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为曹操正名(请尊重每一个英雄)中

 四地闲夫 2020-04-04

一、曹操的形象分析

(1)忠臣之标

首先要声明的是此“寒门”并不是指贫穷大众,在此是单指与当时其他的士族王族相比。曹操其祖父是宦官,当时士族与宦官矛盾处于最大化时期,就好比现在的曹操是反革命分子的后代一般,所以可想而知有这么大一个身世污点的曹操在那个等级观念严重,士大夫当道的社会中,曹操的处境是多么艰难。但是在曹操凭借能力关至洛阳都尉,并敢于对满目疮痍的社会在治安上进行了大刀快斧的改革,创立五色棒,严肃执法维护治安,甚至敢于棒杀了当朝中权势滔天的宦官的亲戚。不但由此遭免职,还差点丢掉性命。

但是曹操很快再一次以自己杰出能力,又重新升官调入京城,并且荣升为议朗。我们从中就知道一个“奸人”怎么会立志于改变日益腐朽的社会,敢于不畏权贵,以自己的生命做赌注,使得自己权贵中的眼中钉,肉中刺呢?在《易中天品三国》中,易中天先生对此就有过大大的赞赏,说道:“曹操乃真英雄也”。《曹操本纪》中许将对曹操有这么一句评价“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至董卓进京挟天子以令诸侯时,原本日常衰弱天子权威荡然无存。各地的诸侯却都只顾着为各自攻城略地,割据一方。只有曹操孤身一人如荆轲刺秦王一般,想要与董卓同归于尽。

最后失败了,侥幸捡回一条命的曹操依旧散尽家财,招募义兵,甚至不惜背负诛灭九族的罪名,假借圣旨把各地诸侯聚集在虎牢关前和董卓进行鏖战。但各路诸侯都是有自己私心,不敢追击董卓,把大好形势浪费掉,也是只要曹操领着自己的军队去追击,以至于几乎全军覆灭,自己又是差一点被杀。试想一个能不畏权贵,一次次拿自己的所有财富和自己性命的人,这还不能说明当时曹操对汉朝廷的忠心吗?

(2)奸雄与英雄的区别

前期的经历使得曹操明白无论靠自己一人,还是靠各自心怀鬼胎的藩镇诸侯或的腐儒老臣都是不足以拯救病入膏肓的大汉王朝。先要改变“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现状,就必须不再拘束于各项条条框框,自己必须用最快的速度扫平天下,让百姓重回太平的日子,为此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不择手段。

可以从几个例子看出,如曹操攻打袁术但粮草告急,面临军队哗变之际,曹操击杀军粮官稳定军心。虽然在道德上这样是奸诈,但是也是当是无奈之举。如果曹操不这样做,那就是整个势力的覆灭,汉廷最后一点的威严也丧失殆尽,立马就不知有几个称王称帝!天下的战火就变得越来越汹涌。孙绍振.在《另眼看曹操》中就有对曹操之举表示同情。如果曹操不这么做,那么军队就会哗变,袁术就会继续称帝,汉则必定亡。

曹操假借为父报仇,强占徐州,甚至下达屠城令。自古以来都讲究师出有名,徐州刺史陶谦也确实是以为爱民的好官,但是他就如同一个过于老实巴交的老好人一样,胸无大志,只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保护好自己境界的百姓。殊不知,徐州迟早是袁术或袁绍等人的羔羊。而曹操立志天下,但却自身实力弱小,北有袁绍,南有张绣刘表,西有董卓旧部,东南有袁术,各个诸侯势力比其强大不知多少。在此情况,唯有得到徐州,扩大实力,方有与其他诸侯一较高下的资本。而这时候曹操其父路过徐州却被杀,所以无论是于公于私曹操都必要夺取徐州。至于屠城令,有些史料也确有记载,但是我们不妨换位思考,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呀?况且有史料记载道,曹操下达命令后就有后悔,立马派人提前通知百姓离开所在城池。

另外,很多说曹操奸诈。就好比空城计,小说中说是诸葛亮使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我们会说他机智。但是如果知道曹操才是三国使用空城计第一人的事实,一些人想必就只会说曹操是如此奸诈。其实,这些人们忘记了一件事,当一个人带有有色眼镜那看什么都觉得有问题。多疑和残忍,聪明和狡诈难道不是因为立场不同互相形容,实际来说意思是一样的吗?

战术运用上,许多人对曹操喜欢虚虚实实就说成是曹操奸诈,残忍。如一些京剧,曹操抓刀之类的,但是在李谷鸣.的《从几出曹操戏比较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中就为戏剧中对曹操的抹黑有过正名。那兵不厌诈,慈不掌兵等等兵家名言,《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等兵书那又用来干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