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阵图》是王羲之的恩师卫夫人写的,这是一篇关于书法启蒙教育的文章,文字通俗易懂,至今读来仍受益匪浅。下面,侠客给大家简要的解读一下,对书法初学者定有帮助。 卫铄(272年—349年),东晋女书法家,传为王右军(王羲之)之师。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汝阴太守李矩妻,卫恒从女,世称卫夫人。 一、兴趣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即提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君不见高考结束,学生撕书满校飞。至少在“乐之”上,当今教育确实是有所欠缺的。当今99%的人都会觉得学书法很枯燥,古人同样有这种感觉。针对这种情况,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提到: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三端分别指“笔端、锋端、舌端”,六艺分别指“礼、乐、射、御(骑马)、书、数”。在这么多的兴趣爱好面前,卫夫人将书法排在第一,其实是在暗示书法的乐趣无与伦比。 其中,卫夫人还举例:“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能十旬不返。”提出培养审美兴趣的重要性。 二、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同样,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这样写道: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卫夫人认为书法是一件非常玄奥的艺术。对于天分不够的学生,不能拔苗助长;连楷书都没写好的学生,切不可给他谈草书......“知达其源”,先要让学生明白书法的源理。反观当今的商业化书法培训,能做到像卫夫人这样负责任的老师有几人? 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民间普遍流行:“善书者不择纸笔”,卫夫人认为这是错误的认知。她对笔墨纸砚的要求甚高: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律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 对于今人而言,这种说法可能过于苛刻,有些不靠谱。但对于物资匮乏,信息闭塞的晋代,这是非常珍贵的文房攻略了。笔纸精良,实乃人生一快。其实,古代书家大多对毛笔十分讲究。当创作遇到佳笔时,必然神采飞扬;而遇到劣笔时常常大发牢骚,怨气满纸。笔墨不佳,长期使用对书家或初学者都不利,久之易坏手法,后患无穷。 必须说明清楚的是,书家不择笔,并非不择优劣,而是不择新旧。 四、姿势与执笔 卫夫人认为“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她在《笔阵图》中细致的写道: “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书体的不同,字体大小的不同,要用不同的执笔与姿势,这不仅关系到初学着的书法进步,也关系到身体的健康。 五、初学大字 清人蒋和有句学书名言:“初学先宜大字,勿遽作小楷,作小楷入手者,以后作书楷皆无骨力。”早在千年前的卫夫人就已经斩钉截铁的提出: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这句话中用了“不得”二字,加重了语气,具体原因虽未说明,但显示出了初学大字的必要性!而如今很多书法爱好者,因为钟情小楷,便只练小楷,显然在卫夫人看来是错误的。 六、多思考 “意在笔先”很多人认为是王羲之提出的。其实,在卫夫人的《笔阵图》中就早以记载: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同时,她还率先提出了“永字八法”,将八个笔画丰富想象,想象成八个不同具体事物。如“如千里阵云”、“如高峰坠石”等等。 总之,学书法不能死学,要多动脑子,多多思考。 跋 感谢卫夫人,这位史上最牛的书法老师,不仅培养了最优秀的学生—王羲之,还著作了《笔阵图》,这样一本不可多得书法入门优秀教科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