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常用名词术语(十五)

 仁和堂老军医 2020-04-04

“神”是神态,知觉,运动等生命活动现象的主宰,它有物质基础,由先天 之精生成,并须后天饮食所化生的精气的充养,才能维持和发挥它的功能。 它在人体居于首要地位。凡神气充旺,则身强,脏腑器官机能旺盛而协调; 神气涣散,则一切机能活动的正常现象都被破坏了。前人把大脑、中枢神经 的部分功能和心联系起来,故又有“心藏神”的说法。 《素问.宣明五气篇》:「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所说的神、魂、魄、意、志等只是用以区别不同的中枢神经活动现象以及对 内脏某些病理上的影响,实际都是由心所主的(参见“五脏所藏”条) 神又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是内脏功能的反映。如诊断时对眼睛、脉象等 生理机能正常反映,都叫做有“神”(参见“得神”条)。

神明

即“神”的概念。

精神

亦即“神”的概念。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五脏中的“心 ”有最密切的关系,因为心是“藏神”的,《灵枢.邪客篇》记载:「心 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大主”体现了脏腑中“心” 的统率作用,“舍”有寄舍的意思,可见精神就是“神”的主要表现。

三宝

指精、气、神。又称“三奇”。这套理论被用来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 认为“三宝”是生命现象的产生及其变化的根本。这是前人受道家思想影响而借用的术语, 应另释其义意。实际上,精神的活动是有物质基础的,精为气之母 (即气产生于精),精的化生赖干气,精气足则神旺,精气虚则神衰。 故精、气、神三者关系非常密切,存则俱存,亡则俱亡。精脱者死,失神者亦死。 所以精、气、神是生命存亡的关键,故名。参见“精”“

形体

指身形和体质。临床上观察身形的肥瘦、形态特征和体质的强弱, 可以作为辨证论治的一种参考。

经络

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凡直行干线都称经脉,而由经脉分出来的网 络身体的各部分的支脉叫做络脉,经络是运行全身血、联系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通周经络系统的连系,使人体成为 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经络,可能包括了神经经、 血管及内分泌等结构及其些功能,但神经、血管等的结构和功能并不能完全解释 经络学说的全部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研究。

经脉

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系体内各部分的主要干线,又可分为“正经”与“ 奇经”两大类,二者共同组成经脉系统。

正经(十二经脉、十二经)

是人体经脉的一类,是体内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 其中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牌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 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 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等十二经,称为十 二经脉。每一经脉都和体内一定的脏腑直接联系, 而在各经脉相互之间又有表里配合的关系。

奇经

是人体经脉的一类,其中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 、阳跷脉、阴跷脉共八条经脉、所以又称“奇经八脉”。奇经的特点是: 它们没有和脏腑直接联系,它们之间也没有表里配合,奇经八脉是调节气 血运行的一些特殊通路,在功能可起到补充十二经脉不足的作用。

十四经

即十二经(正经)和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的合称。因为按照中医古 代书籍的记述,在这十四条经脉中都有其直接连属的经穴, 而在奇经八脉中的另外六条经脉并没有直接连属的经穴。

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中的三条经脉。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胸部经过上肢屈侧抵止于手部。

手三阳经

十二经脉中的三条经脉。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手部经过上肢伸侧抵止于头部。

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中的三条经脉,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头部经过躯干部、下肢外侧抵止于足部。

足三阴经

十二经脉中的三条经脉。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足部经过下肢内侧、腹部抵止于胸部。

六经

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在古代临 床上多用六经的名称及其所表现的症候特点来说明疾病部位的深浅(表里 )和疾病发展的阶段,作为诊治急性热病(广义的伤寒)时辨証论治的纲 领,即“六经辨証”。

阳脉(阳经)

指经脉中的阳经,其中包括手足三阳经、督脉、阳维脉、阳跷脉 等。

阴脉(阴经)

指经脉中的阴经,其中包括手足三阴经、任脉、冲脉、阴维脉、 阴跷脉等。

手太阴肺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肺,络大肠,并与胃 、喉相连。在体表,由胸部外上方沿上肢屈侧前面向下,止于拇指 端。本经有病时,主要有咳嗽、咳血、喘息气短、囗渴、烦躁、胸 满、肩背痛、手心发热、伤风、自汗、小便频数、尿黄赤等症状和 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大肠、络肺。在体 表,由食指端经过上肢伸侧前面、肩部、颈部、颊部,止于对侧 鼻孔旁。本经有病时,主要有泄泻、痢疾、肠鸣,恶寒战栗、目 黄、口干、鼻衄、鼻塞、咽喉炎,牙痛、颈部肿大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足阳明胃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胃、络碑。在体表, 由鼻部经过侧头部、面部、颈部、胸腹部、下肢外侧的前面,止于第二趾端。 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胃肠炎、胃痛、腹胀、肠鸣、腹水 、咽喉炎、鼻衄、口眼歪斜、唇生瘭疹、 头部肿大、恶寒蛾粟、呻吟不舒、面色微黑,精神失常, 热病发狂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足太阴脾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脾、络胃,并与心及 舌根相连。在体表,由足大趾沿下肢内侧(由中部转向前部)、腹部、胸部, 止于侧胸部,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胃痛、呕吐、肠炎、 腹胀、噫气、黄疸、水肿、自觉身体沉重、行动困难、不能平卧、舌痛、 舌根强直、小便不通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 局部症状。

手少阴心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心、络小肠,并与咽 部及眼相连。在体表,由腋下部,沿上肢屈侧后面向下,止于小指 端。本经有病时,主要有心痛、口渴、咽干、目黄,胁痛等症状和 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手太阳小肠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小肠、络心,并与 胃、眼和内耳相连。在体表,由小指端,经过上肢伸侧后面,肩 胛部、侧颈部、颜面、眼部、止于耳部。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耳 聋、目黄、颊肿、下颔部肿胀而使颈部不能回旋、咽喉病等症状 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膀胱,络肾,并与 脑相连。在体表,由眼部向上越过头顶,向后、向下,经过项部 、背部两侧、臀部、下肢后面,止于小趾端。本经有病时,主要 有疟疾、癫狂、目黄、流泪、鼻衄、头顶强痛、腰背痛、痔疮、 尿频、排尿疼痛、小便不利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 的局部症状。

足少阴肾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肾,络膀胱,并与脊髓、肝、膈膜,喉部、舌根、肺、心、胸腔等相连。在体表,由足小趾, 经足心、内踝、下肢内侧后面、腹部,止于胸部。本经有病 时,主要有口中热、舌干、咽喉病、飢饿而不欲食、赢瘦、咳血、哮喘、 心悸、胸痛、烦躁、黄疸、腹泻、面色暗黑、视物不清、精 神痿靡、好睡痿厥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手厥阴心包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心包络,络三焦,并与横膈膜相连。在体表,起于侧胸部,经腋下,上肢屈侧正中线,止于手中指指尖。本经有病时,主要有心烦、心痛、心悸、精神病、面黄、目赤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手少阳三焦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三焦,络心包络,并与耳、眼相连。在体表,起于无名指端,沿上肢伸侧正中线,经过肩部、侧颈部、侧头部、耳部,止于眼部。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耳病、咽喉病、眼痛、颊肿、出汗等症状和病症,以及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足少阳胆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胆、络肝。在体表, 由眼部经侧头部、耳部、颊部、后头部、肩部、侧胸腹部、下肢外 侧,止于第四趾端。本经有病时,主要有疟疾、恶寒、有汗、头痛、颔痛、目痛、口苦、锁骨部及腋窝部肿痛、胸及侧胸部痛使身体 转侧困难、甲状腺肿大、淋巴结桔核等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 的局部症状。

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肝、络胆.并与生殖器、胃、横脂膜、咽喉、眼球相连。在体表,由足大趾经下肢内侧 (由前部转向中部)、外阴部、腹部、止于侧胸部。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胸满、呕逆、腰痛、下痢,疝气、遗尿、小便不通、月经不 调、子宫出血、口咽干燥、面色暗晦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 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督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自会阴部,循背部脊柱正中线向上,经过后颈部,越过 头顶部,止于颜面部的上齿龈的正中(以上均沿正中线分布)。在循行过 程中与脊髓、脑和诸阳经相连系。是阳经经脉的总纲。本经有病时,主要有神志不清、癫、狂、癔病、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咽喉干燥、癃、痔、遗尿、脱肛、疝气、不 孕症、体力衰退等症状和病症。

任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灵枢五音五味篇》)。同时又出于会阴部,上至前阴,沿着腹部正中线,通过脐部,上至胸部、头部(均正中线),至下唇中央,由此分为左右两枝止于眼部(《素问骨空论》)。在循行过程中和诸阴经相连系。是阴经经脉的总纲。本经有病时,主要有疝气、赤白带、腹内肿块、胸腹部内脏机能失调、元气虚弱等症状和病症。

仲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灵枢五音五味篇》)。同时由阴部的两侧(气冲穴部位)开始,夹脐两旁向上,到胸部而止(《素问.骨空论》)。本经有病时,主要有哮喘、腹痛、肠鸣、月经不调、不孕等症状和病症。

带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季胁部,横行环绕腰部一周。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腹部胀满、腰部无力、下肢软弱不能走路、怕冷、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症状和病症。

阳维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外踝下方,经下肢外侧、侧腹部、侧胸部、肩部、后颊部、止于头顶部。本经有病时、有恶寒发热的症状。

阴维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内踝上方,经下肢内侧、腹部、胸部、咽喉、止于 后颈部。本经有病时,有心痛的症状。

阳跷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于足跟外侧,沿外踝向上,经下肢外侧,侧腹部、侧胸部、肩部、面颊、止于后颈部。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肢体内侧肌肉弛 缓而外侧肌肉拘急、癫狂、失眠等症状和病症。

阴跷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于足跟内侧,沿内踝向上,经下肢内侧、前阴部,腹 部、胸部、颈部、鼻的两侧,止于眼部。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肢体外侧 肌肉弛缓而内侧肌肉拘急、喉痛、嗜眠等症。

三阴

太阴、少阴和厥阴三经的总称。其中包括了手三阴和足三阴,实际上是六条经脉。在六经辨証上,三阴病系指病邪在身体深部或五脏有病。 太阴经的代称(《素问.阴阳别论》王冰注)。按照伤寒病由表传里的发病的次序,在三阴经中太阴经首先发病,故称三阴;其次是少阴经,叫做“二阴”;再次是厥阴经,叫做“一阴”。足太阴脾经的代称(《素问阴阳别论》马莳注)。

三阳

太阳、阳明和少阳的总称。其中包括了手三阳和足三阳,实际上是六条经脉。在六经辨証上三阳病系指病邪在体表浅层或六腑有病。 太阳经的代称(《素问.着至教论》马莳注)。按照伤寒病由表传里的发病次序,在三阳经中太阳经位于最表层,首先发病,故称“三阳”;其次是阳明经,叫做“二阳”;再次是少阳经,叫做“一阳”。足太阳膀胱经的代称(《素问.大奇论》马莳注)。

太阳

经脉名称之一。有阳气旺盛的意义,因为其位于身体的最表层,感受外邪后也是最先发病的经脉,所以又有“太阳为开”,(《素问阴阳离合论 》)之称。

少阳

经脉名称之一。有阳气减弱的意义。其位置在半表、半里,属于太阳和阳明的中间,所以又有“少阳为枢”(《素问.阴阳离合论》,参见“开、 合、枢”)之称,也就是说本经在两个阳经之间起着枢纽的作用。

阳明

经脉名称之一。是阳气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在太阳和少阳两经阳气基础上的继续,这就是取名“两阳合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意义。 其位置在太阳和少阳的里面,所以又有“阳明为合”(素问.阴阳离合论》,参见“开、合、枢”)之称。

太阴

经脉名称之一。有阴气旺盛的意义,因为其位于三个阴经的最表层,所以又有“太阴为开”(《素问.阴阳离合论》,参见“开、合、枢”)之称。

少阴

经脉名称之一。有阴气减弱的意义。其位置在太阴和厥阴的中间,所以又有“少阴为枢”(《素问阴阳离合论》,参见“开,合、枢”)之称, 也就是说本经在两个阴经之间起着枢纽的作用。

厥阴

经脉名称之一。是阴气发展的最后阶段,开始重新向阳的方面转化过程,这就是取名“两阴交尽”(《素问至贞要大论》)的意义,其位置在太阴和少阴的里面,所以又有“厥阴为合”(《素问.阴阳离合论》),参见“开、合、枢”)之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