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博物館——「明清傢具館」

 二氧化硅2012 2020-04-04

上海博物館「明清傢具館」開放於1996年,佔地700平方米,展品一百多件,是國內最早展出明清傢具的專題陳列館。陳列分五部分:明代傢具展廳以簡約古雅為主旋律;清代傢具展廳著重表現富麗華奢的家風範;書房和廳堂的陳設見證了傢具不僅是建築的附屬物品,而且是建築功能的直觀表達,明墓出土的傢具模型和木俑,是墓主生前現實生活的縮影。


上海博物館明清傢具館以典藏為本,在潛心研究的基礎上重視陳列,汲取古典園林建築中的粉牆、黛瓦、漏窗、掛落等中國元素營造氛圍,以此烘托明清傢具獨有的風采。



莊志宸、莊志剛明清傢具館


香港莊氏以近年所得王世襄先生舊藏明清傢具珍品捐贈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輔以原有藏品,於1996年特辟以莊志宸、莊志剛先生命名的明清傢具館,2000年上海博物館又斥資徵集陳夢家、趙蘿蕤夫婦舊藏傢具26件充實陳列,以供大眾鑒賞。


王世襄先生將自己數十年購藏的79件明清傢具,以100萬美元的象徵性價格轉售香港富茂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莊貴侖先生,條件是「這些傢具不能離開大陸」。莊貴侖以其父志宸、叔志剛的名義無償捐贈上海博物館,被命名為「莊志宸、莊志剛明清傢具館」。藉以紀念其先人莊志宸、莊志剛昆仲昔年在滬創辦民族工業之業績。


王世襄後來撰文詳述此事經過:「時上海博物館新廈在修建中,機緣巧合,吾友莊貴侖先生在籌劃用捐獻文物、開闢展館之方式報效國家,並借以紀念其先人志宸、志剛兩先生昔年在滬創辦民族工業之業績。承蒙不棄,枉駕相商。席其志願,契合素旨;更感其為公解囊,不為私有。世襄則但祈可以所得易市巷一廛,垂暮之年,堪以終老,此外實無他求。故不計所藏之值,欣然將七十九件全部割愛。1993年2月,上海博物館飭員來京,點收運滬。」



紫檀插肩榫大畫案

明代


長192.8釐米,寬102.5釐米,高83釐米。


這件案子是祖爺的遺物,也是被明清傢具研究界公認的重器中的重器。插肩榫,如意雲頭厚牙板,上雕名文詩句。四條方腿加塔剎紋寶相足,案面寬碩,優美紋理的紫檀面板七拼製作,連管腳杖都是用料十足的方料,放在展館正中,敦敦實實,極其厚重。紫檀木極為珍稀,明代的紫檀傢具比黃花梨傢具還要少,大型紫檀傢具更是珍貴,這件紫檀木插肩榫畫案正是一例,所以從晚清以來被推崇為「第一紫檀畫案」。其最大特點在於合理設計了腿足、斜肩、牙頭、牙條之間的支撐,它的線腳簡練,牙子、腿足邊緣有飽滿的陽線,足端只是稍作雕飾,牙頭可承受更重的負荷並起到加固連接的作用,這使得整件傢具的結構能保持穩定。


這件畫案的一塊牙條上刻有光緒丁未清宗室溥侗(1871~1952)的題識,全文共96字,說明該案製作古樸,是宋牧仲家中傳世之物。宋牧仲即宋犖,號漫堂,官至吏部尚書,工詩詞、繪畫。這畫案就是他鐘情的自用之物。


「昔張叔未藏有項墨林棐幾、周公瑕紫檀坐具,制銘賦詩鍥其上,備載《清儀閣集》中。此畫案得之商丘宋氏,蓋西陂舊物也。囊哲留遺,精雅完好。與墨林棐幾、公瑕坐具,並堪珍重。摩挲拂拭,私幸於吾有夙緣。用題數語,以志景仰。丁未秋日,西園嬾侗識。」


其中張叔未即張廷濟,浙江嘉興人,清中期著名的金石學家,擅文物賞鑒。清儀閣為其自建的庋藏金石書畫以自玩的地方。張廷濟大約是十分得意購得此物的,曾撰寫了一篇銘文刻於其上。西園嬾侗即為民國四公子之一的清宗室溥侗,而丁未,即光緒丁未,1905年。


黃花梨木滾凳

明代 莊氏捐贈(王世襄原物)


橫長約77釐米,眾寬約28釐米,通高約18釐米。


在畫案下面有一張木滾凳,它很矮小,上面裝著兩根可以滾動的木棍。坐在畫案兩邊的人可以把腳放在上面來回滾動,這樣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身體健康。


鐵力木四出頭官帽椅

明代 莊氏捐贈(王世襄原物)

鐵梨木屬於明代明式傢具中的第二號文木,位居花梨木之後。通體方中顯圓,榫卯製作工藝不輸紫黃,特別是椅面攢框裝起鼓面心板,帶抱角榫。羅鍋秤採用優美的圓棍兒形樣式,蛤蟆肩與椅腿相連,矮老與聯梆棍上下一條直線,也採用圓渾做法。鵝脖外撇,出頭恰到好處,管腳杖做法同樣精細中帶有圓潤,掛牙同出高手。面板闊綽C形,與兩條後腿柱子形成包容型,將座者至於舒適之中。唯獨木質纖維較粗,但的確深沈優雅,非下等之物,不輸黃花梨。

它的造型並不使人覺得單調乏味,反而感到雋永耐看。這是靠簡練的結構和合理的權衡取得的。

古代椅子式樣和大小,差別較大,形式大體有靠背椅、扶手椅、圈椅和交椅四種。明代的椅子在造型上講究簡潔樸實,舒展大方,比例權衡適度,符合人體功能需要,技術水平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這時期的製作特點是以紫檀木、黃花梨木等硬木為材料,製成後的傢具一般都不上漆,用蠟打磨而成,充分顯示硬木的美麗花紋和秀潤色澤。


前言


中國古代傢具的發展源遠流長,早在漢代之前,人們已經能製造精美的漆木傢具。自南北朝以後,「垂足坐」的生活方式促進了高型傢具的發展。至明、清時代傢具結構上的科學性和裝飾上的高度藝術化,使中國古典傢具的製造進入了鼎盛期。明代傢具追求神態韻律,以造型古樸典雅為特色,結構嚴謹,線條流暢;清代傢具注重體量,提倡繁紋重飾,崇尚雕刻和鑲嵌,從而以富麗、豪華獨樹一幟。明清傢具的藝術成就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在世界傢具領域中享有盛譽。


香港莊氏以近年所得王世襄先生舊藏明清傢具珍品捐贈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輔以原有藏品,於1996年特辟莊氏古代傢具館。2000年上海博物館又斥資徵集陳夢家、趙蘿蕤夫婦舊藏傢具充實陳列,以供大眾鑒賞。



明代傢具

(公元1368~1644年)


明代的傢具業十分發達,它一方面繼承了宋元以來的傳統木作技術;另一方面城市商品經濟的繁榮,住宅和園林建築的興起,以及大量來自東南亞的硬木輸入,為明代傢具向高層次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從傳世實物看,這一時期的傢具品類齊全,而且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色,它造型簡練,線條流暢,比例勻稱,榫卯嚴密。在裝飾上除了充分應用木材紋理的自然美外,還好用攢鬥和雕刻的手法,在傢具的醒目部位加以點綴。明代傢具自始至終以追求神韻為目的,為此風格典雅、樸實大方,歷史以來深受人們所喜愛。


明代展廳以及書房和廳堂內的傢具展品,絕大多數來自北京的王世襄和陳夢家兩位著名學者的舊藏,清代展廳和明墓出土的傢具展品為上海博物館原有館藏。


陳夢家先生是古文字學家,上世紀三十年代其住所與王世襄先生為鄰。從相識到知己,共同的情趣和愛好使他們對古傢具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四十年代後期就開始收集明式傢具。陳夢家在1966年9月逝世前,收藏傢具26件,王世襄在1985年完成《明式傢具珍賞》一書時,已蒐集79件。


兩位學者是國內八十年代以前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明清傢具收藏家。明式傢具的藝術價值自20世紀初被西方人重視以後,已有大量精品流失國外。他們收藏的這些傢具大多用珍貴的黃花梨木和紫檀木製作,是國內現存為數不多,並且見於著錄而蜚聲海內外的精品,其中部分器物是傳世明式傢具中的孤品,對中國古代傢具的研究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新館落成之後,香港莊氏後人將所得王世襄舊藏之明清傢具珍品79件,悉數捐贈上海博物館,藉以紀念其先人莊志宸、莊志剛昆仲昔年在滬創辦民族工業之業績。這比傢具早在1993年就已經運抵上海博物館,暫存在庫房裡,配合傢具館的籌建,開始了相關的研究和整修。1996年上海博物館以莊氏家族捐贈的傢具為主,輔以館藏其它精品,特辟以莊志宸、莊志剛先生命名的明清傢具館,以供大眾鑒賞。1999年上海博物館又斥資徵集陳夢家、趙蘿蕤夫婦舊藏傢具26件充實館藏和陳列。這兩批珍貴文物的入藏,是上海博物館的傢具館能夠以豐富的展品順利向公眾開放的前提。



明代傢具在裝飾上以簡潔花飾取勝,往往在傢具的醒目部位作局部浮雕或透雕加以點綴。這種裝飾手法較多地表現在椅子的靠背板上,從而起到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



黃花梨木圓後背交椅

明代 莊氏捐贈(陳夢家遺物)

座面長70,款46.5,通高112釐米


交椅,因其交椅下身椅足呈交叉狀,故名。據資料考證,起源於古代的馬扎,也可以說是帶靠背的馬札。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里,交椅不是任何人都能坐的,坐交椅乃是身份、地位的高貴象徵。正因為交椅有如此特殊作用,所以,「坐第一把交椅」就成了首領的代名詞。


這把交椅比例勻稱,造型流暢。取材黃花梨木,色澤不靜不喧,恰到好處;紋理或隱或現,靈動變幻。椅圈分五段接成,連接處使用「鍥釘榫」使一圈分段連接而不散落。搭腦與扶手一順而下,圓婉柔和。構件的交接部位則鑲有白銅飾件,兼加固和裝飾作用。靠背板以攢框鑲板的方式製成,上為透雕螭紋,中為透雕麒麟紋,下為壼門亮腳。壼門,即在須彌座及床座上的雕刻或椅子靠背板底部、圍屏底部的透空裝置。


成對保存至今絕非易事(另一件在廳堂),是傳世交椅中難得之物。


此類交椅通常設於廳堂中的顯著位置,有凌駕四座之勢,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黃花梨木圓後背交椅

明代 莊氏捐贈(王世襄原物)


座面長70釐米,寬46.5釐米;通高112釐米


交椅,是一種可以折疊的交足椅子,它比交杌多了扶手和靠背,其基本結構早在宋代已經定型。這把交椅比例勻稱,造型流暢。取材黃花梨木,色澤不靜不喧,恰到好處;紋理或隱或現,靈動變幻。該椅靠背板採用攢框鑲板三截攢成,上透雕螭紋開光,中為麒麟、山石、靈芝,下為壺門亮腳。壺門,即在須彌座及床座上的雕刻或椅子靠背板底部、圍屏底部的透空裝置。座面為繩編軟屜,腿足交叉形成折疊結構,展開腿足後屜繩拉緊,限定腿足,形成座面。腿足折疊後,能縮小體積,便於移動和攜帶。座屜前檔立面飾雙螭紋,構件的交接部位則鑲有白銅飾件,兼加固和裝飾作用。


椅圈分五段拼接而成,每段都要用大料挖做。將這五段彎材嚴絲合縫連接成一體,靠的是楔釘榫。整個椅圈圓婉柔和,左右對稱,一順而下,對主人的身體形成合抱之勢。


此類交椅通常設於廳堂中的顯著位置,有凌駕四座之勢,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黃花梨有踏床交杌

明代 莊氏捐贈(王世襄原物)


杌面支平55.7×41.4、高49.5釐米。


「杌」就是凳子,交杌,就是折疊凳,也叫馬扎。這款折疊凳,其特別之處在於腳踏成為一個裝卸或掀起,或放下的附件。在腳踏處飾以銅飾件不僅給此凳帶來一定的觀賞性,而且也成為明代傢具的一標誌性特徵。交杌在折疊時,踏床可取下或翻轉過來,以便攜帶。幾面用絲絨編成,是近年穿織的。明代交杌傳世極少,這是保存完好、製作又極精的一件。



黃花梨木四出頭官帽椅

明代 莊氏捐贈(王世襄原物)


座面長58.5釐米,寬47釐米;通高119.5釐米;背高66釐米


官帽椅因其造型略似古代官員的官帽得名,分南官帽椅與四出頭式官帽椅兩種。黃花梨木是製作四出頭官帽椅的首選木材,其天然紋理最適合這種椅式,自然天成的木紋與優美大方的椅子造型相得益彰。


本座椅為四出頭式官帽椅的典型,這把椅子的最大特點是用材。「纖細」是最大特徵,但又不柔弱。搭腦用材圓細,搭腦處摳挖手法老到,用手從一出頭摸向另一出頭,線條過度感覺自然,起起伏伏變化與剛柔並進。出頭不長也不短,看著很順眼。靠背板「S」構型,厚1公分,以整板製成,線條弧度與人體脊柱彎度相符,比例勻稱,造型流暢,紋理選擇與其他部件幾乎一致,在色澤、棕眼、油潤度等方面,形成一團和氣,不僅外觀簡明大方,使用時也極其舒適。靠背板浮雕花紋一朵,由雲紋、螭紋組合而成,刀法精,常見於明代椅具中。扶手「S」彎度自然動感強烈。牙板寬窄適度,薄厚合適,起線柔美,無花紋。座盤沿打窪、勾勒、起線融會貫通,視覺層次美感舒服。選材整體一致性較強,從紋路、顏色、花紋、鬼臉等,很均勻一致。座面下的券口,既是裝飾,又起加固作用。在傳世實物中,是一件審美價值較為突顯的實例。



黃花梨木透雕靠背圈椅

明代 莊氏捐贈(王世襄原物)


座面長60.7,寬48.7,通高107釐米


圈椅由可憑倚的椅圈而得名,民間則稱為太師椅。該椅靠背上端作壼門形開光,透雕麒麟火焰紋。通體線條婉轉流暢,雕飾精緻典雅。



黃花梨木雕花靠背椅

明代 (陳夢家遺物)


座面62.5X42、通高99.5釐米。


這把椅的椅背製作極精,雕飾之繁縟,題材之豐富,十分罕見。攢靠背上的草書「壽」字和嘉靖雕漆器上的花紋相似,據此可定其年代為明中期。惟現在尚有爭論的是靠背和底座是否為一器。底座四面平式,完全光素,有如一件大長方凳,與靠背並不協調,而且從結構來看,靠背的安裝方法也不夠合理。因而有人懷疑靠背可能是從直後背交椅移植到台座上來的。不過無論如何它是一件十分難得並值得作進一步研究的傢具。



黃花梨木玫瑰椅

明代 (陳夢家遺物)


座面長56釐米,寬43.2釐米,通高85.5釐米


玫瑰椅,為北方木匠的一種術語,南方則其稱為「文椅」。玫瑰椅以輕巧靈便,方便陳列使用為特徵。因其椅背較低,被宋人稱為「折背椅」,適用於讀書寫字,規範坐姿,而非休息靠坐。


本件黃花梨木玫瑰椅的靠背、扶手和椅面垂直相交,尺寸不大,雖然形制上較為方正剛直,然而由於木質本身溫文爾雅的色調顯現出一種纖柔婉約的氣韻。其四腿外挓,下舒上斂,模仿的是古建築中柱子的做法,有利於結構的穩定。同時,四腿穿過座面,直接與搭腦和扶手聯結,使整個構造渾然一體,不易損壞。搭腦兩端與後腿連接處、扶手前端與前腿連接處都做成悶榫,榫式外形上類似煙袋鍋子,十分牢固。靠背的券口牙子浮雕回紋,落在橫棖上,棖下安單矮老,為玫瑰椅的基本形式。傳世實物亦以此種做法的為最多。



黃花梨一腿三牙羅鍋棖加卡子花方桌

明代 莊氏捐贈(王世襄原物)


這是一款在製作工藝上體現明代標準做法的方桌。一腿三牙方桌為了滿足腿足大幅收進的需要,通常桌面邊抹會比較寬大。為了視覺上的協調,使邊抹看上去同樣厚實,常會在邊抹下沿加設垛邊。


其腿足有匠師們所謂的「甜瓜稜」做法。在方桌的台面與四腿交角之間安雲紋鏤雕花牙。在交角上又飾以卷草紋點綴,從而在穩重的造型上又增添了清麗動人的裝飾。


羅鍋棖,一般用於桌、椅類傢具之下連接腿柱的橫棖,因為中間高拱,兩頭低,形似羅鍋而命名。


羅鍋棖和桌面邊抹之間有卡子花,因此稱「羅鍋棖加卡子花」。



明代傢具能充分運用多種多樣的線腳來體現造型的完美。具體表現在置物的平面和承重的腿足上。如桌面都採用「冰盤沿」或上下對稱的線腳;腿足無論方、圓,其斷面方非一式,圓不一相,形式豐富。



黃花梨木夾頭榫高羅鍋棖小畫案

明代 (陳夢家遺物)


座面長102釐米,寬70.2釐米,通高81.5釐米


這是畫案中的極小者,因而有人認為它不是案而是半桌。半桌用途以承置物品為主,畫案則供人揮毫作畫。此案羅鍋棖拱起特高,盡量留出案下空間,以便就坐工作。從設計意圖來看,應稱之為畫案。此案腿足之間的—段牙條很窄,為的是和羅鍋棖合起來,等於一般牙條的高度,這樣看起來才舒服。



黃花梨木霸王棖條桌

明代 (陳夢家遺物)


長98釐米,寬48釐米,通高78.5釐米


桌面稍稍噴出,出現了一道很不明顯的束腰,惟據其大貌,仍屬四面平款式。足下馬蹄甚高,斷面作曲尺形,乃是挖缺做。桌面與四腿、四牙板直接扣做,四條霸王棖大而低,因無棖子,腿足須仗它來加強連接。造足型是非常尖銳的,像寶劍的劍尖一樣著地,力度感非常強烈,稱其寶劍腿或芭蕾舞足。型上的各種做法,並不常見,尚未見與此全同的第二例。


黃花梨木束腰齊牙條炕桌

明代 莊氏捐贈(王世襄原物)


長108釐米,寬69釐米,通高29.5釐米


是明代復古類傢具。炕桌,我國北方使用較多,是便於炕上使用的一種矮桌。這件炕桌,四周浮雕雙龍交圈,三彎腿頭部圓雕瑞獸首,活靈活現,虎爪足,動感有力。桌面設攔水線,寬邊框,直紋橫材。三折起凹冰盤沿,指甲圓內弧束腰,大芬芯式雙角牙對稱花邊壼門牙板,大框透隼。


無論是線條設計,還是雕刻手法,可以在傳世之物中佔有一席之地。


它採用齊牙條的作法,即牙條與桌腿不是45°斜面相接,而是作垂直平接使得細緻雕刻的雙螭卷草靈芝紋得以完整呈現。


牙條,即桌面下方桌子兩側的木板。本件炕桌的腿足肩獸紋「獸發飛揚,雙眼憤睜,鼻息呼之欲出。」而牙條則裝飾雙螭對峙造型,張弛有力,栩栩如生。



黃花梨木六柱式架子床

明代


長226釐米、寬162釐米、高234釐米。


黃花梨木六柱式架子床因床體設六柱而得名。本件架子床有束腰三彎腿,內翻雲紋馬蹄足,相比外翻腿足床,內翻裝飾則顯得更為含蓄美觀。床面外緣作冰盤沿,束腰下安壺門牙條,起皮條線,與腿足內角線交圈,雕卷草雙螭。床面藤編,四角立柱,另立門柱兩根,立柱打漥,呈凹陷的圓弧面。床架上部正面有透雕寶珠紋及火焰紋,用對稱的鳳紋襯托,刀工精煉,層次分明;左右兩側均透雕相向而行的龍紋,龍首昂起,弓背舞爪,行雲繚繞,一派威猛之勢,恰是一組「雙鳳朝陽」、「雙龍對珠」的祥瑞圖樣。床架正面的門圍子上另透雕一副麒麟圖,有期盼「送子」之意,兩側與後面的圍子採用四簇雲紋的裝飾,為典型的「攢接」與「鬥簇」手法。床架整體質樸儒雅,端莊秀麗。



明代傢具在裝飾上經常使用攢接和鬥簇的手法來加以美化。鬥簇就是將鎪鏤的花片用栽榫把它們鬥攏成各種圖案;攢接是用縱橫短材憑借榫卯把它們銜接成所需圖案。這種裝飾較多地使用在床圍子和衣架中牌子上。



黃花梨木五足內卷香幾

明代 (陳夢家遺物)


通高約85.5釐米,面徑約47.2釐米。


香幾在打窪的束腰以下,仍用插肩榫使腿足與牙子結合。但肩部及腿足表面平坦,而沿著邊緣起陽線,順足而下,直至卷轉的足端,貫通一氣,十分醒目,與一般的鼓腿彭牙傢具,腿足表面多隆起,形態有別。腿足自肩部以下向外鼓出後,直至下端,始向內卷轉,落在托泥上。整體造型徬佛是一枚大木瓜,和常見的三彎腿香幾大異,尚未見第二例。五足內側原有霸王棖,脫落後已將榫眼填沒。



黃花梨木折疊式鏡台

明代 莊氏捐贈(王世襄原物)


邊長49釐米,支起高60釐米,放平高25.5釐米


是過去放在桌上用於梳妝的用具,該此鏡台為折疊式,較為特殊,頂端的蓋板可以支撐起大約60度的角度,採用為攢框裝板的做法,內分八格,除六格內裝板浮雕螭紋以外,正中一格用角牙構成透空的四簇雲紋,可以承托銅鏡。


其下中間一格安荷葉形托子,可以上下移動以便在支架上調節銅鏡位置的高低。螭紋裝飾板較厚實,中間略厚兩邊較薄,使得浮雕圖案顯得鮮明飽滿。


鏡台下部正立面作兩開門,門板所用的材料為整個鏡台的黃花梨用料中最好的一塊,有著行雲流水般的自然花紋,構成鏡台裝飾上的另一道風景。


而門內則設抽屜三個,可存放梳妝用具或金銀珠飾。鏡台下四足架空,作矮扁有力的內翻馬蹄造型。通觀整件作品,其出處彰顯了古樸雅致的風範,意趣非凡。


黃花梨木有束腰矮桌展腿式半桌

明代 莊氏捐贈(王世襄原物)


長104釐米、寬64.2釐米、高87釐米。


此桌外形可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有束腰、方材、三彎腿炕桌,下部則如無束腰傢具的圓直腿。在正對著觀眾的所有看面,幾乎能雕的都雕刻了。此桌將束腰剜削成荷葉邊一波一折的形狀,看面牙條浮雕雙鳳朝陽,雲朵映帶,圖案頗似明錦。側面牙條刻折枝花鳥,又有萬曆彩瓷意趣。


牙板與桌腿之間裝上了45度放置的角杖,上端頂牙,下部栽腿,杖體上也是圓雕草龍;連束腰都整成了波浪形,美鳳在春水中蕩漾,足成墩子型,亦稱馬蹄腿或寶瓶足,仿制自古代建築柱子的石墩,只不過屬於高墩系列。牙板壼門線條同樣屬於小跨度較平直的系列。


底部,也是典型的清代傢具做法,大邊框底側留有樹木自然的外皮及輪廓。


這張半桌桌面的邊緣還設攔水線一周,其作用是不使溢出的湯肴外流。


此桌由於藝術價值頗高,被王世襄歸為十六品中的「妍秀」,以至業界仿制盛行。


高桌為了便於使用,下部必須留有空間,而為瞭解決因高度增加而帶來的不穩固,就要在桌腿下加托泥或加強腿足口端的連接,因此,束腰的移植只能把它放在高桌的上部。


展腿又稱「接腿」,一般是指坐椅的腿或腳從面板或(櫃)下沿開始。腿的上端離拱肩30余釐米處飾以外翻馬蹄。馬蹄以下旋成圓柱,造成另接圓腿的效果,增加外圓變化的動感。


黃花梨木束腰三彎腿霸王棖方凳

明代 莊氏捐贈(王世襄原物)


長55.5釐米、寬55.5釐米、高52釐米


方凳是一種無靠背坐具,此凳採用束腰作法,即在台面和牙條間設一層內收的立面。它能使器具有層次上的變化。凳面為藤編。四條腿呈S型的彎度柔美曲線。細的三彎腿,有人也叫蜻蜓腿,往往出現在香幾、半桌、方桌等桌案類傢具中。方凳中的三彎蜻蜓腿不多見。

霸王棖是指連接凳面和凳桌起加固作用的斜棖,起到穩固作用。


鐵力木床身紫檀木圍子三屏風羅漢床

明代 莊氏捐贈(王世襄原物)


長221釐米、寬122釐米、高83釐米


羅漢床指那種三面安裝圍板的床。此床圍板(圍子)用攢接法做成曲尺式圖樣。「曲尺」就是三圍床圍子橫與竪之間的曲直變換。此床是上下兩種材料分別製作。上部曲尺部分由上等紫檀製作,床身部分由鐵梨木精制。鐵力木是所有紅木傢具傳統用材種作為難啃的骨頭,纖維粗,強度大,加工不容易,能把這床足挖成此等優美的香蕉腿,在沒有機械的清代中前期,也是一件非常令人頭疼的事情。


看點在於,香蕉腿美感十足,整料大挖,牙板彭出有力,束腰與大邊冰盤沿線條圓渾,柔和適度,與上身曲尺每個折彎線腳的倒圓成呼應狀態,整體還是給人以渾然的圓素混線感覺。鬃綁面是傳世老床榻類的通用材料。



明代的羅漢床以其體積不大便於移動為特點,在使用上往往帶有隨意性,或戶外,或室內,較固定的位置主要是書齋和閨房,以作小憩之用。


鐵力木是木質最堅硬的一種樹,是雲南特有的珍貴闊葉樹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明代傢具能按照結構的需要科學地使用各種類型的榫卯達數十種。構件之間不用釘子,而是完全憑藉技巧使傢具各部件牢固結合。如夾頭榫和插肩榫是案形結體傢具最常見的榫卯形式。



黃花梨木插肩榫翹頭案

明代 莊氏捐贈(王世襄原物)


長140釐米,寬28釐米,高87釐米


整體也是方形樣角,插肩榫、寶劍腿、鏤雕卷頭雲紋厚牙板、兩側各雙管腳杖。從用材來看,典型現代所說的越南黃花梨。抹頭與前牙板還是補料所做,可見工匠工藝高超。兩柱香起線與牙板和腿部邊沿起線交相輝映,在平面的做法上盡顯層次感和線條立體感,鏤空處增加通視效果,兩腿微八扠,由於寬度有限,這樣給整體器形增加了較為穩重的感覺。


此案應為展書畫之用,翹頭平緩起高腳,單獨栽榫入抹頭,線條典型為畫軸所用。底部由於用材原因,填補一大片,可見當時此器在製作之時,追求的完美程度和高端要求。



黃花梨木夾頭榫翹頭案

明代 莊氏捐贈(王世襄原物)


在傳世實物中,案長350釐米且用獨幅板作面心者僅此一件。腿間用設四塊雕雲紋的厚木條構成圈口。管腳棖下不用一般常見的素牙條,而安一根兩卷相抵的圓棖。


案面平直的條案名曰;「平頭案」,其特徵就是案面平直,兩端無飾。通體紋理呈現金黃色,勻淨而單一,牙刀板式樣都直來直去,見稜見角,直線利索而乾脆。圓弧線條的點綴僅有兩處:一是抹頭和大邊交匯的冰盤沿,另一處是案面之下、兩腿之間的壼門牙子。整體是方形工藝的代表。


與前面插肩榫翹頭案製作不同,這件是攢邊的。寬厚的大邊,抹頭與翹頭一木連作看不到,面板的外觀就是一件東西南北三接頭。



黃花梨木雕花高面盆架

明代 莊氏捐贈(王世襄原物)


徑58.5釐米,高168釐米


上部一木整掏雙龍頭具實含珠翹首,龍發威嚴,但又略帶浪漫,頭頂龍鬚與下顎龍鬚呈反向飄動;一抹內部壼門對雙角牙牙子,起線對稱布設,有一定空靈感;二抹內部整版鏤雕開光麒麟送子,瑞獸與人物均寫實具象,活靈活現,動感強烈;三抹只設置了頂牙,也為起線壼門式,帶卷草珠;四抹橫杖為寬邊式,便於放置胰子,只不過,牙板為平板直材,無起線,與上邊樣式不一致,可見疑似後配。下部六足等距設置,4條短腿上部均圓雕荷包,因為是放置臉盆之用,盆中有水,水邊有荷,也是非常吉祥和平和的寓意。上下對稱用三段橫杖聯結六足,無銅活,採用榫卯結構連接。此外,龍頭下部各有一部鏤雕草龍寬掛牙,同樣精雕細琢。



紫檀木直櫺架格

明代 (陳夢家遺物)


成對之一。此類製作考究,是專為擺放圖書和文玩的架格,北京匠師仍採用民間俗稱:「氣死貓」。說是把剩飯剩菜放到裡邊,想偷吃的貓咪進不去,所以被氣的夠嗆。


格欄樣式為的是通風之用,因為古書都是宣紙製作,甚怕發霉。另外,古人用書都是堆疊,不是現在書籍的立放,所以通風很重要。此件紫檀格欄式書櫃,通體圓韻,橫材直料,自上而下,圓包圓結構,格欄也是搓成圓棍兒,分裝兩層左右兩側各三個開光。櫃角裝四個角牙,點綴的恰到好處,唯獨銅活製作略失水準,可能後配之物。


架格除後背、屜板及抽屜內部用鐵力外,全部用上好紫檀,選料甚精。造型整齊而圓渾,工藝精絕。


在經過書房的西廂走廊里陳列了著名的七根木樣。花紋美觀,材質堅硬,耐久,為貴重傢具及工藝美術品等用材,製作出來的傢具統稱為紅木傢具。



1、2、3.紫檀木

4.黃花梨木

5.酸枝木

6.烏木

7.雞翅木


(1、2、5、6、7)江蘇南通開發區長江貿易部捐

(3、4)上海博物館收藏


《紫檀木》


紫檀是豆科紫檀屬中特別硬重的一類樹種統稱,是紅木中最高級的用材。是一種顏色深紫黑的硬木。最適於用來製作傢具和雕刻藝術品。用紫檀製作的器物經打蠟磨光不需漆油,表面就呈現出緞子般的光澤。紫檀非千年不能成材,並且常言「十檀九空」,最大的紫檀木直徑僅為二十公分左右,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在各種硬木中紫檀木質地最為細密,木材的份量最重,入水即沈。


《黃花梨》


黃花梨,中文學名降香黃檀,又稱海南黃檀木、海南黃花梨木。原產地中國海南島。它用途廣泛,其木材價值相當高,是特有的珍貴樹種。花梨木心材紅褐色或紫紅褐色,久則變為暗紅色,常含有深褐色條紋,有光澤,具香氣。木材紋理交錯,自然成形,花紋美觀。用花梨木製作出來的傢具簡潔明快、富麗堂皇,且色澤深沈華美,典雅尊貴,堅久耐用,百年不腐。花梨木傢具還能長久地散髮出清幽的木香之氣。


《酸枝木》


酸枝特別明顯之處是在深紅色中還常常夾有深褐色或黑色的條紋,條紋即清晰又富有變化。酸枝木大體分為三種,黑酸枝、紅酸枝、和白酸枝,還有少量花酸枝。在三種酸枝木中,以黑酸枝木最好,其木質堅硬,拋光效果好。有的與紫檀木極接近,唯大多紋理較粗。酸枝是清代紅木傢具主要的原料,用酸枝製作的傢具,即使幾百年後,只要稍加揩漆潤澤,依舊煥然若新可見酸枝木質之優良,早為世人矚目。


《烏木》


烏木有兩種:一種叫陰沈木,是樹木埋入河床,經過數千年甚至上萬年的炭化過程而形成,故又稱「炭化木」。另一種烏木就是這裡展示的烏木,是指黑色非洲烏木,它是樹木樹種的一類別,屬於國家紅木標準的一種。烏木本質堅硬,多呈褐黑色,黑紅色,黃金色,黃褐色。其切面光滑,木紋細膩,打磨得法可達到鏡面光亮,有的烏木本質已近似紫檀。其永不褪色、不腐朽、不生蟲,是製作藝術品、仿古傢具的理想之材。


《雞翅木》


雞翅木因為有類似「雞翅」的紋理而得名。紋理交錯、清晰,顏色突兀,在紅木中屬於比較漂亮的木材,有微香氣,生長年輪不明顯。木紋纖細浮動,變化無窮,自然形成山水、人物圖案。因此以其存世量少和優美艷麗的韻味為世人所珍愛。



中國古代書房


書房是古代中國居宅基本配置中的主要組成部

分,它是供人讀書作畫、會友或小憩的場所。房內傢具陳設一是供偃臥之用,有床榻、櫃櫥、衣架等;二是以畫案、書架、椅凳、文房用具組合的讀書寫作環境。明清時代文人喜妤室內補壁和在案頭陳設清玩,諸如書畫、古琴、香爐、臂擱、鎮紙、茶具等,都是常備之物。古代書房在建築結構上還以青磚白牆為特色,特別在室外松柏蒼翠、修竹搖曳的環境襯托下,能充分體現其恬靜、雅致的生活氣息。



書房傢具陳設平面圖


1.紫檀木裹腿羅鍋棖畫桌 明代 莊氏捐贈

2.黃花梨木四出頭官帽椅 明代 莊氏捐贈

3.黃花梨木四出頭官帽椅 明代

4.黃花梨木品字欄桿架格 明代 莊氏捐贈

5.黃花梨木透空後背架格 明代

6.櫸木三屏風圍子羅漢床 清代

7.黃花梨木夾頭榫帶屜板小平頭案 明代

8.黃花梨木鳳紋衣架 明代 莊氏捐贈

9.黃花梨木高面盆架 明代

10.黃花梨木長方凳 明代 莊氏捐贈

11.黃花梨木螭紋聯二櫥 明代 莊氏捐贈

12.黃花梨木寶座式鏡台 明代 莊氏捐贈

13.黃花梨木兩卷角牙琴桌 明代

14.黃花梨木束腰羅鍋棖方凳 明代 莊氏捐贈

15.黃花梨木三足香幾 明代


書房是古代居宅基本配置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最代表文人雅氣的室內部分,它是供人讀書作畫、會友或小息的場所。一般情況下傢具用具包括:一對書格或架子,一張書桌,一張主人用椅,一張客椅,一張牆畫,香幾。


一是,書架一般成對擺放,架頂絕對不能放置東西;


二是,兩個書架之間留有空隙,不能拼齊放置,期間的牆上掛山水畫,畫下放置香幾或花幾,上設花卉(一般蘭花為好);


三是,主人座椅在兩個書架中間,香幾或者花幾的正前方,後背直接就是牆畫;


四是,書案或書桌用品的擺放,主人左手上側為筆筒、洗子、都承盤等用具,右手上側為硯台、座屏等,正前方為筆架、鎮紙等;


五是,客椅要斜放,不能與主人正對視,成45度角放置,在主人的左手上方斜置,面斜對房門;


六是,書架中的書籍一律平躺,不能立放;


七是,書箱等盒式用具,一律上架,不能上書案或書桌;


八是,主人正對窗,或斜對窗,不能後背窗。


古代書房在建築結構上還以青磚白牆為特色,特別在室外松柏蒼翠、修竹搖曳的環境襯托下,能充分體現其恬靜、雅致的生活氣息。



紫檀木裹腿羅鍋棖畫桌

明代 莊氏捐贈 (王世襄原物)


長190釐米,寬74釐米,通高78釐米


「羅鍋棖」即連接兩腿的拱形棖子。「裹腿做」則是傢具採用高出腿足表面、四面交圈的棖子,北京匠師稱之為「裹腿做」。羅鍋棖裹腿做,圓腿圓棖,南方稱之為「圓包圓」。


該桌為典型的書房傢具,以珍貴的紫檀木製成。北宋張師正《倦遊雜錄》有載「五色皆損目,惟黑色無損。」紫檀木色深沈,經年使用使得木質黝澤瑩潤,養目怡神。黑漆面心斷紋斑駁,光澤內斂,正是文人所好。本件畫桌中的裹腿羅鍋棖緊貼桌面而不再採用其他繁冗的裝飾,又為加固腿足與桌面的連接特意安裝了略微S型曲線的霸王棖直接抵達桌子底部的橫棖,使得造型更為簡潔,淳穆質樸之風耐人尋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濃厚的文人氣息。


書房銅胎琺瑯彩紫檀插屏


尺寸大概為30釐米×30釐米


這件紫檀插屏是典型的書房用器。鏡心用銅胎琺瑯彩製成,為人物山水畫,屏足呈現為「八字」型,使架座更加穩定。同樣為三分制,座牙同樣與屏足呈現「八字」外撇形式,鑲板攢框裝銅胎琺瑯彩畫板,通體紫檀製作,看面通體採用泥鰍背圓混框邊,鑲板採用起台兒方式,使得整體上立體效果極其顯著,層次感較為強烈。視覺上的琺瑯也與紫檀的深沈形成對比,不但不扎眼,而且盡顯書房文氣。


黃花梨木四出頭官帽椅

明代 (陳夢家遺物)


座面長58.5釐米,寬47釐米,通高119.5釐米,背高66釐米


官帽椅因其造型略似古代官員的官帽得名,分南官帽椅與四出頭式官帽椅兩種。所謂「四出頭」,是指椅子搭腦兩端出頭,左右扶手前端出頭,即民間木工傳統的稱謂。


黃花梨木是製作四出頭官帽椅的首選木材,其天然紋理最適合這種椅式,自然天成的木紋與優美大方的椅子造型相得益彰。 該件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特點不在裝飾,而在構件細、彎度大。彎而細的構件必須用粗大的木材才能挖缺而成。該椅原本可做得相當粗碩,但在大型不變的基礎上,當時卻不惜耗費工料,把它削成纖細、柔婉的特殊效果。該款結構特點還在於它前後腿一木連做,後腿直接延伸連在搭腦上,前腿支撐著鵝脖。


另外在設計時採用「S」形靠背板以整板製成,線條弧度與人體脊柱彎度相符,比例勻稱,造型流暢,不僅外觀簡明大方,使用時也極其舒適。座面下的券口,不用羅鍋棖加矮老,既是裝飾,又起加固作用。


充分地運用造型語言,線條曲直相間,方中帶圓。同時,該把椅子充分運用了黃花梨材質的優點,木質硬潤,顏色不靜不喧,紋理或隱或現,生動而多變。


黃花梨品字欄桿加雙環卡子花架格

明代 莊氏捐贈 (王世襄原物)


長98釐米,寬46釐米,高177.5釐米


品字欄,是指三個格架的圍欄用木條拼成「品」字形。架格,是過去放在書房的傢具,在每一格上可放書,書畫捲軸和一些玩賞雜件等。


架格用方材,打窪,踩委角線。設格板三層,最上層之下安抽屜兩具。架格格板的三面設圍子。下層足間用寬牙條,略施浮雕花紋。王世襄先生對此架格的評價是:「呈現出輕盈富麗的風貌」。


此架格的抽屜臉並未施任何銅拉手。在開關上用手托抽屜底面。這樣可以使抽屜臉的雕工完整的呈現出來。雕刻圖案為兩個螭龍翻轉尾部相對回首對望。抽屜面先做海棠形開光且沿邊鏟出一個邊線。在開光部分再做鏟地浮雕。開光鏟地浮雕的好處是可以讓雕刻更為立體,形態逼真生動的螭紋恰如整個架格的點睛之筆。


架格的下層足間用的牙條較寬,壼門式造型在中間出分心花,壼門兩端各向內轉出卷紋。雕刻雖簡卻也流暢自然,分心花的造型極為簡練,這樣的雕刻既與抽屜臉上的雕刻相呼應又能突出抽屜雕刻的重點。


攢接是用縱橫斜直的短材,借榫卯把它們銜接交搭起來,組成各種幾何圖案。是一種裝飾性非常強的手法。此架格採用「品字欄桿」樣式進行攢接,橫竪材皆用料堅實,是品字欄桿的一種變體。最上面兩道橫材之間加雙套環卡子花。它既加固了架格的架構,也給架格一種通透輕盈之感。


黃花梨木透空後背架格

明代 (陳夢家遺物)


架格兩層,三面壼門式券口。上層券口未落到底,距屜極尚有二、三寸距離,上層似原有三面小欄桿,脫落尚未補配。後背用活銷安裝扇活,可裝可卸。扇活透空花紋以四瓣棗花作心,將四根略作S形的彎材集中到棗花上,製成波紋圖案。


架格的後背上有波紋式欄桿圖案,空間在此被彎曲的短材分割成組合圖案。透過正面和側面層板間的壼門輪廓可以看見後背的波紋扇活,兩種藝術化的平面圖形在透視中發生關聯。壼門券口如同舞台的空間輪廓,透空的波紋扇活如同舞台背景,烘托出空幻之感,相互映襯之下,一個詩意的立體空間構型產生了。空間相互映襯,透過一個空間能看到另一個空間,隨著視角的變化,空間形態也產生變化,這些表現手法都受到園林建築的影響。



黃花梨木夾頭榫帶屜板小平頭案

明代 陳夢家遺物


在平頭案案面之下不到一尺的地位,四足之間安橫順棖,棖子裹口打槽裝屜板,形成平頭案的隔層。類此裝置,大案罕見。一是四足在等高處鑿榫眼,會影響其堅實,故棖端榫子宜小不宜大,即使裝好屜板,也不能多承物品。二是大案為了就坐使用,案下必須留出空間。小案則根本不存在就坐使用問題。因此裝屜板只限於小案,而且實例不多。


三屏風圍子羅漢床 明代


黃花梨木鳳紋衣架

明代 莊氏捐贈 (王世襄原物)


底座176×47.5釐米,高168.5釐米


衣架早在漢代已有使用,山東沂南漢畫像石中有用四根直桿組成的衣架,漢人稱之「衣桿」。明代的衣架絕大多數為素衣架,只是到了明代中葉以後,衣架才得以增加裝飾。此衣架以厚木兩方作墩子,上植立柱,每柱前後用站牙抵夾。兩墩之間安裝由縱橫直材組成的櫺格,這樣使下部連接牢固,並有一定寬度,可擺放鞋履等物。此上加橫棖和由三塊透雕鳳紋縧環構成的中牌子,圖案整齊優美。最上是搭腦,兩端出頭,立體圓雕翻卷的花葉。凡橫材與立柱相交的地方,都有雕花掛牙和角牙支托。環板上拐子鳳紋對稱均勻,古色古香、牙板、牙頭等卷草紋舒展優美,整個雕刻手法細膩、流暢,表現出精湛的技藝。



黃花梨木高面盆架


黃花梨木螭紋聯二櫥

明代 莊氏捐贈


長112釐米、寬59釐米、高89.5釐米。


聯二櫥的正面各部位皆雕螭紋,僅牙條處雕纏蓮紋。 抽屜臉正中的浮雕下垂雲頭,中留空白,是專為安裝銅飾件而設計的。 悶戶櫥上的面葉以圓形、方形的較為常見,而此櫥為窄長的面葉提供了實例。雖然悶戶櫥的悶倉結構使用起來不太方便,但由於其隱蔽性好,十分適合用來收藏女子出嫁時攜帶的金銀細軟。在櫥上或放箱只,或放撣瓶、時鐘、帽簡、鏡台之類,用紅頭繩絆扎,因此悶戶櫥又被稱為「嫁底」。


黃花梨木寶座式鏡台


黃花梨木長方凳


黃花梨木束腰羅鍋棖方凳


黃花梨木兩卷角牙琴桌

明代 (陳夢家遺)


長120釐米,寬51.8釐米,高82釐米


四面平式,正面與側面各有兩只兩卷相抵的角牙,直足內馬蹄。桌面上下兩層,形成一個共鳴箱,內有銅絲彈簧裝置用來與琴聲共振,以助琴音。底屜板上有為調音律而開的六個小孔。可見它的專業性之高,明顯是為操琴而特製。


但有人因其與清代琴譜上所列琴桌差距較大、不用傳統的蠶絲弦而用銅絲為弦、以及高挑而顯得敦實的蹄足等因素,對琴桌的年代提出不同的觀點。


黃花梨木三足香幾

明代 莊氏捐贈 (王世襄原物)


香幾主要用於置放香爐。該幾面用四段弧形大邊攢成圓框,打槽裝面心板。束腰下的牙條浮雕卷草紋,以插肩榫與三彎腿相交。腿足細長,足底翻出雲頭。


傢具品類繁多,唯獨香幾,大概與香關係密切的緣故,所以充滿了靜雅、天真與靈性之美。王世襄《明式傢具研究》全是白話和術語,唯獨寫到香幾時,先生似乎久違地詩興大發,文採也斐然多了:富貴之家,或置廳堂,上陳爐鼎,焚蘭熅麝;或置中庭,夜色將闌,仕女就之祈神乞巧。道宮佛殿,也設香幾,焚香之外,兼放法器。



鐵力木四出頭官帽椅 明代 莊氏捐贈


紫檀木插肩榫畫案 明代 莊氏捐贈


黃花梨木滾凳 明代 莊氏捐贈



中國古代廳堂


廳堂是古代中國居宅中佔地顯要,空間最大,裝飾最為考究的建築。它集多功能用途於一體,凡家庭祭祀、婚喪禮儀、親朋交往大多在此舉行。廳堂內的傢具因事而設。平時通常在屏門前置一條案,案前依次設交椅和扶手椅。親朋聚話以級別或長幼之序排列,始終突出其佈局嚴謹,氣度嚴正的氣氛。



廳堂是古代中國居宅中佔地顯要,空間最大,裝飾最為考究的建築。它集多功能用途於一體,凡家庭祭祀、婚喪禮儀、親朋交往大多在此舉行。這件廳堂布設來看,主人一把交椅,黃花梨材質;會客四把紫檀扇面大南官帽;黃花梨平頭案一部;黃花梨雲石插屏一座,條案看面左側;崇禎清華人物筒瓶一件,條案看面右側;正面牆掛宋派山水畫一副,尺幅較大,元末民初;黃花梨香幾一張,上設哥釉香爐。



廳堂傢具陳設平面圖


1.黃花梨木夾頭榫大平頭案 明代 莊氏捐贈

2.黃花梨木小座屏風 明代 莊氏捐贈

3.黃花梨木四足八方香幾 明代 莊氏捐贈

4.黃花梨木圓後背交椅 明代 莊氏捐贈

5.紫檀木扇面形南官帽椅 明代 莊氏捐贈


黃花梨透雕麒麟紋交椅

王世襄舊藏


成對保存至今絕非易事(另一件在明代傢具),是傳世交椅中難得之物。


紫檀扇面形南官帽椅

明代 莊氏捐贈(王世襄原物)


座面前寬75.8釐米、後寬61釐米、深60.5釐米、通高108.5釐米。


這裡有兩對四張一樣的官帽椅。四足外挓,側腳顯著。座面前寬後窄,相差幾達15釐米,大邊弧度向前凸出,平面作扇面形。椅子坐面前大後小成扇形,因而又稱扇面官帽柯椅。椅子下大上小,四根柱腳逐漸向上收攏,形成梯形立方,以增強椅子的穩固感,券口牙條的曲線與柱腳直線形成內柔外剛的動靜對比,前後左右牙條槓出的「開光」和扶手靠背劃分的長短漏空視覺變幻,鵝脖抑揚與聯幫俯曲,以及背板的鏤空形成的優美化,使得這種乍看似乎過份簡單的明式傢具有一股生靈般的機巧。從這個意上說其實明式傢具的簡單只是一種假象,而在簡單之處感覺到其中的複雜和工藝難度,就是明式傢具審美趣味的最高境界,正是這種因古而見怪的「異形」趣味它巧合了現代意義上曲高和寡的抽象而怪誕的眼光。


搭腦的弧度則向後凸,與大邊的方向相反。全身一律為素混面,只在靠背板上浮雕牡丹紋團花一窼,紋樣刀工與明早期的剔紅器十分相似。座面下三面安「窪堂肚」券口牙子,沿邊起肥滿的「燈草線」。管腳棖不僅用明榫,而且出頭少許,堅固而並不覺得累贅,在明代傢具中很少見。它可能是一種較早的做法,還保留著做大木梁架的特徵。此椅四件一堂,尺寸碩大,紫檀器中少見。造型舒展而凝重,選材整潔,做工精湛。不僅是紫檀傢具中的無上精品,更是極少數可定為明前期制的實例。



清代傢具

(公元1644~1911年)


清代傢具的發展狀況,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


從清初到康熙(公元1644~1722年),傢具直接承襲明代的傳統,故其形制仍保持簡練質樸的結構特徵。


自雍正、乾隆至嘉慶時期(公元1723~1820年)是清代經濟繁榮盛世之時,社會奢靡之風使人們對傢具的愛好追求纖瑣繁縟,故清代中期的傢具用料寬綽,體態凝重,裝飾上求多求滿,甚至採用多種材料並用,多種工藝結合的手法,來炫耀其華麗富貴。


清代晚期自道光至清末(公元1821~1911年),中國傳統的古典傢具業逐漸走向衰落,其時傢具做工粗陋,形式趨向庸俗,上乘之作少見。也有的受外來文化影響,傢具造型向中西結合轉變。


清代傢具部分主要展示清式風格形成以後的作品。清代傢具自清初至康熙,直接沿襲明代風格。自雍正、乾隆至嘉慶時期,經濟繁榮,社會奢靡之風更有盛於晚明。審美口味的劇變使傢具的造型和裝飾產生了極大的變化,纖瑣繁縟的裝飾風格逐漸形成,此時的傢具用料寬綽,體量厚重,裝飾元素求多求滿,甚至採用多種材料並用,多種工藝結合的手法,來追求富麗奢華的視覺效果。



紫檀木嵌木畫插屏式座屏風 清代


長78cm,高68.5cm


三組段式。屏芯可以拿下,中間鏤雕螭龍銜玉繩,對稱格局放置,鏡框四邊浮雕回字紋,起雙線,站牙圓雕螭龍雙環,同樣對稱放置,座足厚實,起窪打線。鏡心是軟木雕刻山水人物春景圖。


紫檀木束腰條桌 清代


這裡的「紫檀木束腰條桌」是一件標準的有束腰結構的條桌。此桌用料考究,無拼無補,製作工藝嫻熟,牙子與腿足相交處挖「牙嘴」作,鏟地浮雕西番蓮紋。雕飾生動、精美、流暢,有典型的乾隆時期宮廷傢具的特徵。應出自造辦處蘇州工匠之手,為圓明園的陳設而特製的器物。此桌保存完好,包漿古雅,殊為難得。


鐵力木大理石面心炕桌 清代


鐵力木按照老紅木或紫檀的做法只作炕桌的案例就非常少,加上做工之精,選料獨到,加工手法細膩,在鐵力木中的確少見。


嵌雲石桌面的鐵力木炕桌不多。雲石是高等級的桌案類傢具面板用材。一般認為面子最好用獨板或一木拼接的木材出最好,但在傳統藝術審美中,桌案面採用大理石雲石面,更為高檔和獨特。尤以「黑如墨、白如玉,畫面如米家山水」的大理石更為名貴。


整體充滿皇家氣息。這在鐵力木傢具中也是不多見的,大多數都是老紅木或紫檀木擔當這一歷史重任。


品相完整。很多鐵力木傢具都或多或少存在不完整之處。很可能總體由於鐵力木傢具本身材質等級不如紫檀和老紅木,加上木材性質較劣,剛性過強,在使用中容易出現榫卯等問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毀或遺失。


這件鐵力木傢具在綜合水平,或者路分方面確屬高級,當屬不易。



紫檀木束腰琺瑯面心方凳 清代


嵌琺瑯,是利用琺瑯工藝製成平板狀的各種飾片,然後鑲嵌在硬木傢具相應的表面,使紅木傢具有豪華的風格。多見於清式傢具。



紫檀木雕雲龍紋小四件櫃 清代


小四件櫃的用途是放貴重細軟,相當於一個小小的立式珠寶盒。此件雕滿雲龍紋,繁復致密,充分體現了清式傢具材料講究,注重雕工的特點。


紫檀木雕番蓮紋半桌 清代


大小約為八仙桌的半個大小,所以得名為半桌。又叫「接桌」,每當一個八仙桌不夠用時,便用其來拼接。



紫檀木雕雲蝠番蓮紋架幾案


架幾案特長,面板四邊剔地浮雕雲蝠紋。幾墩腿間鑲透雕番蓮的圈口牙板。清代受西方文化影響,喜好在傢具上雕刻「洛可可」式的紋飾,這種緩飾講究對稱,線條繁密流暢,使傳統傢具裝飾出現中西結合的風格。



紫檀木雕雲蝠番蓮紋架幾案

清代


長335,寬52.5,高102 釐米


所謂架幾案就是在兩個造型和紋飾完全相同的幾座上架上一塊狹長的面板,幾座可以位於面板兩端,亦可根據面板的長度適當向內側等距偏移,以利於面板重量的均勻分布,使面板中部不致下垂。該案面板四邊剔地滿雕傳統的雲蝠紋,有「福運連綿」之意,幾座卻雕刻西方宮廷藝術風格的番蓮紋。清代宮廷傢具常見這種裝飾手法,使古典傢具產生了中西合璧、相映成趣的藝術效果。


紫檀木束腰委角面杌凳 清代


座面邊長30,高52釐米


凳,在民間常被稱為:(wù)凳。將四個直角改為小斜邊而成八角形的做法,江南木工叫「劈角做」,北方木工稱之為「委角」。


紫檀木雕雲紋帶托泥長方凳 清代


座面長41.5,寬32,高51釐米


在傢具的腿足不落地的情況下,隨附在腿足下一圈的木框結構作為承托,此木框即為「托泥」。在一圈托泥下還常置有小足,這種小足也被稱為龜足。因此,真正著地的是小足而不一定是木框。同台基的功能作用相似,托泥的設計使傢具的底部抬高於地面,提高了腿足的防潮和通風性能。


托泥的作用還在於一件傢具如因陳設時間過久,加之使用頻繁,接觸地面的部分難免受潮腐爛或因挪動而磨損,從而影響傢具的使用壽命。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只需更換托泥即可得到解決。實用與審美並行 。



紫檀木海棠式座面杌凳 清代



紫檀木嵌染牙插屏式座屏風

清代


這是件大製作,落地而置,不是尋常的案牘小器。為插屏式,底坐和屏風間有槽,可以插進卸下。屏風畫面用各種染了色的象牙鑲嵌而成,整件傢具顯得厚實穩重,同時由於畫面的色調和縱深感,又有一種通透的感覺。



屏風在中國古代非常流行。它的功能可擋風、障蔽視線或分割空間。其品類有座屏、插屏、圍屏和掛屏等。清代屏風特別講究裝飾,往往與書法、繪畫、雕刻或鑲嵌揉為一體,故它又可作為陳設品頗受人們喜愛。



銀杏木雕人物故事座屏風

清代

浙江省海寧縣斜橋區公所捐贈


底座長122釐米,寬84釐米,連座高232釐米,銀杏木


這件銀杏木雕人物故事座屏風在上半部雕人物景致,樹木豐茂,細緻入微,以較小的雕刻深度內表現較大景深,十分見功力。屏座上、下各橫分為縧環板三塊,兩側各一塊,雕鏤鑽空,給予屏風一種透氣感,避免上下同樣雕繪帶來的沈悶;在墩座上圓雕小獅。這件屏風雖滿雕人物、景色而不顯冗余,雖精巧富麗亦不失清雅,不同木色相映生輝,意境幽遠。銀杏木材質地紋理輕軟細密,不翹裂,耐腐性強,易著漆,並有特殊的藥香味,抗蛀性強,被稱為銀香木,是一種非常好的建築用材,也是製作木雕的上乘材料。



黑漆描金書櫃式多寶格

清代


尺寸:長81釐米,寬35釐米,高170釐米

質地:雞翅木、漆、琺瑯、金


多寶格,是清代出現的傢具,它的特點是幾個平面錯落有致,造型不一,格式多變,能巧妙利用有限空間,錯落有致地為各類珍寶的陳列效果服務,起到裝飾和清玩的作用。該櫃上面黑漆地,上有描金山水景物裝飾,在有限的平面里營造深遠意趣;中間的櫃門和下面櫃門用雞翅木製作,抽屜和櫃子內部有紅漆描金的裝飾,下櫃門上雕刻四種花卉裝飾。傢具鉸鏈、鎖座等十分講究,都用琺瑯件製成,雕繪滿眼,十分華貴工細。



多寶格或稱「百寶架」,是清代出現的一種用以陳設和貯藏文玩珍寶的格式櫃架。多寶格造型不一,格式多變,其特點能巧妙利用有限空間,錯落有致地為各類珍寶的陳列效果服務。它以典雅華貴和極富裝飾性流行於清代上層社會。



紫檀木仿竹節雕鳥紋多寶格

清代


底座長162釐米、底座寬162釐米、連座高224釐米。


多寶格,或稱「百寶架」,是清代出現的一種用以陳設和儲藏文玩珍寶的格式櫃架。在清代晚期由於受西方文化影響,多寶格的造型也出現了中西合璧的藝術形式。如其正面帽頂下圓雕一鳳的現象,如同西方之鷹象;彎腿彭出幅度大並用蘭花裝飾;平面結構凹曲;以及可以左右移動並用彩色壓花玻璃製成的格門等。但其通體紋樣卻又是龍紋、八寶蝙蝠、竹節等中國古代的傳統題材。


如此複雜、高超的工藝據說已失傳。



紫檀雕雲龍紋嵌玉石屏風 清代


它為清宮遺物,體制巨大,通體用貴重的紫檀木製作,並採用了多種材料並用、多種工藝結合的裝飾手法。


屏身由五扇組成,均以紫檀製成,高度左右遞減。每扇分四段裝飾:上下兩段高浮雕五爪龍穿騰於雲海之中;中間兩段在黑漆地上鑲嵌各色玉石,上為花鳥樹石,下為博古圖案,畫面文靜典雅。屏風正面用高浮雕雲龍紋,並在黑漆地上用白玉、青玉、綠松石、青金石、芙蓉石、珊瑚、瑪瑙等各色玉石鑲嵌出花鳥和博古圖案,光色璨然。屏背雕地滾雲和描金彩繪山石、松、竹、梅,所刻刀工精湛,鑲嵌華麗,紋飾繁縟。


屏座為須彌式,浮雕蓮瓣紋,線條挺拔,造型莊重,與屏扇熔為一體。


該屏風雕工精湛,百寶嵌巧奪天工,畫面雅麗脫俗,章法嚴謹,繁而不亂,顯示出極高的工藝水準,是清代全盛時期的典型作品,堪稱國寶。



紫檀木雕雲龍紋嵌玉石座屏風


清代中期傢具崇尚富麗豪華,在裝飾上求多求滿,並往往採用多種材料和工藝相結合的手法。此屏風正面高浮雕雲龍紋、漆地嵌各色玉石:屏背雕地滾雲和描金彩繪山石、松、竹、梅。所刻刀工精湛,鑲嵌艷麗,紋飾繁縟,是清代全盛時期的典型作品。



紫檀木雕雲龍紋寶座
清代


長128釐米,寬89釐米,通高121釐米


寶座是我國椅子中等級最高的坐具,通常在宮廷及府邸中所見。這件展品曾為清廷御用,它選用名貴的紫檀木,結構取三屏風形狀,即用三塊圍子構成寶座的靠背和扶手,邊框呈流暢的捲雲狀。通體滿雕,幾無留白,並以龍紋作為主題裝飾。靠背正面中央雕一龍從天而降,其下雕二龍戲珠,再下雕江河山嶽,真龍天子君臨江山,兩側扶手雕雲龍紋。下面細細的束腰雕雲蝠紋,束腰下托腮雕蓮瓣紋,四腿及牙條滿雕雲龍紋。它寬宏的體量,雄偉的氣勢,繁縟的雕工令人感嘆。


整個寶座氣勢端莊,站在這個寶座前可以想象當年天子黃袍加身,正襟危坐,號令天下的情景,領略到清代傢具製作上的皇家風範。



紫檀木雕雲龍紋長方桌

清代


長188釐米,寬76釐米,高88釐米


這件紫檀木雕雲龍紋長方桌,桌面下有束腰,除面外,所有部位均雕刻雲龍紋,雕飾繁復,頗具氣勢,顯得雍容華貴,為標準的清代京作宮廷傢具。



紫檀木雕雲龍紋大方角櫃

清代


長159釐米,寬78釐米,高222釐米


這是宮廷使用的大型傢具,成對,除了層板、內框、抽屜用鐵力木以外,其他全部用上等紫檀大料。這件傢具體量龐大,重達數百斤,用料粗壯厚實,牛毛紋密布,櫃門浮雕龍紋兩組,龍皆五爪,氣勢不凡。櫃門和膛板分別雕「蒼龍教子」和「二龍戲珠」。該櫃門扇間閂桿活做,上有榫頭,下有滑槽,可在存取大件衣物時裝卸自如。櫃頂大框有卯眼,可知其曾有頂櫃配對,早已散失。此櫃用料闊綽,形體寬大,為傳世方角櫃中僅見。



紅木金漆嵌象牙座屏風

清代


規格:連座高125.5,底長359,寬29釐米

材質:紅木,象牙,玉,漆


紅木金漆嵌象牙寶座

清代


規格:座面長112.5,高117.5釐米

材質:紅木,漆,象牙,琺瑯


三屏風圍子,羅鍋棖搭腦,靠背至扶手高度遞減。三彎腿,牙條浮雕花卉。腿、牙連接處鑲掐絲琺瑯壽桃、蝙蝠,寓意著「福壽」。足下置羅鍋棖式托泥。圍子是該寶座的裝飾重點,貼金嵌染色過的象牙成石榴、壽桃、佛手之形,間有蝙蝠縈繞翻飛,寓意著「多子、多福、多壽」,牙雕追摹自然形態,染色得當,整個畫面生機勃勃、金碧輝煌、富貴呈祥。紅木,即酸枝木,清中期以後大量使用,此寶座的製作年代較晚。



寶座是中國古代最高等級的坐具,只有宮廷、府邸才有。這種椅子形體寬大,一般採用床榻作法,並多見鼓腿彭牙和帶托泥的結構形式。在工藝上尤以金漆、剔紅、鑲嵌或硬木精雕為特色。使用時通常以大型屏風為背景,以此來突出其莊重、威嚴的氣氛。


這裡有幾張清代寶座。寶座是供帝王專用的坐具,在大型椅子的基礎上崇飾增華來顯示統治者的無上尊貴。



紫檀木雕荷葉龍紋寶座

清代


此寶座雖以龍紋為主題紋樣,但其裝飾突出了蓮紋和聯珠紋,這是傳世寶座上從未見到的。其座屜作月牙形,後背正中部位以蓮葉為飾,蓮葉特大,葉脈清晰,上刻壽字。在蓮葉上方雕一正面龍,下設寶珠,龍嘴張口作吞珠狀。龍首以上部位布雲紋,雲紋制高點堆砌成一形似壺門曲線的特殊標記物。蓮葉下端雕飾蛟龍出水圖樣。蓮葉兩側圍屏均作纏枝蓮圍欄。該椅座屜周邊立面上刻仰蓮,束腰部位飾聯珠投,下部裙邊作成舒張的覆式蓮葉。寶座四足作三彎腿,腿部均浮雕龍紋。足下有托泥,托泥以圓雕長莖蓮組成。



紫檀木雕雲龍蚊寶座

清代


長128釐米,寬89釐米,通高121釐米


寶座,是中國古代椅子中等級最高的坐具,只有宮廷、皇室才有。這件紫檀木雕雲龍紋寶座是清代中期的典型作品,它通體滿雕,幾無留白,並以龍紋作為主題裝飾。它體量寬宏,選用名貴的紫檀木通體滿雕,結構取三屏風形狀,邊框呈流暢的捲雲狀。靠背正面中央雕一龍從天而降,其下雕二龍戲珠,再下雕江河山嶽,真龍天子君臨江山,兩側扶手雕雲龍紋。下面細細的束腰雕雲蝠紋,束腰下托腮雕蓮瓣紋,四腿及牙條滿雕雲龍紋。


整個寶座氣勢端莊,站在這個寶座前可以想象當年天子黃袍加身,正襟危坐,號令天下的情景,領略到清代傢具製作上的皇家風範。它雄偉的氣勢,繁縟的雕工令人感嘆。



紫檀木雕雲蝠紋寶座

清代


這件寶座是為清宮造辦處選用紫檀精心雕琢而成,其質感如玉似緞,紋理細緻緊密,光澤深沈古舊。三面圍屏高浮雕雲蝠紋飾,四周回紋與雲蝠交相輝映,寓意吉祥,福壽無疆。所雕雲蝠栩栩如生,姿態矯健,紋理細緻緊密,光澤深邃古樸,雲蝠紋繁密精細,精湛工藝及磅礡氣勢,讓人禁不住贊嘆與膜拜。



紫檀木卷書式搭腦扶手椅

清代


座面長77×57.5釐米,通高105.5釐米


扶手椅雕鏤精細,體量寬綽,氣勢宏闊。搭腦採用卷書式,雕刻成一本往後翻卷的書籍樣式,頗見新意。



紫檀木雕番蓮雲頭搭腦扶手椅

清代


番蓮,又稱西番蓮,典型的西風東漸,清款廣作傢具中非常普遍的圖案。



紫檀木雕團螭紋南官帽椅
清代

座面長60,寬47.5,通高100釐米



烏木七屏式扶手椅

清代


烏木性硬而脆,按照上博的介紹,烏木並非是坐具承具的良材,古代的烏木使用,以架格類為主.這張扶手椅,尺寸偏小,是一個頗不錯的註解。



紅木框雕漆地嵌玉石圍屏

清代


剔紅雕九龍紋寶座

清代


剔紅九龍紋寶座,經歷年久,氣息沈著,在光照下顯得既沈穩又玲瓏,朱紅色透著一股王氣,鮮艷但並不耀眼,令人賞心悅目。上部如意雲頭,五條龍正中放置,鼓腿彭牙,滿雕有力,座面平鑲,帶托泥,整體雕琢富貴花卉紋和巴達瑪紋,細看雕工,可謂是精工製作,寶座上的九個龍形橫行霸道,栩栩如生。龍紋寶座為皇家用品,紋飾繁復考究,工藝精湛,顯出九五至尊的威嚴。


剔紅花卉紋方桌、凳

清代


大廳正中是《剔紅花卉紋方桌及方凳》。



方凳:高51.5,寬43.5釐米


剔紅是中國古代漆器雕刻的一個品種,因這種器物呈朱砂紅色,故又稱「雕紅漆」。剔紅以金、銀、錫、銅、木、竹、皮,甚至紫砂為胎坯,在其上髹以朱砂漆(俗稱大漆),漆層要達數十至數百道,以形成厚厚的漆層。然後將圖案紋樣描繪上去,用各種刀具,經刺、起、鏟、片、鈎等各種工藝,將漆層雕刻成浮雕裝飾,再經乾燥與打磨退光處理,就成了古樸凝重的雕漆工藝品,除剔紅外,還有剔黑、剔黃、剔綠、剔彩、剔犀等。


這組傢具包括一件方桌和四件方凳。可謂清中期盛世雕漆傢具的代表作。器形厚重,線條圓渾,雕琢繁縟,紋飾緊密,三彎腿帶托泥,彭牙起菱角線,托泥同樣雕琢。


其實,雕漆傢具遠比硬木傢具做工複雜,費工費力,等級自然就高出不少。一般情況下,要修7-8道漆才能完成雕刻。而且要求雕工要比普通雕工手法更加過硬,因為稍微不慎,整個漆器就要重新修漆,十分麻煩。


這件是所過目的清代盛世修漆傢具中,比較贏得人心的,也是成組雕漆傢具中的一套奇葩。此件器物就是實用器,明清時期的高檔傢具均有墊子。


在廳堂對面的壁櫃中還陳列了明代潘允徴墓出土的部分傢具模型和木俑。



明代潘允徵墓出土的傢具明器


潘允微,明嘉靖至萬曆時人。歷任光祿寺掌醢監事,從八品。其墓1960年8月在上海肇嘉浜路發掘出土。墓中隨葬了一批木雕俑和一套珍貴的傢具模型。木俑以墓主生前出巡的規模排列,前呼後擁氣勢壯觀。隨葬的傢具用當地生長的櫸木製作,品類較多,是研究明代傢具造型和結構的重要資料。



傢具冥器,指的是古代人們下葬時帶入地下的隨葬傢具器物。潘允徴為明代嘉靖至萬曆時人,歷任光祿寺掌醢監事,從八品。其墓於1960年8月在上海肇嘉浜路發掘出土。墓中隨葬了一批木雕俑和一套珍貴的傢具模型。木俑中有文有武,神態各異,呈奏樂、捧印、抬轎、執棍等多種姿儀,以墓主生前出巡的規模排列,前呼後擁氣勢壯觀。傢具模型用當地生長的櫸木製作,種類較多,從其造型、比例和結構的細緻,猶見墓主生前所用傢具之面目。雖是冥器,仍為研究明代晚期傢具形制的重要實物資料,曾於1995年被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借展。



這就是明後期著名的拔步床的微型製作,因為就地取材,,用的是櫸木,因為年代久遠床柱已經變形扭曲。


拔步床與常見的架子床不同的地方在於,床前有一個額外的廊橋,也有稱「淺廊」的。廊橋左右兩廂,通常是一側放置便桶(馬桶),一側放置梳妝台具。從前婚嫁有新娘三天不下床之說,這種下不來的床就是拔步床。新娘下到廊橋梳妝飲食以及方便是不算下床的。


從前大戶人家的拔步床是頗碩大的,所以稱為「一室半戶」。舉個例子,小姑子與嫂子聊天拉家常,往往就是小姑坐在廊橋的坐具上,而嫂子倚靠著床沿。伺候的下人在房間的門外候著,姑嫂如果談的是比較私密的話題,還可以把拔步床的簾子放下,這就是「私房話」的由來。



資料來源:上海博物館 互聯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