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疑娃娃抽动症,家长该怎么办丨新知识

 西南儿童医院v 2020-04-03

大家好,我是西西。最近很多家长在后台询问值班医生,眨眼睛、吸鼻子、噘嘴等异常行为。

先看一位爸爸的询问。


我儿子4岁,叫辰辰。近来特别喜欢眨眼睛、吸鼻子,现在还观察到娃娃又咧嘴巴的情况。这样的情况,我推断应该有一段时间了。

娃娃一直是老人在带,还以为孩子调皮在做怪相,没有上心。

临近春节,我和妻子从外地回家,看着孩子的怪动作,刚开始还觉得很好笑,可是慢慢地,就觉得不对劲。这动作太频繁了,偶尔提醒醒娃娃稍微能控制,可是后面又控制不住了......

不知道该怎么办?


摸不着头脑的辰辰爸,其实也是很多家长的写照。

有的家长们更是带着娃娃更是辗转了很多医院的好几个科室(比如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等,但都一无所获。

娃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又该挂什么科呢?

大家别心慌,往下看。

孩子调皮做怪相的背后

很可能是抽动症在做怪

在我们医院门诊中发现,抽动症的眨眼、撅嘴、皱眉、点头、甩腿、发怪声等症状很容易被家长当成孩子调皮、怪相而忽视,或是辗转其他科室而延误治疗。

抽动症比较特殊,很多非专科医生对其也不了解,容易误诊。

家长发现孩子有这些症状,除了要排除病理性的原因,有没有器质性病变,还要注意观察。

抓住抽动症状的特点→不自主反复快速的肌肉运动,紧张时频率更高、睡觉时没有症状。

通过上面这个视频,家长可以比较清楚的关注到肌肉反复快速的抽动。

抽动症症状,可以表现为某个单一部位,也可以是多个部位多发性抽动。身体各个部位都有可能出现抽动。

面部(如:眨眼睛、挤眉毛、咧嘴),头部(如:歪头、拧脖子),腿部(如:踢腿、下蹲)、腹部(如:鼓肚子),喉部(如清嗓子、狗叫、鸟叫)等等。

抽动症能不能自己控制?

很难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眨眼睛、咧嘴等怪相,会让娃娃控制,三番五次不改,就要体罚打骂。

比如像这位家长

娃娃抽动症,往往是其自身的神经生物学因素和部分外环境刺激共同作用下导致的。

严加斥责,反而娃娃会害怕紧张,症状更严重,病情还可能会继续发展。

抽动症症状发作,在人群中非常“显眼”。娃娃是非常敏感的一个群体,内心承受能力很有限,又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周围的人异样的眼光、嘲笑,甚至做出一些出格的事。长期下来,会给娃娃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如自卑、脱离群里等等,进而影响娃娃的整个人生。

西西接触到的好些孩子,都有比较明显的情绪行为障碍。

建议家长,发现娃娃的症状,采取忽略漠视的态度,同时注意观察,及时询问寻求帮助。

怀疑娃娃抽动症

应该挂哪个科室?

发育行为科

前面西西提到,抽动症比较容易误诊,如眨眼误诊为眼结膜炎;吸鼻子诊为慢性鼻炎;吭吭“清嗓子”误诊为咽炎、气管炎;拧脖子,诊为颈椎病等。

但在我们医院,怀疑孩子抽动症,要挂专门的科室→发育行为科

同时,它也是我们的重点科室,看诊抽动症方面的专科医生,比如孟青主任,纪烈琴主任,都是非常权威的,临床经验都是在三四十年以上的。

关于抽动症的相关治疗,家长可以点击图片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