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王朝为何如此短命?不能怪隋文帝和隋炀帝,在于“先天不足”

 人之意 2020-04-04

在我国二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史上,虽说王朝屡屡更迭,但象隋王朝那样国祚短促,二世而亡,前后仅仅维持了三十七年的,也并不多见。隋朝立国之初,号称“甲兵强锐”“风行万里”,却为何竟如此短命?

一、断送于隋炀帝的暴政

以往比较多的人认为,隋朝之所以短命,主要原因应归结于隋炀帝杨广的暴政。杨广是继隋文帝杨坚而即位的第二代统治者,他不仅没象汉初的文、景和唐二世太宗那样继续和发展前辈的业缵,而是荒淫挥霍。不但大兴土木,而且连年征伐,搅得天怨人怒,短命是其必然结果。当年唐太宗论及这深刻的历史教训时就认为:

“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朝而败”。还说;炀帝“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隋书·炀帝纪》中也说:

炀帝时“受赏者莫见其功,为戳者不知其罪,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频出朔方,三驾辽左,旌旗万里,征税百端,猾吏侵渔,人不堪命”,

因此迅速地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导致了隋王朝的土崩瓦解。

近来不少人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将隋朝短命的原因推到杨广一人身上是不公正的,应作历史的、全面的分析。唐代的魏征在论及这个问题时就这样说:

“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引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

即便隋炀帝不即位,隋王朝的寿命也长不了。

二、隋文帝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种意见认为,隋文帝杨坚当政时,从表面看来似乎国力强盛,但各种社会矛盾已经开始激化。尤其是他的后期,危亡之势已经形成,杨坚对隋王朝的短命负有相当的责任。

首先,由于杨坚的帝位是他乘着北周的继位者年幼,以外戚权臣的身份,从“孤儿寡母”手中篡夺而来的,因此他总是提心吊胆,怕人不服,性好猜忌,许名战将能臣都被打入冷宫。凡事专断独裁,不信任部属,后期则发展到诛杀、罢斥功臣宿将,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矛盾重重。例郊公元五八六年,佐命功臣刘昉、梁士彦、宇文圻等人,被治“谋反”罪而诛杀。又如公元五九二年,尚书右仆射苏威也以与礼部尚书卢恺等“共为朋党”等罪名而免官,知名之士因而得罪者百余人。

《隋书》的作者曾尖锐地指出:

“坟土来干,子孙续踵屠戮,……天下已非隋有”;

同时,杨坚的奢侈行为日益溶长。如为了营造供他享乐的仁寿宫,不惜大兴土木,平山填谷,逼死了民工数万人。官吏中聚敛贪暴的行为也十分严重,使劳动人民不堪忍受,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其次,由于杨坚政权对少数民族的镇压非常严酷,加剧了民族矛盾,少数民族的起义不断发生。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杨坚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称得上是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正如唐代史臣所评价的那样:

“虽未能臻于至治,亦足称近代之良主”,

不应把隋亡的责任推到他的身上。理由是:杨坚当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革除北周末年的弊政。在政治方面,加强了皇权,防止权巨专断,有利于内部稳定;在经济方面,相对于北周来说,减轻了百姓的赋役负担。杨坚还多次派人“巡省”’赈济、课免灾害地区,使百姓得以维持生计。所以杨坚统治下的隋政权还是比较稳固的。

三、在于“先天不足”

一种意见认为,隋王朝短命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罪于某个人,主要还在于它是靠宫廷政变建立起来的,没有受过大规模农民战争的冲击,前朝的腐朽东西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使新王朝表现出明显的“先天不足”。这表现在:

(1)统治阶级和上层统治集团,得不到急风暴雨式阶级斗争的深刻教训,容易走上贪暴腐朽的道路。如杨坚称帝的第二年,便征发大量民工营建新都,以后这一类供统治阶级享乐的大工程几乎没有间断过,劳民而又伤财;

(2)官僚地主没有受到起义农民刀劈斧砍的惩罚而减少,土地占有关系就无法如同汉、唐等朝那样得到一些调整和缓和。臣僚苏威曾觉察当时土地问题的严重性而向杨坚提议:“减功臣之地以给民”,但无法采纳和实施;

(3)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凡是在大规模农民战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王朝,一般都运祚长久,如汉、唐、明、清。反之则因“先天不足”而短命,如秦、晋,五代时期的梁、唐、汉、周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