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的画家为数不少,如杨子华、田僧亮、展子虔,杨契丹等人,在经历了北齐、北周政权后任职于隋朝的画家有董伯仁、郑法土、孙尚子等,他们是师承南朝绘画传统的著名艺术家,他们的绘画远承前代,祖述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风格温雅,多属绵密一体,因此唐代评论家张彦远谓: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此外来自西域的尉迟跋质那、乙僧父子,时跨隋唐二代,带来了西域艺术风格,为隋朝绘画的繁荣也起到了一定的用作用,然而由于时代湮远,能够流传下来的画作凤毛麟角,目前只有展子虔的《游春图》。它对研究隋人的绘画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 《游春图》纵43厘米,横80.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中表现的是贵族游春情景,卷后有元冯子振、张珪、明董其昌等题记。画中采用俯视的角度,通过对山水坡树整体势态若断若续的绵延盘旋和对山脉蜿蜒回环有意无意地表现,描绘了一幅烟波浩渺,水天相接,重山耸峙入云霄的平远、高远、深远的阔大景象,境界极为壮阔,画面中对山峦坡石的勾写、远近树木的描绘,甚至细密的水波纹都描绘的形如实物。只见两岸起伏的山峦间,有通向茂密幽谷深处的曲折湖堤,有村舍、庙宇、竹篱、红桥穿插其间。桃李花开、新绿吐芬、醉人的暖风将游春的人们涌向山间水湄,他们有骑马伫立于水滨,有的在岸上尽赏春光,有的乘船泛舟于湖上,有的翘首以待渡船,神情从容而轻松、皆沉浸在春的喜悦氛围中,整幅画卷,势若奔趋的山峦无疑是画中的主旋律,树木的落落点点点缀于山间使山峦更为峻厚。 展子虔擅长道释、人物、鞍马,尤长于宫殿台阁、山水画的创作。在绘画技法上承前人之余泽,在魏晋、南北朝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注重对自然的客观表现。彦悰云其:触物留情,备皆妙绝,尤善台阁人马,山川咫尺千里。从段述可见展子虔在绘画创作上注重对真山真水的细致观察,并赋于笔墨,在处理山水、人物等比例关系时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这一点在《游春图》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画家采用了勾线立骨和青绿填色的技法,运笔成熟,线条轻重、顿挫均有变化,能体现出山水树木的质感。在山石着色时,画家注意到向背的赋色区别,上部染以石绿、下部略施淡赭,且远山用花青做苔点,已开点苔先声。远山的树木勾画完之后,填以深绿色。近处小树直接以赭石写树干,松树不细写松针,施以石绿沉点。为了使画面明丽可人,突出春光,画家还使用了泥金和白粉,并有桃杏和仕女红妆等色彩变幻,使得人物在山水的氛围中虽然显得渺小,但格外醒目,起到画龙点晴,突出游春的主题。 《游春图》超越以往六朝的山水画,在山石处理上摒弃了伸臂布指的抽象形态,代之以写实风格,人马虽细小如豆,而画法工细,一丝不苟,神态宛然。在表象上与六朝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注重人物与山水的比例,远近空间处理恰当,使画面有了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艺术效果。尽管古法盎然,反映了早期山水画初成阶段的风貌变化。此法开启了唐代二李即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的青绿山水的先河。谓为唐画之祖未为过也。 《游春图》在《云烟过眼录》、《钤山堂书画记》、《清河书画舫》、《东图玄览》、《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等书均有著录。历经北宋内府、南宋贾似道、元代鲁国大长公主、明张维芑、清梁清标、安岐及清内府递藏。此图无款,卷首有宋徽宗赵佶题签展子虔作品。卷后有历代题识及藏印都证明此卷是一件流传有绪的古代珍品。(潘玮萱写於上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