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伦哥会战为何让拿破仑毕生引以为傲?对比一下四渡赤水就明白了

 大山里的蜻蜓 2022-09-04 发布于陕西

1798年底,正当拿破仑率法军远征埃及时,英国与俄国、奥地利、那不勒斯和土耳其组成了第二次反法联盟。它们不仅打算把法国人赶出北意大利,而且要推翻法国的共和制度并恢复波旁王朝。

1799年3月开始,俄国元帅苏沃洛夫率领俄奥联军对法作战。从当年的4月到8月,俄奥联军先后打败了由莫罗、麦克唐纳和茹贝尔指挥的法国军队。法国在意大利的权益几乎丧失殆尽,并面临外敌入侵的危险。

法国当时的督政府根本无力领导反抗外敌的战争和镇压国内的叛乱。整个法国社会包括各个阶层的人们开始感到,为对付来自国内外的威胁,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一位真正的“佩剑人”。

文章图片1

拿破仑1796年进入北意大利示意图

法国人民大声疾呼,要求波拿巴将军回来拯救祖国。于是,1799年8月23日,拿破仑挑选了500名精兵,分乘四艘舰船,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秘密起程,悄悄返回法国。

1799年11月9日(共和历雾月18日),拿破仑发动政变,接管了政权并担任'第一执政'。第二天,拿破仑便发布命令,一是任命贝尔蒂埃为陆军部长,二是把马塞纳从瑞士调去指挥意大利军团,三是将莱茵和多瑙河两个军团合并为一个新的莱茵军团交由莫罗指挥。

为了准备发动对奥地利的反击,1800年2月,法国开始组建新的“预备军团”。拿破仑计划由驻热纳亚的意大利军团吸引皮埃蒙特境内奥军的注意力,而他本人则率 “预备军团”经瑞士翻过阿尔卑斯山,直取奥军的后方。与此同时,莱茵军团也将通过黑森林南下,经瑞士东部各州,切断敌军与奥地利本土的后方交通线。

文章图片2

担任第一执政的拿破仑

至4月,法军“预备军团”已在第戎集结了32000人。并侦察了行军路线,决定通过大圣伯纳德山口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北意大利。

4月5日,梅拉斯以60000兵力率先向马塞纳的意大利军团发动进攻,并将法军切断为两部分。法军右翼(17000人)由苏尔特指挥,已被逐回热那亚防线以内;其左翼(11000人)由絮歇指挥,被压向了西边的尼斯。五月初,奥军攻占了尼斯。而梅拉斯在皮埃蒙特仍握有35000人的预备兵力。

5月9日,拿破仑到达瑞士日内瓦前线。5月20日,法军“预备军团”通过了大圣伯纳德山口。由于巴尔德堡奥军的反抗,让法军“预备军团”的大部队和炮兵部队耽误了整整两周时间。

文章图片3

拿破仑翻越大圣伯纳德山口

而法军的先锋骑兵部队,则于5月25日到达了都灵东北15英里的齐瓦索。由于侦察到奥军已在都灵集结了兵力,所以决定继续向东推进,而让“预备军团”大部队来对付梅拉斯。26日,缪拉进占皮亚琴察,切断了奥军的退路。

奥军统帅梅拉斯得知这一消息时十分惊恐,于是,留下18000人与絮歇对峙,亲率主力北上支援都灵。

但是,6月1日攻陷尔巴尔德堡后的法军主力部队,对都灵的奥军置之不理,而是向东进攻米兰。此时,米兰基本是不设防的城市,奥军所有的补给和医院都在米兰。6月2日,拿破仑率领“预备军团”近40000人进入米兰城。

而在热纳亚的马塞纳所率意大利军团的兵力则因存粮全部吃完,最终在6月4日被迫投降。热那亚被奥军攻陷后,局势已经明朗,拿破仑决定向西与奥军主力正面决战。

文章图片4

法军翻越阿尔卑斯山

马伦哥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庄,位于亚历山大里亚东南大约五公里的地方。从亚历山大里亚通向皮亚琴察的大道,从这个村庄穿过。它紧靠着一条名叫丰塔农讷的小河。这一带地形比较复杂,村庄、农舍和葡萄园星罗棋布。

会战前夕的13日下午,法军左翼先头部队加尔达师,在马伦哥附近与奥军遭遇,经过八个小时的激战,奥军支持不住,向亚历山大里亚退却。由于天色已晚,再加上敌情不明,法军停止了前进。

当天晚上,拉纳军和维克托军的部队在马伦哥及其以北地区停留过夜。天黑以前,拿破仑赶到马伦哥。因为没有弄清梅拉斯的真实意图,拿破仑一直担心奥军会向兵力分散的法军突然发动进攻。于是,他命令加尔达立即查明马仑哥西面的博尔米达河上的桥梁情况。

文章图片5

在北意大利的拿破仑

很不幸,加尔达带来了一个错误的消息,说河上只有一座桥梁,而且已被奥军彻底破坏了。拿破仑轻信了这个情报,认为梅拉斯已经彻底放弃向东突围的企图,准备向热那亚方向撤退。于是,他在当天晚上离开了马伦哥,返回到他的司令部。

这天夜里,整个马伦哥平原死一般地寂静,谁也不曾料到,第二天要在这个地方发生一场大规模的会战。法奥双方都不知道自己对手的虚实。实际的情况是,双方兵力大体相当,奥军稍占优势。

法军共有五个步兵师和四个骑兵旅,总兵力大约二万六千人左右。这不包括约五千人的包德步兵师,十三日中午,德赛奉命率领该师前往托尔托纳南面的西拉法里,去堵塞梅拉斯南逃的退路。

文章图片6

战场上的法军士兵

法军成两线配置:第一线是拉纳军和维克托军,准备担任主要攻击任务;第二线是拉波普师和莫尼尔师,充当预备队。

马伦哥战场13日夜间的寂静,使得拿破仑产生一个错觉,以为梅拉斯已经溜之大吉了。于是,他在十四日一早又下达命令,让担任预备队的拉波普师渡过波河,向瓦伦察方向搜索,以阻止奥军北窜;同时,又派人通知德赛,今他继续向西推进,查明奥军去向。

实际上,梅拉斯的部队完全集中在亚历山大里亚要塞,总兵力约为三万余人。尽管奥军在6月9日的战斗中曾被击败,13日下午又遭到了挫折,但是,整个奥军仍然拥有相当强大的实力。

而且,梅拉斯并不打算向热那亚方向退却。同拿破仑的判断相反,梅拉斯计划集中全部兵力来做孤注一掷的决斗,往东向斯特拉德拉方向突进,力求北渡波河再奔向曼图亚要塞。就这样,一场大战突然爆发了,这叫拿破仑真有点措手不及。

文章图片7

马伦哥会战开始时的态势图

1800年6月14日上午9时,驻在亚历山大里亚的奥军倾巢出动,像潮水般地涌过了博尔米达河。河上的桥梁不仅没有被 破坏,而且奥军又架设了两座新的浮桥。于是,三路奥军并驾齐驱,锐不可挡,直扑法军阵地,很快便把法军前卫逼退到了马伦哥;接着,奥军又将加尔达师赶出了马伦哥。

维克托急忙率法军沙门巴克师前往增援,但由于奥军的攻势猛烈,法军仍无法挡住敌人的进攻。这时,克勒曼率领的重骑兵旅及时赶到,立即向一部分突出冒进的奥军发起反击,经过一番激战,将敌人的骑兵赶过了丰塔农讷河。

克勒曼的这一行动迟滞了敌人的进攻,为法军向前机动兵力赢得了时间,使拉纳率领的瓦特林师得以迅速加强法军的右冀,在马伦哥与卡斯特尔切利奥洛之间展开成战斗队形。

文章图片8

马伦哥会战的场景

上午10时,整个战场的形势又发生了急剧变化。奥军倾其全力展开进攻,在很短的时间内,不仅完全攻占了马伦哥,而且把瓦特林师赶出了卡斯特尔切利奥洛。

正在这时,拿破仑从后方赶到了前线。他发现形势严重,立即命令近卫军在右翼展开,设法迟滞奥军前进。同时,命令担任预备队的莫尼尔师迅速如入战斗,从敌人手里夺回卡斯特尔切利奥洛。

这个师是拿破仑手中唯一可供使用的一支预备队。在原来留作预备队的三个师中,包德师已于前一天中午被派到亚历山大里亚以南去了,拉波普师则于这天早上被打发到了瓦伦察方向。在这关键时刻,拿破仑手中再也没有任何预备力量,法军陷入了巨大的危机。

莫尼尔师投入战斗以后,法军曾一度夺回了卡斯特尔切利奥洛,但由于兵力悬殊,抵挡不住象潮水一股涌来的奥军,没有多长时间,卡斯特尔切利奥洛又被奥军夺去了。

文章图片9

马伦哥会战态势图

这时,法军左右两翼都已陷入困境,人员损失惨重,弹药消耗将尽,士气已经大大低落。最后,在奥军不断增强的压力下,法军被迫全线后退。不过,且战且退的法军,仍然勉强保持着队形,依靠骑兵掩护,步兵得以退守马伦哥东面的圣吉里亚诺。

下午2时,法军的失败看来将成定局,因为它的预备队早已用完,还可用来进行射击的火炮,总共只剩下五门。不过,这个时候的奥军,也已丧失了原来的进攻锐气,只是缓慢地进行追击。

下午三时,梅拉斯认为大局已定,欣喜若狂地派出一名信使,前往维也纳报捷。同时,他将指挥权交给参谋长察赫,自己因伤离开战场,返回了亚历山大里亚。

这时,法军确实陷在一片混乱之中,形势极为严重。然而,身在前线的拿破仑,仍然镇定自若,沉着地指挥着战斗。几个小时以就他已派人送出紧急命令,让德赛率领包德师火速驰援,返回马伦哥。在拿破仑看来,战斗并没有最后结束,只要还有最后获胜的一线希望,就必须坚持下去,任何人不得继续后退。

文章图片10

拿破仑指挥若定

下午5时,正当法军接近崩溃的时刻,德赛将军率领他的部队赶到了,法军获得了新的生机和希望。德赛到后,立即建议,在发起反攻之前,必须集中炮火向敌人进行猛烈射击,阻止奥军继续前进。

拿破仑采纳了这个意见,立即命令马尔蒙,将德赛带来的十三门火炮和原剩的五门火炮集中在一起,先向敌人进行射击。同时,指示德赛率领部队隐蔽在附近一座小山后面,而将克勒曼率领的骑兵旅配置在左边。只等时机一到,立即发起反攻。

这时,缓缓追击法军的奥地利部队,一致认为,这场胜利已经稳拿到手了。奥军参谋长察赫和他的主帅一样刚愎自用,身在战场而对敌情一无所知。因此,他不去督促部队进行有效的追击,而命令部队暂停下来,在原地休息和用饭。

文章图片11

法军反击

就在这时,法军的反击开始了。在法军火炮的猛烈轰击之下,奥军的队形顿时大乱。德赛乘此时机,立即率领部队从正面向奥军猛扑过去。在他的带领下,法军个个争先,一齐冲杀过去,马上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

几乎与此同时,克勒曼率领重骑兵向敌人侧翼发起了猛攻,转眼之间,便将奥军切成了两段。奥军遭到这样的打击后,便陷入了更大的混乱,马上导致了全线的溃退。奥军被迫放弃了马伦哥和卡斯特尔切利奥洛,继而涌向博尔米达河,争相逃命。

法军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一鼓作气,把奥军赶过河去了。直到暮色浓重,法军才停止追击。由于德赛及时来援,他们转败为胜,最后取得了马伦哥战役的大胜。

文章图片12

法军胜利进军

马伦哥战役胜利的代价是高昂的。在这次战役中,奥军共损失9400人,法军也损失了5800人。更为不幸的是,在反攻开始不久,德赛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当即阵亡了。

6月15日上午,梅拉斯看到大势已去,派出代表向拿破仑求和。当天下午,拿破仑派贝尔蒂埃与梅拉斯在亚历山大里亚签订了停战协议。从6月26日起,奥军撤到波河以北和明乔河以东地区。

六月的整个中旬,在巴黎,在法国所有的城市,人们坏着不同的心情,等待着意大利战场的消息。保王党人盼望着拿破仑失败,希望法军被奥地利人打垮,以便迎接波旁王朝复辟。广大的群众,包括资产阶级在内,渴望拿破仑取胜,从而挽救法国的命运。

文章图片13

拿破仑取得马伦哥会战的胜利

马伦哥胜利的消息在六天后传到了巴黎。6月20日下午1时,巴黎城内礼炮轰鸣。人们得到正式消息:法军大获全胜,奥地利已被打垮,梅拉斯被迫乞和,意大利又被拿破仑占领了。

整个巴黎立刻沸腾起来。人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乱纷纷走上街头,欢庆这一重大胜利。广大群众一致认为,这是法兰西共和国对欧洲反法联盟的胜利,是新政权对保王党人的胜利。

在评价马伦哥会战时,正因为法军在会战前期的受挫,于是有人认为这次会战是拿破仑差点失败的会战。如果不是梅拉斯过早地离开战场,奥军以为已经取胜而放松了警惕,以及德赛将军的及时赶到,拿破仑是不可能翻盘。因此,是命运女神的眷顾,才使拿破仑取得了胜利。

如果仅仅是因为幸运而赢得会战,为什么拿破仑会将马仑哥会战毕生引以为傲呢?

无独有偶,在东方,有位教师也认为自己的平生得意之笔是四渡赤水。两者进行比较,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章图片14

四渡赤水示意图

首先是两者的背景相似,可以用“凶险”两个字来概括。在第二次反法同盟的进攻下,法军在几条战线上都遭遇了失败,连军团司令茹贝尔也阵亡了,法兰西共和国到了再次面临外敌入侵的危机时刻。而当时领导法国的督政府却无法解决当时的困境。

同样,红军长征突破湘江后,中央红军由8万人减少到3万人,依然处于40多万敌军的包围圈内,稍有指挥不当,可能面临覆没的危险。当时的红军领导层无法在战略上解决红军下一步该往哪里走,怎么走的问题。

其次,两位军事天才都因为群众的疾呼而进入领导层。家贫思贤妻,国难思良将。环境的险恶需要强有力的领导人带领大家走出困境。当时,因法国各阶层的疾呼,拿破仑成为法国执政府的第一执政;因红军上下的期盼,也因为“听他的,大概率能胜利;而不听他的,大概率就要吃败仗”,教师在遵义会议上进入了三人军事领导小组。

文章图片15

拿破仑率领法军翻越阿尔卑斯山

第三,都是通过出其不意的军事行动打开局面,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拿破仑选择反法同盟相对薄弱、他颇为熟悉并曾经战斗过的意大利北部战场为主战场。率领法军出乎奥军意料之外地从大圣伯纳德山口越过阿尔卑斯山,之后,既没有去救马赛纳的意大利军团,也没有就近进攻都灵,而是向东直趋米兰,切断了梅拉斯与奥地利联系的后方交通线。

而教师则改变了与二、六军团会合的目标,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选择了敌人薄弱的云贵川方向,四渡赤水出奇兵,通过出其不意的机动,调动敌人之后,从敌人间隙跳出包围圈,并甩开敌人,从川西北上,绝处逢生。

文章图片16

四渡赤水出奇兵

第四,面对小挫,指挥若定。由于敌情不明,战前,拿破仑判断梅拉斯不会向东进军,于是,派出两个师兵力去截断梅拉斯南、北逃路;再加上对于博尔米达河上桥梁得到错误的情报。因此,马伦哥会战开始时,面对奥军优势兵力,法军几乎失败。教师这边也是因为敌情判断错误,低估了川军的士气和素质,有了土城小挫。面对险境,这两位天才都能临危不惧,指挥若定。

第五,两者都达成了战略目标。马伦哥会战胜利,挽救了共和法国,这次会战也成为拿破仑毕生最引以为傲的一次胜利。而教师这边也挽救了红军,成为平生得意之笔。

综上所述,在危急时刻,能够通过主观能动性来以劣胜优,解决危机,并获得具有战略意义上的胜利。这样的胜利,才是真正的军事天才所毕生引以为傲和看作是平生得意之笔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