩弄权术的想法,凭朱允炆这个二十岁不到的毛头小子,绝对不是他的对手。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李善长虽然劳苦功高,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过汗马功劳,但是在朱元璋眼里,只要他拥有造反的能力,就是一种威胁,就是一种罪过,至于他是不是真的有造反之心,已经不重要了。

因此,朱元璋不仅一次性地清洗了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开国功臣势力,而且还在制度上彻底废除了丞相这个职位,给后世的皇帝培植出一块更容易集权的土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