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仅41岁,年轻教授因过度劳累去世

 睁眼看教育 2020-04-05

英年早逝的中青年学术群体历来让人惋惜,但是却总是有这样的新闻报道。

这不,又有一位中青年学者因为过度劳累而去世。据信阳师范学院消息,该校物理电子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历任凝聚态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物理系副主任,微纳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所所长许军旗博士于3月27日不幸离世,年仅41岁。

关于逝世的原因,信阳师范学院报道称,在发病的前一天,许军旗教授还在指导同事们修改国自项目申报书,发病前半小时还在备课,给学生准备网上学习资料……结果不幸因劳累过度,于3月16日零点左右突发脑干出血,后虽经抢救,但最终无力回天。

关于年轻学者的猝死和过劳死在这些年的新闻中数见不鲜,比如2019年6月30日,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医师王辉博士不幸离世,年仅32岁。

2019年7月4日,中科院博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青年教师、副教授肖育众被发现晕倒在实验室,送医抢救无效去世!去世时年仅31岁!孩子出生才7天。

关于知识分子过劳死的问题,早在2007年就有学者提出:“中青年知识分子“过劳死”在“拷问”谁?

在10多年之前,年仅32 岁的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学者萧亮中、36 岁的清华大学电机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讲师焦连伟、46 岁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高文焕、36 岁的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勇等都先后与世长辞,他们早逝的诱因都被认定为是过度劳累。

十多年以后,事情似乎还是没有变化,甚至更加严重了

“过劳死”顾名思义就是超过劳动强度而诱发的猝死。是指“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精疲力竭、甚至引起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 继而出现致命的症状。”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已将其病症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症”, 并制定了相应的诊断标准。

过劳死在我国其发病率正逐年增加。据上海社科院前些年公布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表明: 北京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从10 年前的58 岁下降到调查时的53 岁。一个年仅36 岁的副教授说:我的第一目标是活到50 岁,第二目标是活到70 岁。

过劳死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的?

在科研界,大多数人比拼的都是天赋和努力,天赋的差距难以弥补,但是努力的程度可以改变,要想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只有不断的努力。对于一些教师来说,教学的压力也是存在的。

这是一所前所未有的竞争的时代,为了达到所期望的结果,许多中青年知识分子只能够拼时间、拼精力、拼自己。年轻是一种本钱,但是也禁不住大量的透支,没有时间去运动、没有充足的休息时间甚至毫无规律的生活习惯都是导致过劳死或者猝死的重要原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