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时节游法兰西赏历史文化之八:波尔多

 zzz_0401 2021-12-17

看完波尔多的酒庄,红酒的秘密探完了之后,我们就还要去看看波尔多市区。这个倒不是觉得鸡蛋好吃再去看看下蛋的母鸡,波尔多酒庄和市区不是鸡和蛋的关系。

波尔多这个地方在很古的时候是凯尔特人的聚居区,差不多公元前十一世纪的时候,凯尔特人主要是在法国和德国南部。后来,公元前五百年,他们发现了冶铁术,结果就有了更牛的刀枪。由此,他们就向整个欧洲进发,占了不少地盘。那个时候,罗马人把凯尔特人叫做高卢人。在罗马人的世界观里,高卢人是像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一样的蛮子,都欠揍。后来,罗马人还是把凯尔特人征服了,而且把凯尔特人公元前三百年建的波尔多给占了。罗马帝国退烧以后,这里就成了各路兵马争夺的肥肉,公元七百多年的时候,穆斯林摩尔人从伊比利亚半岛向北翻过比利牛斯山,攻占了波尔多,把城里的金银财宝都掳走了。然后又有北欧海盗维京人频繁侵扰,而且维京人还弄出来一个诺曼底,还跑到英伦当皇帝。结果,经过各种复杂的家族联姻,波尔多的一个大王就变成了英国国王,这套关系说不清楚,比翻绳还复杂,全都纠缠在一起成了死疙瘩。反正是最后依靠英法百年战争的胜利,法国总算把波尔多这个流淌着酿造酒和蒸馏酒的地方收入自己的国土。

法国大革命时期,在波尔多形成了一个政治小团体,就是所谓的吉伦特派(Girondist)。他们在立法大会和国民公会里积极活动,代表工商业者的利益。大革命后有人主张君主立宪,吉伦特派则是坚决的共和派。他们主张推翻帝制,成立共和国,并且主导了对路易十六的审判。但是,吉伦特派不能反映平民的利益,而且在经济上的措施不力,导致他们在1793年雅各宾派恐怖时期被镇压,二十多名吉伦特派的高级干部被处死。直到1794年热月政变,雅各宾派被推翻,吉伦特派分子才逐渐恢复名誉,又重新出来工作。

波尔多是法国南部非常重要和繁华的城市,曾经三次被当作法国的临时首都。第一次是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时期,为了躲避普鲁士军队,法国首都从巴黎迁到波尔多;第二次是1914年一次大战时期,为了躲避德军,法国首都又从巴黎迁到波尔多;第三次是1940年二次大战期间,巴黎被德军占领,法国又把首都迁到波尔多。没过多久波尔多也被德军占领,法国政府投降德军,在维希成立维希政府。维希政府得到很多国家的承认,但是英国和流亡英国的戴高乐始终不承认,说它是伪政府。维希政府在德国战败后垮台。

法国的第五大河加龙河(Garonne)从波尔多市内穿过,市中心加龙河的左岸有一个梅花广场(Place des Quinconces)。这个梅花广场是法国第一大城市广场,也是欧洲最大的城市广场之一,有12公顷。怎么,没有概念?就是大概12万平方米,相当于天安门广场的四分之一。广场的东面隔着一条大马路就是河堤,河堤下面当然就是加龙河水。我们的车就从这条大马路上傍着河水开进广场北面的停车场,这么大的停车场在法国这样的国家可不多,而且在波尔多这样寸土寸葡萄的城市更是难能可贵。为此,欧洲的一个民间旅游组织在2015年把波尔多列为欧洲年度旅游最佳目的地,我在波尔多游客服务站看见了这块牌子。这个欧洲最佳目的地(European Best Destinations)组织没有在民政部注册,所以我们一般不认。我们来到这个广场的时候,它的地上堆了好多建筑材料,有一帮人在干活。不知道他们是在给人搭台唱戏,还是给唱戏的人拆台。广场的东头有一尊高塔,上面照例是两肋插翅的胜利女神妮姬铜像,手握橄榄枝和一截锁链

本以为这是法国每个城市都有的一座解放碑,结果它不是。它叫吉伦特党人纪念碑(Monument aux Girondins),看看它基座上的雕塑。

正面这一组雕塑叫做“共和的胜利”,四驾马车上站着的是战争女神,应该是阿尔忒弥斯。白色大理石基座上朝左阴影里的是“高卢的雄鸡”,朝左阳光下的是坐在船头的“波尔多之神”,她的背后是一个花篮。在欧洲很多雕塑或者浮雕上都可以看见这个所谓的花篮,我们在图卢兹市政厅的三角楣上就看见过。这个花篮叫做“哺育宙斯的羊角”,它是一个倾倒的装满古物、鲜花和果实的羊角形状的篮子,象征丰饶。

在广场东头那边还有二座雕像,一座是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晚期的法国思想家、文学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他的代表作是《蒙田随笔》,在中国不是非常流行。另一座是孟德斯鸠,他的原名叫塞孔达(Charles de Secondat),孟德斯鸠男爵(Baron de Montesquieu)。孟德斯鸠是十八世纪初法国启蒙运动三剑客之一,另外二位是伏尔泰和卢梭。孟德斯鸠的代表作是《波斯人信札》,在中国很有名。拜占庭(Byzantium)这个词就是孟德斯鸠给造出来的,后来得到各行各业的认可和广泛采用。这二座雕塑离我们所在的吉伦特党人纪念碑太远,只能远望喽。蒙田和孟德斯鸠的户口本上写的出生地都是波尔多市,在巴尔扎克眼里他们都是外省人。

我们顺着马路走过去,就看见了一座大殿。由于广角镜头的畸变,上面的平顶变成了鼓包。

这是波尔多大戏院,当天正在上演意大利作曲家唐尼采蒂的歌剧《拉慕莫的露西亚》,很有名的一部歌剧,我最喜欢里面的一段五重唱。这座新古典式的剧院建于1780年,当时就很有名了。现代芭蕾舞的鼻祖《关不住的女儿(La Fille mal gardée)》就是1789年在这个剧场首演,当时是用五十多首法国民歌配乐。这部芭蕾舞剧现在还在演出,有俄罗斯版和英国版的舞蹈编排,配乐是法国作曲家埃尔洛德所作。俄国第一代芭蕾舞大师珀蒂帕年轻的时候曾在这个剧院演出过多场芭蕾舞。

这座非常漂亮大剧院的正立面是一个高大的柱廊,十二根巨大的科林斯柱头罗马柱支撑起二层上面的廊檐。檐廊上有十二座雕像,九座是艺术女神缪斯,另外三座是天后赫拉、美神维纳斯和智慧女神雅典娜。

这座剧院在普法战争作为法国临时首都时,成为国民公会的所在地。现在是波尔多国立歌剧院和波尔多国立芭蕾舞团的主场。

看看它上面的雕像。

 
我们的方向从右向左,手持书卷的是九缪斯中象征历史的克利俄;手持天文仪的九缪斯中象征占星学的乌刺尼亚;手持短剑和棍棒的是九缪斯中象征悲剧的墨尔波墨涅;手持铃鼓的是九缪斯中象征喜剧的塔利亚。

大戏院的右手边有一座刀把楼,那里是波尔多葡萄酒大世界,里面都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葡萄酒代理商在坐台。大戏院的右手边是一座现代雕塑。

这座雕塑是一张人脸,脑门儿非常大,说明此人很聪明;但是你看他的眼睛,有眼无珠!雕塑的题目叫做“聪明反被聪明误”。

这旁边就是波尔多著名的圣凯瑟琳大街,相当于北京的王府井大街。这条大街上不通机动车,熙熙攘攘的步行街。

沿街全是大小商店,楼上也有这种现代艺术,说明此楼里住着一个不得志的法国达利。

带着小妞逛街的妈妈。

去买西班牙火腿?

小广场旁边的咖啡馆可以用来歇脚。

圣凯瑟琳大街到头就是一连串的小胡同,我们在小胡同里就发现前面有一座塔。

这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钟楼,叫做佩贝朗塔(Pey Berland Tower)。它是波尔多大教堂的附属建筑,建于十五世纪末,到1500年才建成。为什么它和教堂是分离的呢?原来是怕大钟一晃把教堂晃倒了,可见当时的建筑师是对自己盖的楼多没有把握。这座钟楼盖好以后,教堂就没米下锅了,当然也就没有买钟的钱了。只好把它当作库房,存放教堂里那些做法事的道具。到了1790年,教堂决定把它租出去,收房租攒钱买钟。就来了一个冶铅厂在这里面炼铅,炼铅干吗?我估计是做各种壶。一直到1851年,那口大钟才算买回来装上,这座塔才开始全功能运行。这座塔的风格不是法国哥特式,而是意大利哥特式,就是所谓的“燃烧的火焰”,塔的顶上全是大大小小的刺。法国是哥特风格的发源地,但是法国哥特没有那么多尖刺。塔的顶端是一座金光闪闪的圣母圣婴雕像,这是非常典型的圣母和圣婴造型,母子二人并不互望,而是看着前方的芸芸众生,面带神圣的微笑。

这里也有一尊波尔多名人像,这回是铜像。

趴地上念了一遍下面的字。这是雅克·沙邦-戴尔马(Jacques Chaban Delmas),戴高乐时期的法国议长兼波尔多市长,蓬皮杜时期的法国总理。

戴尔马目光所望就是波尔多圣安德烈大教堂,一般叫做波尔多大教堂。

没有米兰大教堂那林立的尖刺,这才是法国哥特风格。意大利哥特和法国不同的另外一条是:意大利哥特式的每一座尖塔都是一位基督教圣人的纪念塔,所以每一座尖塔上都应该有这位圣人的雕像,通常是在塔上有一个神龛,里面是一座高浮雕。这座波尔多大教堂的法国哥特式尖塔上则没有这些圣人雕像。

这座教堂是法国的国家历史文物,它可是有年头了,它建于十一世纪,快有一千年了,1096年由当时的教皇乌尔巴诺二世祝圣。最初,这座教堂是一座罗曼式建筑,现在保留下来的只有中间正厅的墙了。正门是十三世纪初的,上面有一面非常华丽的玫瑰窗。教堂的其他部分基本上都是十四、十五世纪的。

看看它的正门。

法国哥特式尖顶拱券门,不像意大利哥特式大门内凹那么深、层数那么多。门楣上的浮雕是“最后的审判”,最上面中间是耶稣,举着手表示审判要开始了。耶稣的右手是圣母,身体有点卷缩,好像害怕。耶稣的左手是一位天使手捧着案卷,她的脚下有另一位天使在敲锣?唤醒下面的逝者们。下面二层是将要被打入地狱的失丧者和将要升入天堂的圣者。尖拱券上有参加最后审判的耶稣使徒和基督教圣人。二扇门中间和二侧人像柱上是曾经做过主教的基督教圣人。那圣安德烈在那儿呢?他在大门右手正立面墙上,外侧是一位天使陪同,圣安德烈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

看看内部,祭坛。

唱诗班坐席上方连续的尖肋拱顶。

东头圣母堂上方的尖肋拱顶和彩色玻璃柳叶窗。

正厅上方连续的尖肋拱顶和西头的大风琴。

正厅侧墙上的束柱,正厅侧墙尖肋和拱顶上的枝肋都落在这个束柱上。可以看到巨大的拱孔和上层用于采光的窗户。

十字交叉处的束柱、拱顶的连接、盲楼结构和过梁,以及交叉穹窿的屋顶结构。精致漂亮的哥特建筑艺术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墙上挂的《耶稣受难图》,上方的牌子上应该是罗马士兵写的拉丁文“拿撒勒人耶稣,犹太人的王”。耶稣两边是和他一起被处死的二个强盗,左手为恶盗,右手为善盗。耶稣右手边有二杆扎枪,前面的一个可以看见举着它的人,耶稣说“我渴了”,就有人用扎枪捆着牛膝草沾了醋举到耶稣嘴边;另一杆扎枪是最后刺伤耶稣身体的那杆枪,没有画出那个罗马士兵。下面抱着十字架的是圣母玛利亚,站立的二个女人一个应该是抹大拉的玛利亚,另一个应该是给耶稣擦脸的女人。

没有看到作者的说明,但是从画面上看,有文艺复兴早期风格。光线照射在耶稣上半身和三个女人的脸上,以及耶稣头上的牌子上,这些都是画家要刻意突出的人和物。另有一束光线照在白马的脸上,骑在马上的罗马士兵脸上没有光线,他手里应该拿着弓,这是后来见证耶稣复活的人并成为耶稣的使徒。十字架的后面有一束金光向观者射来,那里是天庭,代表耶稣将从这里升天。你如果注意的话,可以发现有的基督受难图里面的耶稣两只脚被钉在一起;而有的则是像这张图画这样分开的。有什么不同昵?据西班牙人说分开的是意大利天主教画法,合并在一起的是西班牙天主教画法。这幅画上的信息太多了!

南面的侧门。

门楣上也是最后的审判浮雕,耶稣在中间,周围站满了天使,上面也有;下面是地狱。

站在侧门外面可以清楚地看见它的飞扶壁。

哥特式之前的罗曼式教堂也有扶壁,不过那时候的扶壁都被屋顶遮盖,从外面看不见。哥特式则是把扶壁整个露出来,而且把它做得非常漂亮。你看前面这座飞扶壁,上面是一座罗马门,四个罗马柱顶着一个三角楣,叫做托斯卡纳框架;后面那座飞扶壁上面则是一座尖塔。它们的墙面上都有复杂的雕刻,非常漂亮。

1137年的时候,15岁的女公爵阿基坦的埃莉诺在这座教堂和路易六世的儿子举行婚礼,没几个月,她的丈夫登上王位成为路易七世,埃莉诺成为法国王后。埃莉诺30岁和路易七世离婚,这是教皇调解很多年无法解决后批准的天主教离婚案。埃莉诺半年后嫁给英王亨利二世,又成为英国王后。阿基坦公国成了英国的产业,路易七世丢了法国好大一块地。埃莉诺的儿子是狮心王查理一世,埃莉诺又成了英国太后,一直活到83岁。这是欧洲历史上最牛最富的女人。

波尔多大教堂大门的南面是市政厅,这是一座新古典式样的建筑,建于1784年,毁于二战,二战后重建。

教堂大门的对面是军事博物馆。在图卢兹的时候,我们曾经看见过图卢兹伯国的市政厅。波尔多也曾经做过阿基坦公国的首都,那个军事博物馆的旁边有一座阿基坦历史博物馆。

我们看完这些古建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

我们当然就得上车找地方去吃东西然后睡觉。

(zzz_0401原创,转载请注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