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金沙

 逍遥散人书馆 2020-04-03

【中文名称】海金沙

【拉丁名称】Lygodium japonicum(Thunb.)Sw.

【别       称】金沙藤、左转藤、竹园荽

【所属类别】界:植物界—门:蕨类植物门—纲:蕨纲—目:水龙骨目—科:海金沙科—属:海金沙属—种:海金沙

海金沙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干燥成熟孢子。秋季孢子未脱落时采割藤叶,晒干,搓揉或打下孢子,除去藤叶。

  

【分布区域】主产广东、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福建、陕西等地。

【药用部分】海金沙科蕨类植物海金沙的程熟种子。

【性       味】甘、咸,寒;无毒。

【归       经】归小肠、膀胱经。

【功       效】清利湿热,通淋止痛。

【临床应用】

用于石淋、热淋、膏淋。

本品甘淡而寒,其性下降,功专通利水道,善泻湿热,为治淋症之常用药。用于热淋、石淋、膏淋等症,常与金前草、泽泻、滑石、石苇等药配伍应用。

【用量用法】三钱至五钱,包煎。

【方剂举例】

海金沙散:海金沙、石苇、滑石、猪苓、泽泻、赤苓、肉桂、白朮、芍药、甘草。治诸淋。《证治准绳》

【贮       藏】置干燥处

【本草纲目】-海金沙

【释       名】竹园荽。

时珍曰:其色黄如细沙也。谓之海者,神异之也。俗名竹园荽,象叶形也。

【集       解】

1、禹锡曰:出黔中郡,湖南亦有。生作小株,高一、二尺。七月收其全科,于日中暴之,小干,以纸衬承,以杖击之,有细沙落纸上,且暴且击,以尽为度。

2、时珍曰:江浙、湖湘、川陕皆有之,生山林下。茎细如线,引于竹木上,高尺许。其叶细如园荽叶而甚薄,背面皆青,上多皱纹。皱处有沙子,状如蒲黄粉,黄赤色。不开花,细根坚强。其沙及草皆可入药。方士采其草取汁,煮砂、缩贺。

【气       味】甘,寒,无毒。

【主       治】

1、通利小肠。得栀子、马牙硝、蓬沙,疗伤寒热狂。或丸或散(《嘉言》)。

2、治湿热肿满,小便热淋、膏淋、血淋、石淋茎痛,解热毒。

【发       明】时珍曰:海金沙,小肠、膀胱血分药也。热在二经血分者宜之。

【附       方】

1、热淋急痛:海金沙草阴干为末,煎生甘草汤,调服二钱,此陈总领方也。一加滑石。《夷坚志》

2、小便不通,脐下满闷∶海金沙一两,蜡面茶半两,捣碎。每服三钱,生姜甘草煎汤下,日二服。亦可末服。《图经本草》

3、膏淋如油:海金沙、滑石各一两,甘草梢二钱半。为末。每服二钱,麦门冬煎汤服,日二次。《仁存方》

4、血淋痛涩,但利水道,则清浊自分∶海金沙末,新汲水或砂糖水服一钱。《普 济方》

5、脾湿肿满,腹胀如鼓,喘不得卧:海金沙散:用海金沙三钱,白术四两,甘草半两, 黑牵牛 痘疮变黑归肾:用竹园荽草煎酒,敷其身,即发起。(《直指方》)

【文献摘录】

1、治诸淋:与海金沙、石苇、滑石、猪苓、泽泻、赤苓、肉桂、白术、芍药、甘草配伍。《证治准绳》

2、治脾胃肿满,腹胀如鼓,喘不得卧:海金沙同白术、甘草、牵牛为末服。《本草纲目》

3、治小便不通,脐下满闷:海金沙一两,蜡面茶半两,捣碎。每服三钱,生姜甘草煎汤下,日二服。亦可末服。

3、通利小肠。得栀子、马牙硝、蓬沙,疗伤寒热狂。或丸或散。《嘉佑本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质藤本,长1~5m。根状茎横走,生黑褐色有节的毛;根须状,黑褐色,坚韧,亦被毛。叶多数,对生于茎上的短枝两侧,二型,纸质,连同叶轴和羽轴有疏短毛:营养叶尖三角形,长、宽各10~300px,二回羽状,小羽片掌壮或3裂,宽3~8mm,边缘有不整齐的细钝锯齿,孢子叶卵状三角形,长、宽各10~500px,多收缩而呈深撕裂状。夏末,小羽片下面边缘生流苏状的孢子囊穗,穗长2~5mm,黑褐色,孢子表面有小疣。

【禁    忌】肾阴亏虚者慎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