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伦哥会战:战略误判之下,法军濒临失败,看拿破仑如何起死回生

 9tx22v工人 2020-04-03

战神拿破仑平生赢得无数次战斗的胜利,然而唯有马伦哥之战被其称作是“最引以为傲”的一场战争。那么,这场战争背后到底有什么精彩的故事呢?在此战中,法军前期以精妙的战法取得优势,最后为何会陷入到濒临失败的困境中呢?拿破仑又是如何起死回生的?下文为大家揭晓。

马伦哥会战:战略误判之下,法军濒临失败,看拿破仑如何起死回生

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

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执政官。恰在此时,法军在意大利战场节节败退,奥地利掌控了意大利战局的主动权,并将法军围困在热那亚。第二年,拿破仑在初步稳定国内局势后,发兵救援热那亚的法军。

明修与暗度

法军若要出兵意大利,第一道难关便是横亘在意大利与法国之间的阿尔卑斯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完整的将法国与意大利隔开,其道路崎岖,地势险要。法军进军意大利,阿尔卑斯山是一道无法绕开的坎。一方面,一旦奥军猜测到法军的进军意图,派遣重兵把守在山口,法军将进退失据;另一方面,法军孤军深入,崇山峻岭必然导致后勤不便,一旦被奥军牵制让而久战不胜,后勤必将成为问题,法军处境将不利。

为解决这个问题,拿破仑使了一招“明修栈道,暗度成仓”。明修栈道,是指拿破仑表面上抛出要从亚平宁山进军意大利的线索;暗度成仓,是指拿破仑背地里选择了大圣伯纳德山口的路线。

马伦哥会战:战略误判之下,法军濒临失败,看拿破仑如何起死回生

拿破仑明修栈道,暗度成仓

一方面,法国进攻意大利的传统路线向来是从亚平宁山进入北意大利。而且,拿破仑在第一次征服意大利的过程中,进军路线也是选择的这一条。因此,无论从历史沿革还是拿破仑本人来看,法军进攻的路线大概率都会选择亚平宁山。

同时,基于奥军的间谍遍布法国,大规模的军队调动必然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于是,拿破仑为了迷惑奥军的间谍,掩盖真实的战略意图,故意大张旗鼓的将预备兵团与参谋部召集到第戎城,制造法军随时进军意大利的假象。为了把戏做足,拿破仑还故意放出消息否让预备兵团在第戎城的存在,拿破仑的这一“此地无银三百两”举动,成功迷惑了奥军间谍的判断。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

另一方面,拿破仑选择的大圣伯纳德山口的进军路线,由于其险峻崎岖,不宜行军,几乎无人涉足,大大降低了被奥军察觉的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法军从大圣伯纳德山口进入意大利,直接插入到奥军的背后,避免了被奥军钳制,给法军的灵活作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就在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第戎城的时候,拿破仑悄悄的将真正的作战部队集中到靠近大圣伯纳德的日内瓦,于1800年5月带领着法军进入阿尔卑斯山脉,并与5月16日成功进入意大利北部。

转战与奔袭

孙子兵法有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法军的突然出现,让奥军措手不及。奥军统帅梅拉斯慌忙进军于都灵,意欲阻击法军救援热那亚。

但是拿破仑却突然转换进军方向,转而东上攻占了米兰。拿破仑的这一行动,避实就虚,以迂为直,可谓极妙!

马伦哥会战:战略误判之下,法军濒临失败,看拿破仑如何起死回生

米兰位置

于法军而言,一方面其翻越阿尔卑斯山,远道而来,将士疲惫,而奥军虽然惊慌,但其实力强大,又以逸待劳,如冒然决战,于法军不利;另一方面,阿尔卑斯山的存在必然导致后勤补给不便,决定了法军必然要以战养战。以战养战的策略注定了法军在解决后勤问题前,绝不能被奥军牵制,困顿于一处。

于奥军而言,米兰为伦巴第大区的首府,既是是奥军重要的后方基地,又是奥军与奥地利联系的交通枢纽。拿破仑这一行动,不仅为法军获得了重要的补给点,解决了后勤问题,更切断了奥军与本土的联系,可谓是一举两得,而奥军则陷入到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法军虽然暂时避免了与奥军的决战,但是基于其救援热那亚法军的目标,其必然要往热那亚方向前进。而从米兰前往热那亚,亚历山大里亚是必经之路。

因此,法军在米兰休整后,迅速向亚历山大里亚进发。一路攻克帕维亚等城市,并于6月9日在芒泰贝洛大败奥军。奥军损失约1万人左右,而法军仅仅损失几百人。于此同时,梅拉斯集聚奥军主力与亚历山大里亚,希望在此拦截拿破仑率领的法军。

马伦哥会战:战略误判之下,法军濒临失败,看拿破仑如何起死回生

法军的迂回与奔袭

就在法军行进在救援热那亚的途中时,热那亚的法军却投降了奥军。失去援救目标拿破仑迅速调整战略,转而寻求与奥军在亚历山大里亚附近决战。

从敌我双方的情况来看,法军在米兰解决了后勤问题,又一路奔袭,接连取胜,士气可谓高涨;而奥军接连惨败,损失惨重,剩余主力集聚于亚历山大里亚。此时此刻,法军已建立了初步的战略优势,正是伺机寻歼奥军的好机会。

孙子兵法曰: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从这一点来看,拿破仑战神之称,实至名归。

误判与分兵

在此情况下,法军一路挺进,到6月13日,法军前锋与奥军在亚历山大里亚东南边的马伦哥遭遇,并发生战斗。奥军抵挡不住,退往亚历山大里亚城堡。

马伦哥与亚历山大里亚隔博尔米达河相望。但凡有河,桥梁即为重点。而法军情报显示博尔米达河上仅有一座桥梁,且已被奥军损坏。但这是一个错误的情报,博尔米达河不是仅有一座桥梁,而是有三座,且三座都很完好。而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法军此时由于连连取胜,已经是一股“骄兵”了!

要注意的是,法奥双方此时虽已交战,但互不清楚双方的情况与意图。孙子兵法云:知己而不知彼,一胜一负,强调的是在不清楚敌情的情况下,胜负难料。此时能凭借的唯有统帅敏锐的意识与判断。

马伦哥会战:战略误判之下,法军濒临失败,看拿破仑如何起死回生

战略误判与分兵

基于奥军此前的损失惨重与博尔米达河桥梁被破坏的错误情报,拿破仑判断梅拉斯将率领奥军突围逃窜。而奥军逃窜的方向,唯有两条:一是向北,逃亡靠近奥地利的意大利南部;二是向南,逃往热那亚。因此,拿破仑分别派遣两支法军,一路向北,由拉波普率领;和一路向南,由塞德率领,阻挡奥军可能出现的逃窜,实现歼灭奥军主力的目的。

但是,此时的梅拉斯完全没有突围的打算。奥军虽然损失惨重,但是亚历山大里亚依然集聚了3万余人,实力仍然强大,仍具备一战之力。因此梅拉斯决定渡过博尔米达河,与马伦哥的法军决战。

绝境与反击

法军此时的情况可谓危急。一方面,法军兵力已然弱于奥军,而拿破仑的分兵策略,又进一步让法军兵力分散,削弱了法军在正面战场的力量,形成了以寡击众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拿破仑的误判,使得马伦哥的法军对于奥军的行动毫无戒备,反而让奥军的行动有了奇袭的效果。

14日上午九点,奥军集聚全军力量,兵分三路,从三座桥梁渡过博尔米达河,杀向法军阵地。法军毫无戒备,完全抵挡不住,节节败退。拿破仑虽然组织法军进行了反攻,但是由于敌我力量的悬殊,无疑宣告失败,甚至连战略要地马伦哥亦被奥军占领,法军可谓身处绝境。

在这危急关头,拿破仑镇定自若,一方面组织法军稳住阵脚,有序撤退,避免被奥军冲散阵型,出现溃散现象;另一方面,紧急调南下的塞德回援马伦哥。

马伦哥会战:战略误判之下,法军濒临失败,看拿破仑如何起死回生

奥军的三路反击

我们从两方面来看拿破仑此时的战术,一是奥军此时以决战之心全军杀来,必然士气恢弘,锋芒正盛,法军必然抵挡不住。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法军此时只要稳住阵脚,等奥军士气衰竭之时,才是反击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奥军的突袭让法军措不及防,再加上法军兵力分散,法军要想取得胜利,唯一的机会是为塞德的回援争取足够的时间。可以说,拿破仑此时的行动,为法军的胜利保留了最后的希望。

到下午五时,在法军就要坚持不住的时候,德赛军终于赶回到马伦哥战场。

从当时战场形势来看,奥军经过将近一天的战斗,锐气殆尽;法军节节败退之下,奥军上下都认为胜利已经到手,甚至连奥军统帅梅拉斯都将部队指挥权交给了参谋长,返回到了亚历山大里亚。由此可见,奥军上下充满着轻敌情绪。所谓“骄兵必败”,胜利女神离奥军从此离越来越远。

孙子兵法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得到生力军补充的拿破仑充分考虑德赛将军的建议,制定了反攻的战术:将塞德军隐藏在小山后面,又令一股骑兵安插在部队左侧,隐藏反攻的意图。先以炮击制造混乱,随后全军发起反攻。

仔细来看,此时的奥军,统帅脱离岗位,将军志骄意满,兵无斗志,又无戒备,正是反击良机;法军以疲惫之师正面吸引奥军,生力军待奥军混乱时伺机偷袭,暗合“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的用兵之道;法军挨打了一整天,憋了一肚子气,此时自然将士同心,人人奋勇而战,是谓“上下同欲”,士气高涨;更难能可贵的是,拿破仑即便在这危急时候,亦能充分结合德赛等将领的建议,比之与奥军统帅的刚愎自负,胜之远矣!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军之胜,已是必然。正如孙子兵法有云: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于是,在拿破仑的安排下,法军待志得意满的奥军追击上来时,先用大炮搅乱奥军阵型,制造混乱,再由德赛军与骑兵发起冲锋。在法军的反攻下,奥军一路溃散,死伤无数,逃回了亚历山大里亚。拿破仑至此完成了起死回生的壮举。

马伦哥会战:战略误判之下,法军濒临失败,看拿破仑如何起死回生

拿破仑

总论

综上,拿破仑先以奇袭意大利与转战米兰的战法,解决了法军在进军路线与后勤补给上的问题,又通过奔袭作战建立了初步的优势。在这关键时候,由于拿破仑的战略误判,使其作出了分兵的策略,导致法军在奥军的全面反攻下陷入绝境。

面对法军的失利,拿破仑稳住法军阵脚,节节抵抗,消耗奥军士气,为法军的回援争取到了时间。最终趁奥军呈“骄兵”状态之时,一举反攻,实现了起死回生。

此战中,拿破仑虽有战略错判的失误,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拿破仑将惑敌、奇袭、奔袭等各种战术融会贯通,又能临危不惧,抓住战机,一举反攻得胜。其战场形势之变化莫测,用兵之精妙绝伦,难怪让战神拿破仑一生引以为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