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勒在襄国(今邢台)定国:山穷水尽的无奈选择

 思明居士 2020-04-04

前言

公元312年的豫州(今河南)新蔡境内,洪河边一个名叫葛陂的地方,突然来了一支强大的羯、汉、匈奴混合部队,结成的连营有数百里,人欢马咤旌旗招展,无数沉甸甸满载辎重的大车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卸下了车上的辎重后,空着车向四面八方散去,在那条日夜不息奔向东南的洪河两岸,搭起了无数船坞,几乎将狭窄的洪河河道填满。

这支混合部队的司令官,名叫石勒。

洪河向东南将汇入淮河,而淮河再往东就汇入长江,直达西晋集团在江南的中心建邺。

石勒在襄国(今邢台)定国:山穷水尽的无奈选择

此时,西晋的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都已经落入匈奴汉军之手,江南半壁成了西晋集团的希望,洪河上这支军队的出现,给淮河以南的军民大为震动,西晋江南的军队倾巢而出,北向寿春集结。

这支江南重兵的司令官,名叫纪瞻。

南北两支军队的大会战一触即发。

可是不久石勒大军却撤离而去,一场西晋江南面临的危机被化解了。

石勒在襄国(今邢台)定国:山穷水尽的无奈选择

此时的石勒,刚全歼了西晋在淮河以北的二十万主力,正可以乘势南下,拿下富庶广袤的江南,为何却突然间退兵了?

一、 一路高歌猛进的石勒军团

石勒是武乡(今山西)的羯族人,这个民族来自中亚,后来迁入蒙古高原,再从蒙古高原来到了武乡,本就是草原民族,因此石勒本人“壮健有胆力,雄武善骑射。”

石勒在襄国(今邢台)定国:山穷水尽的无奈选择

西晋“八王之乱”末期,匈奴王刘渊看到了复兴本族的机会,便起兵反晋,一时间各路人马蜂起,成都王司马颖的故将公师藩也在河北燕赵之地起兵,石勒就随着汲桑前去投奔,后来公师藩和汲桑相继阵亡,石勒就成了首领,他开始独当一面,也开始站在战略的角度思考他的发展。

石勒做出了一个关键的决定,前去投奔刘渊。

石勒在襄国(今邢台)定国:山穷水尽的无奈选择

石勒选择投奔刘渊,用他劝说上党的胡部首领张繊督、冯莫突的话:“自度终能独立乎?”然后说:“安可不早有所属?”靠自己的力量无法生存,何不投靠一个力量大的?

冬,十月,繊督等随勒单骑归汉,汉王渊署繊督为亲汉王,莫突为都督部大,以勒为辅汉将军、平晋王,以统之。-《资治通鉴》

石勒归附刘渊之后,开始如鱼得水,他不以占领城市为主,而是四处流动作战,消灭晋军有生力量,大量掠夺物资,扩充军队,他的军队数量急速扩张,而且战争经验丰富。

攻城而不有其人,略地而不有其土,翕尔云合,忽复星散-《晋书.石勒传》

石勒先用计收复了乌桓族头人张伏利度的两千人,之后率领七千人打壶关,得胜之后率领三万人打魏郡,顿丘,之后扩招了五万士兵。

石勒在襄国(今邢台)定国:山穷水尽的无奈选择

进入冀州后,石勒连战皆胜,他的军队扩张到十余万人,再“进军常山,分遣诸将攻中山、博陵、高阳诸县,降之者数万人。”

公元309年,石勒灭了西晋冀州刺史王斌部,俘虏九万余人,使得自己的军队规模达到二十万余。

公元311年,石勒军一举歼灭了东海王司马越率领的西晋军主力二十余万。

至此,石勒在中原地区所向披靡,纵横驰骋,将西晋在中原地区的野战主力消灭,他的战略,从掠夺人口物资,扩张军队向追求地盘转变,开始谋求割据自立。

但是,石勒军团以骑兵为主,擅长野战,在广阔的旷野百战百胜,要想获得一块地盘却是不容易,北方面积虽广,供石勒落脚的地盘却不多,长安、洛阳等地已经是匈奴汉军的地盘,中原还有不少晋军军团,其中,并州有刘琨,邺城有刘演,幽州有王浚,尤其刘琨和王浚的实力尤强,麾下兼有步骑,还有鲜卑骑兵相助。

石勒的骑兵在运动中对西晋的步兵有优势,对在各城池据守的晋军,战斗力就要大打折扣。

向北方要地盘非常困难,石勒的眼光就瞄向了广袤而人稀的江南。

二、 江南的窘境和石勒的机会

江南各州未经战阵,因此相比北方各州,危机感弱了很多。

石勒在襄国(今邢台)定国:山穷水尽的无奈选择

荆州都督山简“优游卒岁,唯酒是耽。”荆州刺史王澄“日夜纵酒,不亲庶事。”搞得民怨沸腾,流民四起。

而江州刺史华轶“自以受朝廷之命,而为琅琊王睿所督,多不受其教令。”豫州刺史裴宪也同样不服司马睿,因此产生内陆,最终司马睿武力将二人赶出二州,但二州动荡之后,民心纷乱。

即便琅琊王司马睿本人的地位也并没有完全稳固,他刚到江东首先面临的就是江东士人的不服,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但是江东本地人和北方南渡人士之间的矛盾仍然很深。

江南的窘境,就是石勒的机会。

石勒在襄国(今邢台)定国:山穷水尽的无奈选择

江南对于石勒来说有太多的诱惑,在石勒看来,相比起东北幽、并二州的刘琨、王浚和拥有西北各州的司马业,江南犹如一个硕大的绵羊,肥大而软弱,这里是被名不见经传的司马睿统治着的富饶而广袤的地区,在他眼里,司马睿军团是现存三个晋军大军事集团中最弱的一个,只要自己克服了河道水网的阻碍,一旦进入江南,灭晋便成定局。

石勒将葛坡做为向司马睿进攻的起点,在这里集结部队,大修战船,为的是春夏之际大举南下,先沿洪河进入淮河,取淮南,而后直下建邺。

三、 石勒南下未成功的原因

永嘉四年即公元310年,石勒攻取襄阳,“有雄踞江汉之志”。一年以后,石勒以部将左伏肃为前锋,攻略豫州,“降诸夷楚,署将军两千石以下,税其义谷,以充军士。

石勒为攻取江南做足了准备,而非一日之功。

永嘉六年二月,石勒筑垒于陂,课农造舟,将建业。-《资治通鉴》

石勒的战略,是顺淮河东下建邺,在江南建立根据地。

石勒在襄国(今邢台)定国:山穷水尽的无奈选择

可是,这样的雄心壮志很快就消失,三个月之后,在中原久经战阵百战之师的石勒军团放弃南下北撤。

南下是石勒的重大战略计划,为之准备良久,结果刚实施就急切撤退,是什么原因有此剧烈变化?

因为石勒遇到了他之前从未遇到过的强大敌人:

1、第一个敌人:水土气候因素

南方潮湿多雨,多丘陵山地,而且水网密布,尤其当时的江南,相比中原来说多未开垦,很多地方都是原始地带,这是北方骑兵的战斗力无法发挥的制约因素,石勒军团又多来自草原的羯族和匈奴族,相比汉族士兵更加容易水土不服,造成“勒军中饥疫,死者太半。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又“会大雨,三月不止。”给石勒这支北方骑兵造成很大困难。

2、第二个敌人:已具规模的司马睿江南防线

石勒在襄国(今邢台)定国:山穷水尽的无奈选择

司马睿到建邺后,在王导的辅佐下颇得人心,虽然客观上存在着土、客籍之间的矛盾,但是在石勒外敌压境之下,这些矛盾只能算作内部矛盾而居于次要地位,而司马睿的江南防线也已经成型。

司马睿所辖扬、江、湘、交、广五州的北方防线上,从武昌、庐江到淮南,呈一字型排列着由陶侃、周访和纪瞻率领的三支大军。纪瞻镇守的淮南是江东门户,司马睿以江东本地人纪瞻为扬威将军,全权负责对石勒作战的军事行动,除了对纪瞻的信任,也是以实际行动向江东人士表明对南方士人的信任。

3、第三个敌人:当面之敌战斗力的强大

石勒虽然遇到了客观的困难,军中疾病流行,死者大半,但是南下毕竟是他既定的目标,他不会轻易放弃,仍然起大军向寿春进发。

石勒以他的儿子,悍将石虎为先锋,自己率主力在后。

石勒在襄国(今邢台)定国:山穷水尽的无奈选择

石勒的战术,是以石虎的两千军先向晋军做试探性进攻,以测试当面江南晋军的实力,若晋军实力弱则乘势南下取了江南,若晋军实力强,则以防御态势撤退,不至于在晋军反击下溃败。

结果,石虎遇到晋军的运输船只,抢夺时被纪瞻率领的晋军所败,纪瞻随后紧追,一直“追奔百里”,直接追到了石勒大军的主阵前,石勒不愧身经百战,立刻压住阵脚,“结陈待之”,纪瞻不敢再出击,而石勒也不敢动,双方就此退兵。

之后,石勒不得不放弃南下的战略,无奈调头北上。

四、 总结

石勒南下的失败,首先败在了水土气候,其次是败给了司马睿建立的北方防线,最后是败给了纪瞻。

再多一句:在战术上,当时的南方步兵也已经有了对付骑兵的有效办法,战术之一就是“斫营”,即主动在夜间出击,袭击北军宿营的营垒,由于北方骑兵不善构建坚实的防御营垒,因此南方军队的“斫营”战术是对付北方骑兵非常行之有效的战术。

南下失败是石勒起兵以来的巨大战略挫折,他在无奈中选择了北返,被迫进入群雄林立的冀州,和刘聪、刘琨、王浚、祖逖等争雄,至于他后来的胜利,只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无奈选择的结果。

晚年的石勒对南下的失败还耿耿于怀,常对左右感叹:“吴、蜀未平,书轨不一,司马家犹不绝于丹阳,恐后之人将以吾为不应符录,每一思之,不觉见于神色。”

丹阳即是纪瞻,石勒一直以为是纪瞻保卫了江南,而没有看到司马睿和王导对江南的经营,对人、才、物和军队的全盘布局,其实是他对江南的情况缺乏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