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市买彩票型股票,熊市买保险型股票

 追梦文库 2020-04-05

市场上的很多股票都可以进行分类,但大体来说有两种,一种叫“彩票型”股票,一种叫“保险型”股票。

彩票型股票

彩票的概念很简单,即花很小的一部分钱(也可以是很大一部分)去追求获取巨额回报即中彩票的过程,说白了就是一个众筹资金拼运气和人品的过程。

但往往从整个彩票市场来看,整体买彩票的人预期收益为负。不明白预期收益为负的人就不多说,但绝大部分人往往知道自己中彩票的人概率很低,但仍然会去买彩票的原因在于:突出事情放大的心里偏差。

比如在美国,当中了大奖之后,就会有个大的柠檬车跟在你后面,有人拿着大的摄像机,扛着大支票到你门口,你想到了别人中彩票的场景,特别突出,还会在报纸上写谁谁谁中了彩票;在中国,报纸上经常会刊登出“XXX资深彩民十五年如一日购买某个号码,一朝如愿”,这都会放大人们对于低概率事情的印象,从而在决策上降低了“低概率事件发生低,预期收益为负”的权重,导致做出了购买彩票的行为。

在A股同样,很多人看到某个垃圾股或者重组因为某个概念、题材、消息一飞冲天,所以大量去潜伏所谓的“概念股”“消息股”“题材股”和“重组股”。一方面“彩票型”股票一飞冲天的概率其实非常低,大数定律上可能受益必然为负,但仍然有大量的股民趋之若鹜,这本质上就是在投资市场买彩票。

因此“彩票型”股票指的是投资者主要追求其发展的不确定性,包括不限于新概念、新题材、新消息、新业务、新商业模式、新大股东、盈利的暴涨和新产品需求等等。

但是买“彩票型”股票在市场上,尤其叠加了择时权重以后,其实具有非常大大的价值。譬如千禧年的美国互联网股票泡沫,15年的杠杆牛市,今年年初的芯片股牛市,在整体牛市以及行业牛市到来之时,整个市场资金源源不断,股票的估值不断水涨船高,几百甚至上千的PE都冒了出来,当真是城头变幻大王旗。

这个时候,比拼所谓的“企业当前价值”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只有极度乐观的预期、盈利增长、口号式的情绪发泄才能迎合新入场投资者对于“彩票型”股票的狂热。

但要注意,如果没有在低点介入“彩票型”股票的建仓,在市场狂热中进入同样去抢购彩票,很可能就会上演市场预期被外界介入而戛然而止,随后暴跌的风险。

2月24日芯片股的大顶历历在目,多少资金为自己追逐彩票而万劫不复。

出货,出货,要出货,要在彩票型股票不断上涨时,勇敢地一点仓位一点仓位地卖出。

保险型股票

保险比如车险、寿险和意外保险,都是为了极少个人遭遇黑天鹅的风险。保险公司有资本、“钱多”,因此抗风险能力强;个人“钱少”抗风险能力弱。于是个人需要向保险公司购买这种抗风险能力。虽说保险确实是很多人需要的,也给了他更稳定的生活,至少是一个更安定的心情。

买保险总体来看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是赚钱的,但对于个人来说总体是亏钱的,但为什么个人还是要不断去购买?

背后核心逻辑在于个体对于确定性的追求,也就是无论我又没有事,我都愿意话这个保险费来确保我的安全,这个意义上讲,保险公司的盈利其实就是提供给个人风险敞口下的确定性对价。

因此,“保险型股票”是无论市场环境,都能够长期发展创造出业绩增速的公司,比如大消费、大医药等等赛道的股票。

同样的逻辑,为什么熊市中消费股、医药股屡屡创出新高,其背后的逻辑在于熊市中没有资金为了所谓的“彩票型”股票的高估值和预期买单,存量投资者都变得极其保守和稳健,这时候就转化到了对于确定性的追求。

因此能够提供确定性的股票会获得极大的价值重估,原本牛市百分之三十增速的消费股根本看不上,但现在投资者都觉得这才是稳健企业的发展方式,纷纷大量去购买,估值也就越来越高。

这背后也某个周期下,“保险型股票”高估的原因,高估与合理价值中间的差价就类似于保险公司提供给个人的确定性对价。

然后投资市场和保险市场是不同的,投资市场的偏好存在周期的,可能三五年整个市场环境又发生了变化,这时候给“保险型股票”的确定性溢价会纷纷降低,重新回归到合理的价格,类似于近期的中国平安、贵州茅台与海天味业。

所谓“保险型股票”和“彩票型股票”只是一个类比,我们要做的也是“倒过来操作”。

类似地,拼多多的黄峥当年创立拼多多的逻辑是:把资本主义倒过来。

摘录了原文如下

“ 在资本主义的美国诞生了一个神奇的巴菲特,他从保险和资本复利的游戏中获得了快乐,又轻轻地把钱的包袱给了比尔盖茨。这好有智慧,这大概是在资本主义环境下一种资本家最简单、轻松获得快乐的方式。钱先积累然后再分配,这个循环中,巴菲特主要专注于前半段。在“后资本主义”的时代里,假设钱的有效再分配和积累同样重要。我不禁在想,有没有可能同样用保险和复利,或者说是倒过来的保险和复利来让财富分配更均匀一些呢?存不存在一些机制能让穷人也能卖“保险”给富人,穷人也能卖一些自己的“软实力”、自己的意愿、抗风险能力给富人,从而实现更精细化的反馈,周期更短的钱从富人向穷人回流的循环呢?

比方说,有一千个人在夏天的时候就想到在冬天的时候要买一件某种样子的羽绒衣,他们一起写了一个联名的订单给到一个生产厂商,并愿意按去年的价格出10%的订金。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工厂是愿意给他们30%的折扣的。因为工厂从他们的联名订单里获得了一个工厂原来不具有的一种需求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可以转变为利用生产计划低谷进行生产的便利,也可以转化为采购原材料时的笃定。工厂甚至可以进一步把这种确定性进一步售卖给上游和配套厂商来换取工厂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从交易形式上来说,这个交易就像是一群人一起各花1块钱买了3块钱的限时抵用券,然后工厂因为卖出了这些抵用券,也可以进一步向上游和配套厂商去买类似的限时抵用券,比方说花一千买三千的限时抵用券。如果这一千个人有一定的信用记录,他们一起下了一个联名订单,表达了意愿但没付订金,那工厂愿意给他们折扣吗?我想大概也是愿意的,只是可能不是30%,但8%可以吗?这就好比工厂用自己发行的限时折扣券,向普通消费者购买了一个保证在未来购买的保险。如果进一步去想,其实还有好多形式可以让普通人的意愿以及普通人对自己未来需求的确定性市场化、产品化、货币化。假设系统给了每个人只有一次表达买棉衣意愿的机会,那就好像给了每个人一张棉衣意愿券(这个意愿券可能是他用累计的信用换的),那这个意愿券是否对开厂的资本家来说值钱呢?这里的价钱怎么定呢,双边的交易应该有什么限制呢?

这里的本质是,每个人(无论穷人和富人)对自己的意愿,对于自己在未来某个点的需求和规划往往是比其他人要清楚得多的。而且这种每个人的规划和意愿,以及个体对自身某个行为的确定性的把握,对满足需求的供给方往往是有价值的。它可以降低组织生产的不确定性,可以帮助实现资源以及资本的更有效配置。为此,我猜想资本家、富人是愿意向普通人、穷人购买这种反向的保险的。这种反向的保险能让每一个普通人的信用和意愿变现,这种反向保险不再是穷人积累信用和钱向富人借钱付利息(在借贷的情形下,穷人因为借了钱,要付利息。因此他买的东西反而要比富人买的贵)或者是花钱给富人买生活的确定了。而是反过来,富人、资本家出钱给普通人、穷人买他的生产资本配置的确定性。前面一种保险和金融借贷产品,钱是从穷人流向富人的,而这种反向的保险钱是从富人流入穷人的,这里应该有质的差别。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把每个人(无论富有贫穷)的这种自己对自己意愿行为的确定性产品化;如何让它能标准化,像折扣券一样流通;如何来创造形式表达意愿;如何创造产品来实现这种确定性的传递;又如何给这种确定性的传递金融产品化、货币化。除此之外,应该考虑让这种确性传递的产品化过程去中心化(因为它场景太多,情况太多)并且要能在这种相对去中心化的“确定性产品”生产流通的过程中避免欺诈,能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正循环。不知道区块链是不是适时为这种“反向保险”而生……”

芒格说“一切都反过来,都反过来想”,应当把操作“保险型股票”和“彩票型股票”的周期也倒过来,

在牛市结束的时候,大量卖空所谓的极度高估的“彩票型股票”,而买入低估的能够提供确定性对价的“保险型股票”。

在熊市中,也要卖空也被追求确定性的资金打到高估的“保险型股票”,而低位接纳低估的,未来有想象力空间的“彩票型股票”。

所谓逆向投资,所谓众取我弃,一切以企业发展的业绩与估值为皈依,何不妙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