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nqj0108 2020-04-03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金凤簪 明代

  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俌墓出土

  徐俌(1450-1517),字公辅,凤阳人,徐达五世孙,成化元年(1465)袭魏国公爵。成化十五年(1479),奉孝陵岁祀,掌南京左军都督府事。弘治九年(1496),掌中军都督府事,守备南京。弘治十三年辞解任,获准许,加太子太傅。正德六年(1511),仍奉命守备南京。徐俌先后历官数十年,性最孝,持身廉慎。对权贵,气刚严,不少抑,见者莫不畏惮。正德十二年(1517)七月十二日病卒于官。年六十八。赠太傅,谥庄靖。经考古,徐俌墓葬为夫妇合葬墓,他与夫人朱氏、王氏同葬于南京板仓徐氏家族墓地。由于是采用了石灰浇浆的方式砌筑的墓穴,墓内棺椁既尸体均保存完好。当时墓葬发掘在南京曾有不小的轰动,引起社会的关注

  从凤凰形金插饰出土于徐俌墓中,我们可以得知,这类首饰是明代贵妇人所佩戴之物。在徐俌夫人朱氏和王氏墓中,与这对金插饰同时出土的首饰还有很多,包括头饰、耳饰、腕饰、指饰等,种类丰富,造型别致,纹样精美,工艺精湛,是南京明代考古发现的珍贵文物,同时也是研究明代金银首饰制作工艺的重要历史资料。

  凤凰形插饰为金质,一件长22.3厘米,一件长22厘米,至今金光灿灿,毫无污染。簪针扁平,与一般金簪的簪针末端不同,将其弯曲呈钩状。上端亦弯曲连接簪首。簪首造型为一只凌空飞舞的凤凰,尖喙,羽冠,丹凤眼,昂首挺胸,双翼外张,振翅欲飞,羽毛层层叠叠,尾羽飘拂,伫立于如意形祥云之上。整个造型在追求形似的同时注重显示凤凰高贵的品质,象征着富贵与吉祥,是一件十分精致的艺术珍品。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金头饰 明代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凤穿牡丹纹金坠饰 宋

  南京幕府山出土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牡丹形金饰件 明代

  南京中华门外将军山沐昌祚墓出土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龙凤纹金簪 宋代

  南京幕府山出土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龙凤纹金簪 宋

  南京幕府山出土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鎏金十三股金花头钗 南宋

  南京太平门外王家湾出土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如意形金簪 明代

  南京幕府山出土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凤鸟纹水晶佩 南宋

  南京江宁区出土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蟠螭纹水晶璧 宋

  南京江宁区出土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药神形金耳坠 明代

  南京太平门外徐达墓出土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杂宝纹金包簪 明

  南京邓府山佟卜年妻陈氏墓出土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嵌宝石镶玉金配饰 明代

  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达家族墓出土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金多宝串 明

  南京中华门外将军山沐壑墓出土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瑶池春熟”铭文金链琥珀挂件 明

  南京中华门外将军山沐壑墓出土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嵌宝石金头面 明代

  南京江宁将军山沐斌夫人梅氏墓出土

  江苏南京将军山明沐氏家族墓

  2008年3月,在南京市江宁区佛城西路北部的将军山南麓发现3座大型明代砖室墓(编号为M14~M16)。随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南京市博物馆和南京市江宁区博物馆联合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工作于2008年6月上旬结束。发掘情况表明,这3座墓葬为明代开国功臣黔宁王沐英家族的墓葬。

  M14~M16相距不远,呈“品”字形分布。墓葬的形制、结构相似,均为土坑竖穴砖室墓,由墓道、墓坑和砖室等组成。

  M14墓道残长6、宽1~1.35米,坑壁略内倾,壁面经过修整而显得光滑平整。墓道底部为台阶和斜坡混用结构,在距封门墙1.1米处发现有自上而下的五级台阶,高16-20、宽46-76厘米。台阶后即为斜坡状一直向南延伸。墓道底部的壁面为一层很薄的青灰色硬面,应为当时修建墓葬时踩踏形成。砖室由排水沟、封门墙、前室、过道和后室等部分组成,方向150度,长8.2米。排水沟从砖室内的甬道口铺地砖下,穿过封门墙和墓道,一直向南延伸。前、后室均为长方形券顶结构,但前室墓顶为横券结构,且尺寸大于后室。前室长1.8、宽3.1、高2.65米。过道长0.8、宽1.36、内高1.64米。在过道内发现一长方形木质残痕,上部和两旁发现有锡质明器,推测可能为木质的供台。后室长4.6、宽1.8、高1.9米。在后室与过道交接处设有一道双扇内开式石门,石门上还发现有铁质门环和门锁。每扇石门长165、宽78、厚9.5厘米。石门的门槛、门臼、门柱和门楣亦也为石质,且保存完好。后室后部设有一砖砌的长方形棺床,长233、宽85-91、高14厘米。棺床前部发现有一长60、宽45厘米的木质祭台残痕,上部置有大量的锡质残件,可辨器型有盅、碗、杯、壶等。棺床上发现有朱红色的漆皮残迹,部分漆皮上还可见描金图案。墓主尸骨大部分已朽,仅残剩几枚牙齿和头骨碎片。后室的左、右边壁及后壁上均设有一拱形壁龛。墓室内底部平铺有一层呈席纹状的地砖。

  M15墓道残长4.4米,为台阶式结构,残剩有11级。砖室平面呈刀子形,方向115度,由封门墙、甬道、前室和过道等部分组成。甬道偏于墓室的左侧,长2、长1.62、高2米。墓顶均为券顶结构,但前室为横券结构。前室和后室宽4.8米,前室长2.5、高3.1米。后室为两个并列的长方形墓室,宽2.1、长4、高2.16米。两后室后部分别设有一砖砌的长方形棺床,长250、宽100-110、高28厘米。棺床前部中央发现有一长方形的祭台,为青砖错缝平砌而成,长96、宽38、高28厘米。台面上放有锡质明器。两后室之间有一长方形壁龛相通,长32厘米。后壁也发现有一长方形壁龛,长30、深15厘米。前、后室之间均设有一道高大的内开式双扇石门。墓底铺地砖一层,甬道和前室为方砖平铺,方砖边长38厘米,后室为长方形青砖平铺。

  M16墓道残长6.6,为斜坡状结构。在距封门墙南部3.3米处发现有一长110、宽70厘米的不规则状烧土面,可能该遗迹与当时举行的祭奠仪式有关。砖室部分由排水沟、封门墙、甬道、前室、过道和后室等部分组成,方向155度。排水系统可分两部分,起自砖室内的前室中部,为低于铺地砖的沟槽结构,一直向南延伸至封门墙口。封门墙外的排水沟为砖砌结构,两侧用砖纵向平铺二层,上下用一层砖平铺,中间留有宽6厘米的泻水孔。封门墙分为内外两道,外封门位于甬道口外,内封门位于甬道内,均用砖错缝平砌,外封门墙高1.5米。甬道长2.55、宽1.9、高1.9米。甬道内发现有石质墓志两合。前室墓顶横券结构,长2.95、宽7.9、高3.1米。前室口设有石门一道,在前室的东南隅发现有方形的砖座,上置陶油缸一件。在前室中后部处发现一长方形的砖台,长76、宽49、高50厘米。砖台上以及周围散落有大量的铁质铠甲片。后室为三个并列结构,单个后室长4.2、宽2.1、高2.06米。中后室口设有石门一道,而左、右两后室只用长方形砖封砌。三个后室内部均设有石质的长方形棺框,上置棺木,惜已腐朽殆尽,仅发现零星的棺木和红色的漆皮碎片。三个后室的左、右及后壁均发现有拱形壁龛。中后室的两侧壁前部发现有一拱形壁龛与左、右后室相通,壁龛间安装有砖筑的门扇,壁龛中发现有散落的铜锁遗物。墓底铺地砖二层,为长方形青砖错缝平砌。

  此次发掘的三座墓葬中,M14因未经过盗掘,随葬品极其丰富,均保持原始位置。出土遗物有100余件,有陶器、金器、银器、锡器、石器和铜器等,器型有金冥币、金簪、金手镯、金香囊、金耳坠、金扣、银冥币、银锭、银簪、锡瓶、锡碗、锡壶、陶罐、陶缸和墓志等。其中出土的金质首饰制作工艺精湛,图案精美,部分器物上还镶嵌有红、蓝、猫眼等珠宝类器物,体现了明代高超的手工业制作水平。特别是出土的一套金质头面饰,有挑心、顶簪、分心、掩鬓、钗簪、耳坠等器件,是我国明代考古发现最完整的一套头面饰。以往考古发掘仅是零星出土,此次出土的这套对复原明代头面的组合关系以及研究明代贵妇的服舆礼典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M15、M16因遭受过盗掘,墓内的贵重随葬器物大部分已洗劫一空,但仍清理出近百件遗物,有铜钱、陶缸、金冥币、银冥币、金戒指、金指环、铜锁、锡壶、锡盘、瓷盖、铁甲胄、铁剑和铜镜等。

  根据墓内出土的墓志可知,M16为明代第三代黔国公沐斌及夫人张氏、徐氏的合葬墓,M14的墓主为沐斌妾室梅氏,而M15因墓志志文漫漶无法得知。三座墓葬出土的三方墓志志文内容完备,详实记载了墓主的家世、生平、姻亲、生卒和葬地等内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部分内容可补纠史阙。沐斌,讳俨,自可观,生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于景泰元年(1450年),享年55岁。正统年间世袭黔国公爵位,任征南将军、云南总兵官,因平定西南地区的多次叛乱而受皇室恩宠。据志文可知M16的左、右后室分别为英国公张辅和蔡国公徐忠之女。

  根据南京地方志记载,沐氏家族自沐英起世代为明王朝镇守西南边陲云南地区,为稳定明朝的统治居功至伟,死后被袭封黔国公的沐氏子孙均归葬南京祖茔。20世纪50年代曾在此区域发掘出沐英墓,证实了沐氏家族墓埋藏将军山的真实性。同时沐英墓内出土了一件“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其巧夺天工的构图和精美无伦的匠作使得该梅瓶堪称国宝。随后60年代至今,陆续又在该区域先后清理发掘了沐英家族第二代沐晟、第九代沐昌祚、第十代沐叡、第四代沐瓒、第八代沐朝弼的墓葬。这些沐氏家族墓的墓葬形制结构基本一致,墓室内的壁面经过打磨,部分墓砖上还有模印的“工”字砖铭,证实《大明会典》记载工部建造品官墓葬的真实性。沐氏家族墓葬的墓内均出土有大量贵重的金银器、瓷器、陶器和玉石器等随葬器物,这批文物数量多、质量精,特别是一些明代金质首饰堪为明代同类器物中的佳品。

  此次发掘的三座沐氏家族墓规模较大、出土遗物精美,体现了沐氏家族显赫的身份和高贵的等级,是近年来明代考古的重要发现,对于研究明代功臣家族墓的埋葬规律、墓葬形制和明代手工业制作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嵌宝石形金饰件 明代

  南京江宁将军山沐斌夫人梅氏墓出土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刻牡丹莲纹金钏 明代

  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辅夫妇墓出土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蝴蝶形金饰件 明代

  南京太平门外岗子村吴忠墓出土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云裳簪影:南京市博物馆藏宋明金银器

  琥珀束发冠 明代

  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俌墓出土

  冠以泛红的金黄色半透明琥珀雕成,簪为金质。琥珀冠高3.7厘米,长6.7厘米,宽3.2厘米;圆头金簪一对,均长7厘米。冠呈半月形,后部高于前部,上部饰五道直梁,并作出凸起的边缘,前下部用直线作出宽边,两侧各有一小孔,可插入金簪固定发髻。

  束发冠是古代男子用来约发的小冠,属闲居之服。出现在五代,宋代以后使用者渐多,至明代尤为盛行。束发冠通常以玉石、木材或金属丝制成,此外也有牛角、龟壳、椰壳等质地的。外形变化较多,常见者作梁冠状,有的还缀有各种珠宝,使用时扣覆在发髻之上,以簪子固定。士庶男子用于家居,武士则用于常服,取其简便随意,不拘礼仪。

  束发冠的流行始于宋,宋人称之为“小冠”或“二寸冠”。在宋人眼里,束发冠是一种古装,朱熹有言:“古人衣冠大率如今之道士,道士以冠为礼,不带巾。”宋徽宗《听琴图》中的抚琴高士因此头戴小冠,既存古意,以显儒士风流。明代男子的束发冠便是承接两宋而来,王圻《三才图会·衣服一》云:“束发冠,此即古制。尝见三王画像多做此冠,名曰束发冠,亦以仅能撮一髻耳。”视束发冠为古制,自是承袭宋人的认识。而《明史·舆服志》等明王朝官方颁行的冠服制度中并未见到“束发冠”的记载,可见此类束发冠是男子在非重要礼节性场合的非定制冠戴。明代男子所用束发冠的尺寸大多很小,多在“二寸”上下,使用时在束发冠上罩巾,或加额子,以不露发为常。

  迄今为止,各地明墓出土的束发冠以金、银质地的居多,仅南京一地,就有中华门外郎家山宋朝用墓出土的金束发冠、太平门外岗子村仇成墓出土的银束发冠、江宁将军山沐晟、沐瓒墓出土的金束发冠(其中一件配有一对碧玉簪)等。束发冠的形制和意味来自古制,取其风雅之意,一旦易之以金银,也就偏离了士人阶层的审美趣味,意境上逊色许多。而徐俌墓出土的这件束发冠,却是以金色琥珀制成,非常罕见。琥珀是经过漫长岁月演变形成的树脂化石。这件束发冠所用的琥珀为略微泛红的金黄色,透明度很高,无论从外观还是质地,都比金银之类的贵金属清雅不少,更加符合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记录严嵩被炒家产的《天水冰山录》中,有“玛瑙冠二顶”的记载,这里提到的“玛瑙冠”,应是与徐俌墓琥珀冠相似的东西。

  这件琥珀束发冠的主人徐俌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五世孙,成化元年(1465)袭封魏国公;成化十五年(1479)掌南京左都督府事,奉祀孝陵;弘治九年(1496)守备南京,掌中军都督府事;正德五年(1510)加太子太傅。根据明朝正式的冠服制度,官员所戴梁冠上的梁数应与官员的品秩相对应,即:一品冠七梁;二品冠六梁;三品冠五梁;四品冠四梁;五品冠三梁;六品、七品冠二梁;八品、九品冠一梁。而作为闲居之服的束发冠,则无需严格的遵守这样的制度,南京明墓出土的束发冠,无论质地,多为五梁或六梁。

NQJ0108·欢迎朋友光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