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中国科学防疫第一人,第一位诺奖提名的华人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20-04-03

在距今100年前的1910年, 中国东北地区也曾爆发过一场严重的疫情——鼠疫。当时的晚清政府遍邀名医去东北主持防疫工作,但无人响应。这时有个中国人迎着汹涌的逃难人潮,向关外进发,准备力挽狂澜,这个人就是伍连德。

尽管现在少有读者知道伍连德,但在80多年前,他却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凭一己之力,在一场罕见的鼠疫中挽救了数万同胞的性命;他还是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

此外,在2007年,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网站公布了部分诺贝尔奖候选人的解密资料,在1901年——1951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中,获得提名的中国科学家,只有伍连德一人

伍连德(1879-1960),祖籍广东台山,出生于英属海峡殖民地槟榔屿(如今的马来西亚槟榔屿)。年少时就读于槟城大英义塾,因成绩优异,获英女皇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终获医学博士而归。

伍连德博士

在南洋,他积极投身到海峡殖民地的反种族歧视,反吸毒赌博迷信、长辫小脚等社会改革活动中,年纪轻轻就是位活跃的社会活动家,与林文庆(早期厦门大学校长)、宋旺相并称为“海峡华人三杰”。

1905年,伍连德与爱国华侨领袖黄乃裳之女黄淑琼结为夫妻。

1934年,伍连德与夫人

1907年,伍连德应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之邀,从南洋回到中国,出任天津陆军军医堂副监督(副校长)。


1902年袁世凯在天津创办北洋军医学堂,学制为4年,教员以日本人为主,课本亦用日文,是一所日本式的医学校。

1906年由陆军军医司接收,改名为陆军军医学堂。袁世凯聘请伍连德,就是希望摆脱日本人的影响,将陆军军医学堂改成英式学校。

伍连德到校工作后发现,那些日本教员只是简单地教授一些护理常识,主要是培养学生成为日本在中国扩张的工具。伍连德非常气愤,在他的主持下,陆军军医学堂迅速摆脱了日本人的影响,逐步成为现代化的医学院校。

学校开始为中国军队培养合格的军医,学生无论是从知识上还是从体质上都接受严格的训练。

1910年冬,东北瘟疫流行,得病者发烧、咳嗽、出血,然后死亡,皮肤几天内变成紫色,每日死亡人数以百计,引起民众和政府的极度恐慌。

当时日本与俄国政府以保护侨民为理由,威胁中国政府,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疫情,将不准中国人进入东北参与防疫。为了使中国出洋相,俄国更是尽量夸大这场瘟疫,竭力强调中国的落后,说中国不像文明国家俄国那样有应付这种突然灾难的能力。如果将防疫大权交与日俄,更等于交出东北主权。


伍连德在临危之时,受清廷之命任北满防疫处总医官,时年31岁。那是一场极为罕见的灾害。仅在哈尔滨,就有数十名医护人员以及一百多名警察和士兵殉职,更不用说因鼠疫而死去的普通百姓。

1911年,哈尔滨鼠疫情况老照片

更不利于病情控制的,还有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社会思潮:当时的人们,还固守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伍连德要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地解剖尸体;面对堆积如山的疫尸,天寒地冻无法深埋,他要上奏皇帝颁旨恩准,才能实施火葬;因为他是无名小辈,他的防疫措施常受到“权威”人士的蛮横干预;日俄殖民者百般阻挠,企图借机夺我东北主权……


伍连德顶住种种压力,开始研究如何控制鼠疫。

在当时毫无防疫常识,也没有像样的医学实验室的情况下,他力排众议,得出了这次瘟疫是由肺鼠疫病毒传染的结论。

但是他的结论和防治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被日本、法国、俄国等国鼠疫专家接受。直到1911年1月,法国籍的北洋医学堂首席教授梅尼,未加任何防护地检查了四个病人后去世,才使得伍连德的方法被推广开来。

伍连德在实验室

他的方法很简单,却很有效:将病人送往鼠疫医院,接触者被隔离,所有人佩戴加厚的口罩,并且对尸体进行火化处理。在一系列正确的措施之下,整个防疫局势被扭转了。


随着鼠疫的消灭,伍连德名扬全球。

1911年4月,伍连德主持在奉天(沈阳)举行的世界鼠疫研究大会,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11国的专家公推伍连德为大会主席。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伍连德获得了“鼠疫斗士”的称号。

当时全世界的鼠疫专家,包括因发现鼠疫杆菌而以“东方巴斯德”自诩的日本专家北里柴三郎,都由衷地把“鼠疫斗士”这个桂冠让给了伍连德。1959年,伍连德自豪地用“鼠疫斗士”作为自传的书名。


在这场消灭鼠疫的战斗中,伍连德还发明了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即用两层纱布,内置一块吸水药棉,戴上1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也没有不适感,这种口罩简单易戴,价格低廉,当时每个只需二分半,伍连德调动了大量人力物力,确保口罩源源不断地供应给市民,并且很快被民众接受。

这种口罩,被后人称为“伍氏口罩”。至今,仍有医务人员在使用这种口罩。

在控制鼠疫中发明的“伍氏口罩”


在伍连德留存的照片中,有一张戎装照片,拍摄于伍连德刚从东北防疫战线凯旋之时,佩戴着二等双龙勋章,英气逼人,这场大胜仗带给他的自信、自豪,真叫人觉得大丈夫当如此也。

可这身军装有些不伦不类,既不是清制式,更不是民国制式,是哪个时期的军服呢?直至2007年9月,笔者到新加坡求教了伍连德的女儿伍玉玲女士,才解开了这个谜。


伍女士说:“这身军服,除照相外,爸爸只在1911年见摄政王时穿过一次,是专为爸爸订制的仿德式军服,不是正式军装,衣料很硬挺,穿着不舒服。”


原来这是一件独一无二的“军装”。因为伍连德抗疫劳苦功高,也为清廷争了光,清廷摄政王载沣要召见他,亲自授予二等双龙勋章。这是中国历史上医生获得的最高奖励。

1911年5月,伍连德因消灭鼠疫获清廷勋章


1918年,北洋政府在北京设立了中央防疫处并由伍连德出任处长,从此中国的防疫开始有了国家级机构,并引进西方卫生防疫先进手段,伍连德也由此成为中国现代防疫医学的主要奠基者。

1919年初,哈尔滨地区开始流行霍乱,伍连德再次回到哈尔滨指挥防疫和救治,当年建立的直辖医院发挥了作用,收治了近2000名霍乱患者。

1920年,东北地区再次爆发鼠疫,伍连德建立的防疫体制采取了一系列防疫措施,控制了鼠疫的蔓延,此次治理鼠疫之后,伍连德前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修公共卫生学。

1932年,伍连德与王吉民以英文撰写的《中国医史》出版,这是一部介绍中国传统医学的英文著作!

1937年“七七事变”后,伍连德修建的医院、检疫所等或被摧毁,或被占领,而且在中国的大量书籍和资料也被毁,伍连德痛心疾首,离开他奋斗三十年的中国,回到马来西亚,在怡保市开设私人诊所。1947年,伍连德回到中国,作短暂停留,此后逐渐淡出国人视野。


1959年,伍连德耗时七年才完成的自传出版,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曾将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往事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


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病逝于马来西亚槟榔屿,享年81岁。

文章整理自北京晚报、林海青蛙、科普社、大美科学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