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燕国两次难得的扩张为何都败了?国家崛起有时候也是要讲运气的

 思明居士 2020-04-04

燕国的开国之主,那可是西周初期和周公旦一起执政的召公奭。召公奭治理国家的时候,经常在一棵棠梨树下断案处事,因为公正严明,所以很是受人拥戴。因此,在他去世之后,后人怀念着那棵棠梨树,而不舍砍伐,有名的诗篇《甘棠》就是用来歌咏和怀念召公的。

蔽芾(fèi)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bá)。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诗经 ·召南 ·甘棠》

召公的封地在“燕”,燕国传承了八百余年,在电视剧《大秦帝国》里,经常见到燕国王动不动就拿“燕八百年老诸侯”来说事,口气不免有些老气横秋。其实《史记·六国年表》就有记载:“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也就是说,秦为诸侯的时候,都已经是东周时期了。这么说来,燕国确实有倚老卖的资格。

开国者是如此的一位仁义长者,但却被封在了在那苦寒之燕地,太史公做注的时候都有点为燕国鸣不平了,“召公可谓仁矣!甘棠且思之,况其人乎?燕(北)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

燕国两次难得的扩张为何都败了?国家崛起有时候也是要讲运气的

(燕国的地理位置)

到了战国时代,燕国更显地弊。首先,燕国位于辽东苦寒之地,产粮量少,也很容易受制于人,一旦赵、齐合力,就很容易将它封锁在辽东半岛之中。

其次,燕国北部的东胡也在不断地挤压着燕国的生存空间。燕长城的建立,原本就是用来防备东胡人的。到了后来,匈奴崛起,东胡不敌匈奴,为了拓展纵深,他们更迫切地向南打开一条生存通道,这也给燕国带来了更高烈度的战争。

为了防备来自赵国的威胁,燕国又建立了“易水长城”。如果要讨论燕国灭亡的原因,一定不能忽视的是这两座长城,事实上,正是这两座长城一步步地拖垮了燕国财政,导致了燕国在战国时期都难有作为。


第一次扩张之路——乐毅攻齐

都说秦有七代明君之治,终成帝业。八百年的燕国传承,也终于等来了它命中注定的国家英主——燕昭王姬职。

燕国两次难得的扩张为何都败了?国家崛起有时候也是要讲运气的

(燕昭王与乐毅)

当燕国传随到了燕昭王时,他在位期间内修政治,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吊死问孤,与民同苦以聚人心;在外,又派使节出使四方与他国互相修好,并且,在他的努力之下,更是逐步形成了五国合纵攻齐的大好局面。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授于他全国之兵,向南攻打齐国。乐毅也不负君恩,他统率五国联军,先败齐军精锐于济水以西,后又连克齐国七十余城,吞并了齐国的大半疆土,燕国也随即盛一时!

齐国这个时候只剩下了“莒”和“即墨”没有攻下,燕昭王不顾乐毅领兵游离于本土之外的大忌,反而一心支持乐毅留在齐地,继续攻齐,以求达到完全吞并齐国的目的。

见于《燕召公世家》:二十八年,燕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城不下者,独唯聊、莒、即墨,其余皆属燕,六岁。

燕国两次难得的扩张为何都败了?国家崛起有时候也是要讲运气的

(乐毅吞并齐国大半疆土)

如果这一切都顺利的话,燕国将在东方雄起。然而时也命也,六年之后,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继位。燕惠王没有燕昭王那样的雄才大略和用人胸襟,他不信任乐毅,因此也中了齐国田单的离间计,后来他派出自己的心腹大将“骑劫”,替换乐毅来执行灭齐大计。

骑劫,没有乐毅那样强大的军政能力和深远布局的目光,他对于灭齐急于求成,最终在即墨城下被田单抓住机会一举击败。骑劫战死,燕国也因此实力大损,齐地全部丢失,数年战果一朝化为乌有,燕昭王死前仍念念不忘的“燕国梦”也最终幻灭。

秦有七朝明君之故,终成帝业;汉有四代雄主之因(高、文、景、武),方成一统。虎父犬子,向来是古代君主噩梦。晋武强人司马炎,生了个“何不食肉糜”的司马衷;燕国搭上个燕惠王,结局都是大大的不妙!


第二次扩张之路——燕王喜的心心念念

“乐毅灭齐故事”三十年之后,燕国又迎来了它第二次难得的扩张机遇,那就是秦赵之间爆发了“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

燕国两次难得的扩张为何都败了?国家崛起有时候也是要讲运气的

(秦赵长平、邯郸之战)

长平之战,赵国四十五大军全军覆灭,从此一蹶不振,而秦国也死伤过半;随后,两国之间又爆发了“邯郸之战”。为了灭赵,秦昭襄王在邯郸战场上先后投放了六十五万兵力,但赵人求生意志顽强,军民齐心协力死保邯郸。

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都是旷日持久的大战,战争磨盘不断地吞噬着交战双方的国家生命力。赵国已经是拼尽了全力,而秦国也是手段出尽。名将王陵、王龁(he)先后出秦军主将,赵国也在平原君赵胜和纵横家鲁仲连的努力下,等来了楚、魏十八万援军。

与此同时,秦国朝堂上又掀起了一股称之为“削枝固干”的政治风暴,上将军白起和昭襄王这两位白发苍苍的老战友反目成仇,最终白起被赐死。白起的死,给了秦军致命一击,仅仅两个月,秦军全线崩溃,河东全境丢失。

赵国经此两役,国力遭受空前重创;而秦国也到了强孥之末,白起的死,更是引发了秦国朝堂上一场非常严重的政治危机。见于《史记·王翦白起列传》:武安君之死也,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这个时候,远在辽东的燕王喜,也悄悄地睁开了他那一双浑浊的眼睛,燕国沉寂得太久了,该是它出手的时候了!

燕国两次难得的扩张为何都败了?国家崛起有时候也是要讲运气的

(燕王喜)

公元前251年,在燕王喜的努力下之下,燕国朝堂最终形成了“联秦吞赵”决策。相国栗腹率领四十万燕军攻打鄗(hào),目标直指邯郸;大将卿秦率领二十万燕军攻打代北。在燕王喜心里,此次军事行动就算没能灭亡邯郸,但只要完成最初目的,燕国就能占据代北的三个郡和半个河北地区。

然而,赵国虽弱,但他们有名将廉颇、还有老将庞煖,更有战神李牧。先是廉颇率兵出击,败栗腹于“鄗”,并且追击燕军,包围了燕国都城,后又是庞煖、李牧出兵攻燕,这三个人直接将燕王喜的一口钢牙都崩碎了。

见于《史记·赵世家》:悼襄王二年,李牧将,攻燕,拔武遂、方城;三年,庞煖将,攻燕,擒其将剧辛。

身处于“大争之世”,若想生存,最终都要靠实力来说话,如果没有实力,那只能成为强者的口中食。从燕王喜的立场来说,他所采取的策略并没有错,以最小的代价去获得最大利益,联合秦国瓜分赵国、灭亡赵国,在最短时间内增强自身实力,这完全符合燕国的利益需要。

燕国两次难得的扩张为何都败了?国家崛起有时候也是要讲运气的

(赵之廉颇,硬得像块钢板)


其实,我们从历史上去看,秦国从昭襄王死了之后,朝堂一直处于分裂之中,到秦始皇亲政之前的这一段时间里,秦国各派系在政治上根本无法形成合力。孝文王继位三天而死、庄襄王继位三年而死,足见秦国乱象。

而长平、邯郸大战结束之后,赵国国力根本没有恢复;韩魏楚三国已是自身难保,齐国更是把自己封闭在山东半岛里来明哲保身。燕王喜选择在这个时间段里发动攻击,也是良机,相对于燕太子丹的“联赵抗秦”来说,燕太子反而显得保守,而燕王喜略显激进。

一位兵法家名家说过,“国家的胜利,有时候也是要靠运气的”。所谓用兵,向来就是行险,大致也就是对自己的国家实力和外部形势进行总结,来形成主观判断,最后再利用国运去博取那一线天机而已吧!

难得的两次顺风车,燕国都没有坐稳扶好,惜哉!

资料来自于《史记·燕昭公世家》、《赵世家》、《白起王翦列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