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言与民俗(音频)|胖丁:全椒“走太平”(安徽全椒话)

 风吟楼 2020-04-03
全椒”走太平

全椒走太平 来自语言资源快讯 00:00 05:27

“正月十六走太平”为全椒县特色民俗,自汉代传承至今已经两千多年,目前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年来,“走太平”活动越办越好,早已名声远播,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每年正月十六前来“走太平”。太平桥上的牌匾书写有:江淮腹背,吴楚冲衢。显示了全椒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走太平”有个传统路线,即“三桥两街”,分别为积玉桥(汉代)——袁家湾老街(明代)——洪栏桥(宋代)——太平大街——太平桥。因为全椒古城为一个漂浮在襄河两个岔道中的形似乌龟的岛,因此才会穿过许多桥。

全椒“走太平”从汉代发源以来,经历了三个传承契机,因此才可以传承至今。

传承初期

  刘平,楚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字公子,据传东汉建武年间为全椒长。他为官清正,百姓各安其业。全椒民间传说,有年大荒,刘平将朝廷修三十里城池的款项用于赈灾,仅修了三里的小城。刘平因此罢官获罪,押解京城。百姓得知消息后,倾城相送至城东小桥,此日恰为正月十六,百姓皆焚香燃竹,祈求祝愿,声倾九天。此后年年此日,百姓都要到桥上走一走,以示怀念,渐渐衍化成一大民俗——走太平。而据《汉书》记载,刘平是因病去职的。由于全椒百姓的祈福,刘平身体竟神奇痊愈了。于是到京城任侍中、宗正,名列九卿,名垂青史。

传承中期

  走太平传承到隋唐,由于南北战乱,几近失传。全椒又因纪念隋开国大将军贺若弼,而得以传扬。太平桥位于县城东侧襄河支流上,相传最早是一座小木桥,夏秋季如遇洪水或将小木桥冲垮,民国九年《全椒县志》记载,太平桥又名贺橹桥,隋大将贺若弼伐陈时,驻扎全椒,造橹于此。贺将军见城东小桥年久失修无法抵御洪水,为造福于民原桥处建造一座较大的新桥。全椒百姓为纪念这位恩人,将新桥取名“贺橹桥”。从那以后,人们在追忆清官的内涵中,又增加保国安民,护国安邦、造福于民的成分。

定型时期

定型时期,全椒“走太平”到元末,几近失传,此时又加入了第三个历史人物陈瑛,焕发了新的生机。康熙《全椒县志》记载:明永乐初年,一术士提出,把全椒城的笔峰山加高,可多出举子。教谕吴颖便率一帮秀才前往彼处培土加极。恰巧总旗官过此,与秀才发生口角,因总旗官是湖南人,“举”“主”不分,到南京诬告全椒人欲培土出“主(举)子”,有谋反之举。永乐帝欲定罪全椒人,都御史陈瑛为滁人,称:椒人淳良,断不能造反,愿以自家性命担保。于是全椒清白,陈瑛死后,椒人将其衣冠葬于太平桥高垅上。自此走太平又增加了福佑乡亲,扶危济难的乡亲乡谊成份。

最终,全椒“走太平”,在传统健身走的意义上,增加了清风化雨、普洒甘霖;保国安民、平安地方;福佑乡亲、抚危济难的诸多内容,完成了民俗的升华。


编辑:胖丁

音频:胖丁

审读:戴玉敏

责任总编:老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