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朝兼任宰相与左卫大将军职责的权臣

 七洲同心 2012-03-01

隋朝兼任宰相与左卫大将军职责的权臣

2012年02月29日08:58腾讯读书我要评论(1)
字号:T|T

  文章摘自:《图说历代名将3》
  作者:时涛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版次:2011年10月第一版
  本书简介: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数千年来,曾涌现出了一批批叱咤风云、力挽狂澜的英雄豪杰。他们犹如夜空中璀璨夺目的繁星,交相辉映。岁月的流逝,却抹不掉他们的英名;朝代的兴废,也改变不了他们不朽的业绩。本书为您选取了隋唐的18位传奇名将,他们分别是:人如其名的悍将韩擒虎;祸从口出的将军贺若弼;大隋的一面明镜高颎;亦正亦邪的冷血将军杨素;“清醒”的宗室名将李孝恭;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将李靖;荣耀依旧的叛臣侯君集;体弱多病的战神秦琼;勇猛的“门神”尉迟恭;毁誉参半的“纯臣”李世勣;戎马倥偬的白袍大将薛仁贵;一生灭三国的外战英雄苏定方;首位“抗倭”名将刘仁轨;儒将中的佼佼者裴行俭;西域守护神高仙芝;大器晚成的成功典范郭子仪;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李光弼;中唐“万人敌”李晟。

高颎

——大隋的一面明镜

名片

姓名:高颍

别名:高玄昭,又名高敏

生卒年:?~607年

家乡:渤海条县(今河北省景县)

座驾:虎类豹

兵器:崩童户撒刀

性格:胆识过人、心性耿直、认真勤恳

爱好:劝谏皇帝、读佛经

所处朝代:隋朝

家庭背景:可能与北齐皇族同宗,是汉化了的鲜卑族

顶头上司:隋文帝、隋炀帝

荣誉称号:尚书左仆射、纳言

历史评价:克服了东夏,平定了南国,参谋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经典之战:镇压尉迟迥、平陈战役

历史遗迹:暂不清楚

现居住地:不详

个性签名:老妈和儿子合起来陷害我,我冤啊!

高颎,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的第一助手。他出身豪门,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尤其擅长军事谋略。17岁那年,高颎就参加了北周与北齐的战争,并且表现得非常好。隋朝建立以后,高颎不仅担任宰相的职务,还肩负左卫大将军的职责。

隋文帝曾经评价高颎说:“先生好比是一块铜镜,小人对你的诬陷就像是在摩擦铜镜,只会使它越来越亮,更加光彩照人。”高颎用一生来印证了文帝的话:他制定法度、举荐人才、指挥战争,与杨坚一起共同打造了一个短暂的太平盛世。

【受命于危难之际】

高颎,字玄昭。父亲高宾是北齐大将,后来投降了北周,作了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的僚佐,被赐姓为独孤氏。高颎从小聪明能干,17岁就开始做官,曾经参与了北周平定北齐的战争,立过战功,还受过奖赏。

北周静帝即位以后,杨坚做了北周宰相,总揽朝政,权倾内外,怀有异心的杨坚开始广泛搜罗党羽。由于高颎是独孤信的家客,而独孤信的女儿是杨坚的妻子,所以杨坚和高颎早就相互熟悉了。当然,杨坚之所以对他格外看重,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与自己私人关系密切,更重要的是看重他的才华,他的胆识,看重他不但文能治国,而且能征善战。

既然看重这人的才华,杨坚自然要把他收为麾下。高颎也看到了北周气数将尽,于是欣然接受杨坚的招纳。他对杨坚说:“我愿意听从你的指挥,即便你的事业不能成功,我高颎全家被杀,也毫无怨言。”

高颎为什么要这样死心踏地地追随杨坚冒谋反的风险呢?其原因不外乎两条:一是杨坚的地位虽然还不巩固,但已经开始得势,而静帝年幼无知,所以杨坚成功的希望很大;二是高颎本是北齐的皇族之后,北齐被大周灭掉,高颎一家跟随父亲投降过来,但是他们在北周并不得势,所以对大周没有什么感情。

杨坚的野心终究被当时的统治者所察觉,他们自然激烈反对。首先举兵讨伐杨坚的是北周大将军尉迟迥。尉迟迥是周武帝宇文泰的外甥,受封为蜀国公。他能征善战,德高望重,眼看自己的家族要遭遇亡国之灾,他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在64岁高龄带兵为静帝出头。一时间天下骚动,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当时尉迟迥占据北齐的故地,还有很多支持者,他的军队占据了全国九州的三州,拥有全国人口的十分之六。而杨坚却刚刚执政,国内人心浮动,面对这种局势,怎么办呢?只能拼了!拼胜了,他杨坚就能一举成王,位尊九五;打败了,大不了就是一死。

杨坚于是派韦孝宽率军去镇压尉迟迥,但是军队走到一半就停顿下来了,原因是军心不稳,将士都不敢往前冲。无奈之下,只有派一名既忠心耿耿,又有魄力、能压得住阵脚的人去领兵,不然这仗没法打了。杨坚首先挑选了大将崔仲方,但是崔仲方也不傻,他才不想去冒险呢!他就跟杨坚哭诉,说他父亲还在敌方境内,自己要是领兵,他爹肯定就没有活的希望了。杨坚没办法,只好再选别人。轮下来最适合的人选是郑译、刘访,他们都是拥载杨坚上台的中坚人物。但是他们由于个人目的没有达到,所以心怀不满。刘访借口说:“我没有当过带兵的将领,不能去。”郑译则以有老母在堂,自己离不开为理由拒绝去送死。

就在这时,前线探子来报,说是大将梁士彦、宇文忻、崔宏度都接受了尉迟迥的贿赂金,准备临阵反戈。怎么办呢?这时,我们的男主角高颎见杨坚还没想起自己来,有些沉不住气了,干脆自告奋勇,立下军令状,要去把尉迟老贼灭掉。杨坚自然巴不得有人去,当即就让高颎衔命出发。高颎来不及回家,只派人去向他的母亲告了个别。

高颎到达军中后,马上改变之前韦孝宽观望的态度,开始造桥渡河,准备开战。将士们军心大振,形势迅速改观(可见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实在是真理啊)。大军过了河以后,他学习古人破釜沉舟、背水列阵的故事,烧掉了新造的桥,以示决一死战。虽然没啥创新,但是作用还是挺大的。将士们随即深入敌境,与之前犹豫要不要叛变的宇文忻、李询等人联合起来,设计策以破敌军。

尉迟迥这时候还在据守邺城(今河北省临县),势力仍然不小。那时候两军对阵打仗,旁边往往有许多老百姓看热闹。这次宇文忻征得高颎的同意,让军队故意攻入旁观者人群里,引起人群大乱,宇文忻乘机大叫:“敌人败了!”这下子,尉迟迥军队人心慌乱,被高颎军打败,邺城失守,尉迟迥自杀。第二年,也就是公元581年,北周灭亡。尉迟迥实现了自己以死殉国的心愿,也算死得其所了。

【统一天下的第一助手】

杨坚登上皇位之后,马上开始封官拜爵。高颎由于拥立有功,被拜为宰相。隋朝在君臣齐心合力的治理下,也算得上政局安定。现在摆在王朝面前的课题是,要使统治得到更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只管辖统治区域内的事是不够的,还必须北服突厥,南平陈朝。在完成这两项任务的过程中,高颎的功绩尤其突出。特别是在平陈方面,他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高颎上书隋文帝,主张要未雨绸缪,战前先收揽江南朝野人士的人心,瓦解他们的斗志,一旦条件成熟,隋朝大军渡江作战的时候,就能少很多敌人,多很多支持者。于是,在一次试探性的和敌军作战之时,听到南陈宣帝死了,高颎赶紧顺势退兵。理由是“按照礼制,不应该攻打正在服丧的人。”就是说你们这会儿够悲痛的啦,我们就不让你们雪上加霜了!这之后南陈又和南陈互通使节,甚至对南陈的间谍都是客客气气的,又发衣服又送回家的,多多少少让陈朝人心里顿生敬佩之情。

不过这些都是表面文章,背地里高颎老头可就没这么善良了。他给文帝灭陈出了个非常狠毒的主意:“我们江北地区比较寒冷,谷物收获的晚;江南气温高,水田庄稼熟得早。我们趁江南收获的季节,集中一部分兵马,假装要出战江南。他们看到这种情况,肯定要屯兵防守,这样他们的粮食就没法及时收获了。到他们集中完军队以后,我们就解散军队,收咱自己的粮食去。反反复复地这样干,他们必定习以为常,就不会太在意我们集结兵力了。那时候我们再调集军队出征,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不让人家收粮食,这还不算,更狠的还有呢!高颎又献计说道:“江南的土质不好,天气又潮湿多雨,他们肯定不会把积蓄都藏在地窖里,而应该是藏在屋里。他们的房子都是竹子茅草做的,那我们就偷偷地派人过去,乘风放火。等他们修好了,再去偷偷放火,这样搞它几年,他们的财力自然就要枯竭了。”

虽然狠毒,但是各为其主,我们也不好多做批判。隋文帝确实按照他说的做了,也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是南陈君主陈叔宝就不一样了,他本着昏庸到底的精神,对自己国家的混乱视而不见,反而鼓动大臣们陪自己一起腐败,有这样的君主和朝廷,南陈不败就不合理了。

公元589年,隋军开始攻打南陈。高颎推荐了两员大将给隋文帝,一个是贺若弼,后来被任命为吴州总管,在伐陈战争中是东路军的首领;另一个是韩擒虎,后来做了庐州总管,战争中率领西路先锋队。

高颎是晋王府长史,掌握着实际的指挥权。东路大军将领贺若弼学习高颎迷惑敌人的手段,反复集结和解散军队,使江南陈军麻痹起来。结果当贺若弼由广陵渡江的时候,南陈军还不知道呢!与此同时,另一支军队在韩擒虎的率领下也顺利挺进到南陈腹地。隋朝很容易就俘获了陈叔宝,灭了南陈,统一了中国。

之所以说在开隋四将中,高颎排名在贺若弼、韩擒虎、史万岁之上,位列第一,主要是因为平陈之役中,高颎完全是指挥核心,他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后来在一次宴会上,隋文帝说:“高颎平定了江南,可以说是功勋卓著啊!”长孙无忌编纂《隋书》时,也高度评价了高颎:“克服了东夏,平定了南国,参谋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败在一个女人手上】

自古名将最怕的就是功高震主,尤其高颎还遇上了杨坚这样猜忌心很重的皇帝。再加上皇后独孤氏的挑拨,高颎这位德高望重的开国元老也就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冷落。

独孤伽罗自从嫁给杨坚以后,就随他一起颠沛流离,直到杨坚做了皇帝,独孤氏一直都在旁边支持鼓励他。说起来独孤氏也不失为一位女中豪杰,但她唯一的缺点就是太能吃醋了。本来高颎是独孤氏的家客,他和独孤皇后的关系算得上比较密切了,可是后来发生了一件很小的事,让情况完全改变了。

当初讨伐杨坚未果而兵败自杀的尉迟迥有个非常漂亮的女儿,因为父亲的大逆不道被充入宫中做了奴婢。有一次杨坚偶然看见她,很是喜爱。不料这事让独孤皇后知道了,这下子醋坛子踢翻了。她趁皇帝上朝的机会,杀死了尉迟美女。杨坚得知以后大发雷霆,骑马跑出皇宫,一下子在山谷间跑了二十多里。高颎、杨素等人随后追赶了过去,抓住皇帝的马缰苦苦劝说。皇帝说:“我贵为天子,却不能自由,这个皇帝做得还有什么意思?”高颎说:“皇上,你怎么能够因为一个妇女做的蠢事而轻易地丢开天下呢!”皇帝听了这句话,情绪稍稍和缓了些,骑在马上久久地停着不动,到了半夜才返回宫中。皇后在宫中守候着,见皇帝回来了,就边哭边磕头赔礼,高颎、杨素也从中调解了半天,这场闹剧才算收场。

这本来是件极小的生活小事,可是却给高颎深深地埋下了祸根。独孤氏听说高颎说她是一个愚蠢的妇女之后,她就怀恨在心,从此非常讨厌他,再不跟他来往,两人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在立储的事情上,高颎和独孤氏更是产生了很大分歧,梁子也越结越结实。起因是这样的:太子杨勇太爱奢华、讲排场,小气的杨坚一辈子最容忍不了这样的事,他越看太子越不顺眼。偏偏太子在处理政事上做得挺好,威望也越来越高,这下又触动了小心眼的杨坚,他嫉妒啊!于是更不喜欢杨勇了。

至于皇后,她看到太子对太子妃不好,反倒非常宠爱一个小妾,就受不了了:自己怎么会养出这么个没情义的色狼呢!偏巧后来太子妃突然死了,独孤氏马上认为自己的大儿子不仅是个色狼,还是个杀人凶手。于是就撺掇杨坚废掉太子,立表面乖巧的杨广为太子。杨坚就问高颎:“有神灵告诉晋王(杨广)妃说,晋王一定要统有天下,你看怎么办?”高颎一听,这可不是小事!于是“扑通”跪下了,回答皇帝道:“谁长谁幼,是有次序的,怎么能够随便废掉呢?”意思是说,杨勇是长子,应该做太子,又没犯什么大的错误,不能废掉。高颎这样郑重地劝告主要还因为太子杨勇的女儿是自己的儿媳妇,杨勇要是被废了自己的投资不就白费了!

独孤皇后也明白高颎在朝中的威望,他说不能废那很可能就没戏了。皇后恨得牙痒痒,只好再找别的办法对付他。高颎的老婆死了之后,独孤皇后假惺惺地对他说:“高仆射年岁已高,现在又死掉了夫人,应该再娶一位来照顾你才好。”高颎深知这样的妒妇不定又打什么歪主意呢!就婉言谢绝说:“我现在已经老啦,退朝以后,只是坐在书斋里读读佛经罢了。不打算再娶妻了。”这事也就算了,可是不久,高颎的一个爱妾生了个男孩。消息传到宫内,皇后很生气,对皇帝吹耳边风道:“你还信任高颎吗?咱们要为他娶妻,他却心存爱妾,当面欺骗你。现在他的欺诈已经败露了,你怎么还能信任他呢!”杨坚这个妻管严一听也有道理,从此对高颎就更加疏远了。

一旦失去了皇帝的信任,高颎离灾祸也就不远了。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文帝要出兵辽东,高颎坚决不同意。但是文帝坚持要打,并派高颎为事实上的主帅,高颎只好去了。结果因为水土不服、瘟疫流行,将士们死了十之八九,只好灰溜溜回来了。这件事本来是没有什么好挑剔的,可是皇后却节外生枝,在皇帝面前中伤高颎,说:“高颎根本就不愿意去,你强迫他去了,他肯定阳奉阴违,消极抗命。”尤其杨坚的小儿子汉王杨谅任名义上的主帅,因为没有得到重视,向文帝告状说高颎要杀他。对于这些事情,文帝既不调查,也不分析,信以为真,对高颎更加忌恨。

皇帝的不信任加上别有用心的官员的落井下石,文帝终于从高颎手中除去了兵权,最后又把他降为平民,好在高颎胸襟豁达,他不但不怨恨,反而感到高兴。因为他刚做宰相时,他母亲就告诫他说:“你的富贵已经到了头了,剩下的就是一个砍头,你要谨慎啊!”现在仅仅是成为平民,保住了脑袋,他已经非常知足啦!但是世事无常,等到隋炀帝杨广即位以后,他的灾难才真正来临。

【“我运即是国运”】

隋炀帝即位以后,将革职为民的高颎重新启用为太常卿,主要就是掌管宗庙礼仪的事,没什么实权。杨广此举也许并不是顾念老臣的功劳,而很可能有挟私报复之嫌。

早在当年灭陈的时候,杨广就和高颎结下梁子了。当时杨广久闻张丽华大名,知道这是个百年不遇的美人儿,就对高颎说:“你攻进建康以后,一定要找到张丽华,别杀她,抓活的回来见我!”

待到进入建康之后,杨广派高颎的儿子传来命令,再次叮嘱要留下张丽华。但是高颎可不吃这一套,他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他固执地让人传话给杨广:“古时候姜太公(姜子牙)蒙面斩了殷纣王的宠姬妲己,今天岂能留下张丽华!”他不顾杨广的再三叮嘱,随即将张丽华斩于南京淮清桥(今秦淮河旁)畔。可惜一代美人,就这么三下五除二地被高颎一刀杀了。杨广听说张丽华死了,脸色大变,愤愤地说:“古人说:‘无德不报。’我一定不会就这样算了的!”此后隋炀帝六下江南,据说就是为了搜罗江南美女,以弥补当初的遗憾。

这还不算,当时隋文帝要废太子杨勇时,高颎始终强烈反对。这种立场不仅直接触犯了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而且还把自己放在与杨广直接对立的地位。所以,如果说高颎与文帝、独孤氏还只是意见上的分歧,不至于上升到势不两立的地步,那他与杨广的矛盾,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了。既然如此,杨广能够饶得了他吗?

有了这样瓷实的梁子,杨广没有一即位就杀高颎已经不错了。但是高颎没想这么多,他不仅没有老老实实闭紧嘴巴做自己的事,反而觉得炀帝是自己故人的儿子,自己有责任好好辅佐他。当然他也就克尽臣道,见有不正确的地方,就直言不讳。让杨广萌生了杀他之心的事件有二。

比较明显的一次是杨广下诏收集北齐、北周以前的乐人以及天下散乐,说起来隋炀帝政治上虽然不行,但是其他方面还是很有可取之处的。不过高颎可不这么想,他认为这是不务正业,对杨广说:“这些早就废弃不用了。现在要是收集,恐怕那些缺乏鉴别能力的人要丢掉原来的正宗,反倒学习起这些不入流的东西来。”炀帝听了已经很不高兴了,偏偏又有人向他告状说高颎背地里和别人说:“北周宣帝喜爱音乐,结果亡了国,前车之鉴不远,怎么可以这么搞呢!”

还有一次,突厥启民可汗来隋朝朝拜,炀帝为了显示中原的富庶,做了一个能容纳上千人的大帐篷来接待他。高颎和贺若弼等人一起劝谏炀帝,认为不应该这么干。炀帝自然不能给他们好脸色,他们于是私下议论炀帝的奢华比起周宣帝还过分,太不成体统。这话传到杨广耳朵里,他再也忍耐不了了,凭什么这些老家伙对我指手画脚的!一气之下把高颎、贺若弼、宇文弼等几位重臣一起咔嚓掉了。

高颎等人的罪名是“诽谤朝政”,这个罪名很可笑。大臣就是用来和皇帝一起治理国家的,如果大臣开始唯皇命是从,不再有自己的意见,那么这个朝代离分崩离析也就不远了。高颎不是不明白自己处于什么环境之中,但是他一直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朝政,他的死也预示隋朝走到了尽头。自他死后,隋炀帝更是恣意奢华,朝政一塌糊涂,隋朝很快被起义的大军推翻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颎这一代谏臣的命运,也就昭示了隋王朝的命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