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宝宝的成长,就会遇到很多教育相关的问题。 比如:不分享,不叫人,打人,和父母对着干等等,这些都是孩子成长发育的必经之路,也是父母们非常关心的问题。今天,林紫给大家整理了专家建议,希望能帮到大家。 01 孩子打人、咬人 02 孩子不爱分享 有的父母会认为,如果孩子拒绝分享,就是“自私”、“小气”,“不懂事”,家长们会给孩子贴一堆标签。 有的父母是担心,如果孩子这么自私,万一没有小朋友愿意跟他玩,被孤立,怎么办? 有的父母觉得,孩子的行为让自己非常没有面子,有损自己“好父母”的形象,非常生气,于是用强迫孩子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其实是一个“三观很正”的父母。 和父母对着干的情况可能是最让人崩溃的。 比如:你刚对小家伙说“不要往墙上乱画”转眼他们就会拿起画笔开始在墙上涂鸦。 比如:你问宝宝吃苹果还是香蕉,他告诉你吃苹果,等你把苹果切好递给他,人家却怎么都不要,一定要吃香蕉,感觉小家伙就是在不断的挑战你的底线。 建议: 2-3岁年龄段的宝宝是很难做选择的,他们会认为所有的选择都是正确的,所以我们要尽量少出选择题。 比如: 可以直接说“咱们来吃苹果吧”,另外要采用直接明确的语言与孩子沟通,再加上演示效果会好很多,宝宝不明白“不要往墙上画”是什么意思他甚至认为你在暗示他可以往墙上画,正确的方法是,父母拿起画笔,走到画板前,对宝宝说“咱们一起画一个老虎吧”。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让广大父母心塞烦躁的,相信一定是孩子间歇性发作的无理取闹、耍脾气。有的孩子吵起来,家长简直想把孩子塞回肚子里! 拿东西一定要他指定的人来拿,否则,哭!穿鞋子一定要先穿右脚的,否则,闹!玩具一定要放在固定的“家”里,否则,吵! 尤其是一些执拗的熊孩子,只要一哭起来,根本不听大家的话,威逼利诱四员猛将纷纷败下阵来,那哭声真是…… 建议: 秩序感是孩子生命的一种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才能产生真正的快乐。 然而,当孩子表现出秩序敏感期的行为特征时,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在无理取闹,感到不耐烦,甚至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进行批评斥责,让刚刚进入秩序敏感期的幼儿心灵无法充分体会成长的美好,从而变得混乱、孤僻、不再有勇气探索未知。 因此,当孩子乐于去做一些关于秩序的事情时,家长不妨满足他的这个需求。 不少家长都说,孩子到了“三岁猫狗嫌”的年纪,爱说脏话,变坏了。 其实,我们真的误会孩子了。 这些“说脏话狠话”的孩子并没有学坏,他们只是遇到了诅咒敏感期。 建议: 诅咒敏感期,最早是由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玛丽亚蒙台梭利提出来的,处于这个敏感期的孩子,特别爱诅咒,但这和孩子学坏没关系,事实上,这是孩子试图去体验并认识周围世界的方式。 这种情况要分两点看: 如果是是2岁左右的小宝宝偶尔说出骂人的单词,父母不用太紧张,不要做出激烈的反应,平静的告诉他这个词不好,以后不要说就可以了,激烈的反应只会加深他的印象。 如果是4岁左右的宝宝,使用句子进行诅咒。 比如:“你这个笨蛋,我要把你打成烂泥”这类的,是因为他进入了诅咒敏感期,他会认为语言是有威力的... 这时候父母也不必有太激烈的反应,但是一定要明确告诉他后果,比如这么说别的小朋友可能就不和他玩了,让他自发的去改正。 面对孩子的种种表现,我们要做的是,放下焦虑,不要责备,抱抱Ta,给Ta时间和空间,引导孩子学习更丰富的词汇,帮助Ta早点度过这一敏感时期。 村上春树曾说:尽管眼下十分困难,但说不定日后会开花结果。 每一颗小芽在成长为苍天大树之前总要经历些被虫咬的伤痛,这时候我们需要等待,无需拔苗助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