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理解“破心中贼难”的心中贼?

 由感而发 2020-04-03

王阳明是中国思想史上,这五百年可谓是最璀璨的思想家之一,应该说是对近代世界影响深远。

现在,通过这个提问,围绕着王阳明的一生,王阳明思想的主旨,以及心学对我们当下的人生和社会的意义和价值等,我们展开来讨论。

王阳明是1472年出生的,1529年去世的,他的年龄实际上是56岁。我给大家先把他的人生给说一说,然后把当时的时代背景说一说,我们就能够把阳明先生想说什么给大家表达清楚,到底什么叫“致良知”,什么叫“心外无物”,什么叫“心就是理”,什么是“知行合一”,这些都是王阳明心学里边最基本的观点。

比如说什么叫心外无物?有的人就说心外无物好像不对吧?一个东西,我看得到它和我看不到它,它都存在。但是为什么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呢?难道是我认识到了它就有,认识不到它就没有?这个人根本没有了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什么意思,所以我们就通过几个方面给大家做分享。

上中学我们学哲学、政治课的时候,容易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框架所拘束,有人把王阳明的思想定义为主观唯心主义。很多人可能因为阳明先生扣了这么一顶帽子,也就对他的学习和关注不够。这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先说一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框架。

建国以后,用的是前苏联的教材,它的哲学教材在分析哲学史的时候,就简单的把复杂的西方哲学归结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于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就成了分析哲学史的基本框架。而且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于是对唯心主义总体的看法,认为是不对的或者是不好的。

中国的哲学不是简单地套用其他的框架,而是如实地去反映中国思想史的面貌。要用中国思想史的逻辑来研究中国思想史,用中国哲学史的特点来分析中国哲学。但是中国哲学的关系,确实围绕着一对关系,就是“心和物”的关系。在中国哲学看来,过于强调心和物,都是偏颇的。那么中国哲学最赞赏的一种态度,就是心和物是一元的。而不是说简单的唯物和唯心,这是我们中国哲学一个自己的特点。

第二点,我们在谈阳明先生的时候,他的任何一个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智慧都是因缘生的,就好比说土壤的性质、气候这些条件决定了长什么树,有什么样的种子才能萌发。所以我们了解王阳明心学的时候,就要深入地看看阳明思想产生的时代是什么,根据那个时代的背景和社会凸显的问题,就能够知道当时思想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思想家其实也是个医生,给社会做诊断的,也会开药方。一个思想家在历史上的位置,是由他看问题深刻不深刻,和给出的药方精准不精准所决定的。

中国工商业包括航海的发达,包括资本主义萌芽,或者说商品经济的那种生产方式的发展,到了明朝的时候,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在这个过程中,老百姓的商品活跃了,或者说经济生活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以后,人心就开始有些浮动,叫“饱暖思淫欲”。那么在这个时候一个真正关心社会的人就得去思考,社会的人心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校正它?

阳明的心学,它的指向非常清楚。阳明有一句话叫“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就好比说一个贼占山为王,你把他抓起来,这个还容易,但是把贼心去掉,这是非常不容易的,阳明先生下手的地方,就是心学。这是阳明思想产生背景之一。

知行合一,到底是怎么回事?

从南宋以后,朱熹的学说逐渐的成为整个官府认可的学说,以至于在整个明朝以后,科举考试就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指定教材。应该说垄断和控制了整个思想界。朱熹的学说有一个特点,强调格物,另外一个特点,朱熹有的时候他容易导致什么呢?学,理论的学习是一回事儿;行,怎么样去做又是一回事儿。

就容易导致知和行是两件事,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在思想界和社会上产生一种不良的风气,嘴上夸夸其谈,而在现实中又不去落实它,这就会造成表和里是两张皮,内和外是两张皮,知和行是两张皮。实际上对我们整个的思想界和社会风气的改良,都有极大的一个影响。这些东西都是阳明先生所生活的时代问题,这都是需要去回应的。

大家想想,阳明先生其实他的经历是很不公平的,他是仗义执言,结果是替别人说话主持公道的时候被宦官打压。他满心的愁苦,在这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龙场驿,阳明先生所有的委屈、不公平和受打压,对王阳明是极大的考验。可是大家听说过一首诗吧,“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个时候他早年学的老庄孔孟佛经所有的东西,就在这样一个极大的考验的时候,就要爆破出来了。

有一天他忽然明白,圣贤所有讲的东西其实不是外求,不是向别人求、向万物求,而是内求,叫做“吾性自足”,就是我内心里本来就有。中华文化几千年的真理之门即将被王阳明打开。阳明先生为什么能悟,孟子说“仁义礼智信我固有之,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个话王阳明读了就读了,而真正深刻的明白到真正的智慧都在自己的自性里边,不加外求。这种深刻的体验,体悟出来、证悟出来,是1508年的龙场悟道。所以这就成了王阳明一生之中的生涯的转折点。

阳明早年所有读的儒家的书,“君子求诸己”“事有不 成反求诸己”,读佛经讲的“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孟子讲的“仁义礼智信,我固有之”,如果不是在贵州龙场驿这样的环境里边,不是在孤苦偏远里经过身心的折磨,他恐怕很难实现爆破。所以大家就体会体会孟子的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实际上是把所有大成就者成功的过程做了一个概括,“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这一辈子当遇到苦难挫折不理解的时候千万不要老抱怨,没有苦水的浸泡,没有挫折和坎坷的磨砺,没有一个人可以开出心中的小莲花,没有一个人能打开心灵的智慧。

内求和外求

所以朋友们,这个世间有的时候是公平的,是平衡的,吃多少的苦,经历多少的磨难,你才能从中间领会到什么。由此我们想到夫子,50多岁周游列国14年,“知其不可而为之”,中间多少的艰难困苦。孔子经历那么多磨练之后,你读他的书,就知道“君子固穷”,就知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就知道“志士仁人皆以杀身以成仁,无以求生以害人”。所以说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应该说是他读了那么多书、吃了那么多苦之后,他的能量在贵州龙场驿一个小爆破。

有人问内求和学习哪个重要?都重要。学习是什么,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把别人证悟的境界,别人体会的东西,或者某些形成的经验和知识逻辑拿来。但是拿来之后,我们能不能受用,这还得靠内求。

也就是说,所有外求的东西最终还要回到内求上。假如说我是一个很浅薄的人,你们听我课的各位老师,各位朋友,都特别特别深刻,特别特别有人生的阅历。我虚心的向大家请教,我说各位老师我请你们来教我,表明我郭继承还是愿意听大家说,有一颗谦卑的心。还不够,你们讲的都是你们的证悟,你们讲的都是你们的阅历,你们讲的这些东西能不能真正转化成我的领会,能不能渗透着我身心的一部分,能不能成为我人生的自觉,还得靠我的内求。所以内求和外求应该说都很重要。但是归根结底,一个人只有内心的认识到了,它才起作用。

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肯定有不恰当之处,大家可以留言评论,共同交流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