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语丝0404】事不公有人说,行不良有人责——《诗经-小雅》品读

 dtmz 2020-04-04

中条山客

西周后期到平王东迁,这段时间,原有的公俗良序遭到破坏,新秩序没有建立起来,社会不公现象越来越多,秩序混乱,引起人们的反感、指责与批评。诗言志,于是部分文人士大夫开始撰写批评诗歌,《小雅》中产生于这一时期的诗歌,有很多就是批评时政的。

如《瞻卬》中说:“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悦之。”《北山》中说:“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牺迟偃仰,或王事鞅掌;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从这里我们看到当时社会关系正在发生激烈变化,有人升浮,有人沉降;有人为“王事”辛苦劳碌而无所得,有人无所事事却安享尊荣;有人侵占别人的土地,有人侵占公田(当时多实行井田制,中间那部分即为大家公耕的公田)。而诗人则是站在旧有的“公正”立场上,希望纠正这一种不可避免的混乱。

更多的批评表达了作者对艰危时事的极端忧虑,对他们自身所属的集团,包括最高统治者强烈不满。如《十月之交》,是大夫刺幽王之作。诗人从天时不正这一当时人认为十分严重的灾异出发,对统治者提出严重警告。其中写道:“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峷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这是一幅大动荡、大祸难即将发生的景象。令诗人痛苦的是,当时执政者竟然都不去阻止,依然醉生梦死地悠闲过活。但同时,作者并不敢无畏地同他所属的集团公然对抗,而是小心翼翼地对自己的处境充满恐惧,生怕不能见容于众人:“黾勉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嚣嚣。”

这并非单独的例子。又如《正月》,作者同样对朝政十分不满。“今兹之正,胡然厉矣!”其意说今此之君臣,何故为恶如是!但同时他又极为害怕:“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又如《雨无正》,作者对“戎成不退,饥成不遂”,“周宗既灭,靡所止戾”的危急局面忧心如焚,对“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诸侯,莫肯朝夕”的态度十分怨愤,但同时又畏惧地说:“维曰于仕,孔棘且殆。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亦云可使,怨及朋友。”既怕得罪天子,又怕结怨于朋友,文人士大夫的矛盾心态可见一斑。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诗人们尽量要避免同他们所属的集团的直接冲突,或者说,他们总是感受到集团力量的威迫。看起来诗人们强烈地表示对于国家命运和民众生活的关心,而批评其他人缺乏这种关心,这是一种矛盾;但另一方面,这种关心,本质上也就是关心统治秩序的安定,是整个统治集团公认的正确立场、道德原则。他们所批评的,正是对这种立场和原则的背离。当他们发现大多数人都已背离了这种立场和原则时,便既感到迷惘和悲愤,又感到恐惧,而不敢张扬个人的态度,使自己处于同集团对抗乃至决裂的地位。

这些例子以及《雅》中其他同类诗歌,可以说开创了天朝政治诗的传统。诗中所表现的忧国忧民的情绪,以及总是首先要站立在“正确”的也就是社会公认的道德立场上才能进行批评而避免张扬个人的态度,对后代的政治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絮语:事不公有人说,行不良有人责,这是维护公俗良序的基本要求,是保证社会清正廉明的基本原则,我们不能背离哪!作为执政者,要有大度量容纳批评与指责,切莫动辄训诫、谈话、拘捕。

2020年4月4日星期六,清明节,上阳书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