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上】李兴柏 | 母亲的咸菜

 闲挑灯花 2020-04-05

灯花物语——属于大众的原创文学平台!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 关注 灯花物语

从我记事起,就知道母亲是一位制作咸菜的高手。她腌的咸菜是越嚼越有味的好东西,常常让家人吃得风卷残云,个个撑得幸福地打饱嗝。

俗话说“冬吃干,夏吃鲜,大酱咸菜吃半年”,“好看不过素打扮,好吃不过咸菜饭”。腌咸菜,是乡下人储存蔬菜方式之一。而咸菜,也是乡下人喜爱的佐餐食品。东北的冬日长达150多天。每年的深秋,霜降节气一过,母亲便忙了起来,黄豆酱缸里腌茄子、云豆、辣椒、气豆、辣椒叶等,深坛子里腌玉根头、雪里蕻、胡萝卜、大葱叶等,以备寒冷冬天调剂口味和春天无菜时可用。

腌咸菜是很费事的,说一下腌茄子。小茄蛋子(嫩)去掉蒂后,放在窗台上晒它三四天,晒得皱巴巴的,这叫杀一杀菜里的水分。然后洗净上笼屉蒸熟,晾凉备用。辣椒叶挑选嫩叶用,择净,用滚沸的开水焯一下,捞出投入冷水攥团挤出水分,晾凉。有的人家心急,将含有不少水分的菜腌起来,咸菜就会很快烂掉。云豆、黄瓜、豇豆、辣椒、气豆要选嫩的,用手或剪子整成一寸长的段。取出缝制好的纱布(口罩拆开)做的口袋,将上述各样菜放入袋子里,送入大酱缸中,埋入酱内,腌约一个月即可。用这种方法腌制的咸菜,其特点是色泽碧绿,皮肉一色,香气醇厚,清脆鲜嫩。如果配以芝麻、豆油、蒜末等调味品,能成为冬春两季全家受欢迎的下饭菜,吃起来咸淡适中,清脆爽口。

每次吃咸菜时,要把白纱布袋的细绳解开,需用一双干净的竹筷子,任意挑选爱吃的咸菜。当夹完咸菜后,还要用绳把袋嘴扎紧,防止咸菜从袋口漏出跑进酱缸底。若是使用带油垢的筷子,大酱很快就会泛起一层“白沫”,久而久之大酱会腐蚀变味。

对于腌咸菜,母亲特别细心,可以说一丝不苟。她把细口高个的坛子洗净,从地里收回的玉根头去掉根须,上顶削净。玉根头缨、雪里蕻是很平常不过的,它永远不是宴席上的主角。但谁也不会否认,这两样菜却是吃饭时最合胃口的菜。母亲择掉黄叶,在阳光下晒二三天,有点软绵绵的意思。大葱叶子,不要老的,口感不好,用刀切成寸段。坛子底放实心的玉根头、胡萝卜,撒些大粒盐。中层放雪里蕻、半心的矮颗小白菜、“鬼子姜”,放粒盐。最上层放葱叶段,撒点儿粒盐,再压一块干净光滑的石头。

在石头的重压下,逐渐渗出卤水来,几天后就将菜淹没,使菜与空气隔绝,确保其不会变坏。坛子口用白布盖严,小细绳绕一圈绑紧,防止树叶灰尘的进入。大葱叶段小、薄、短,腌几天之后便可食用。吃时夹入小碗里,就着苞米面窝头、高粱米干饭,特别下饭。

腌咸菜很有讲究,一次腌制的分量不能太多,粒儿盐要加入开水晾凉,腌出来的咸菜才不会坏。否则所腌制咸菜不是酸,就是烂。放在坛子的咸菜,每一层必须压实,最上面要放一块干净、光滑的大青石。经过“化学反应”,第三四天揭开坛口,那些葱叶碧绿,吃在嘴里真是清脆爽口,咸辣适宜,令人胃口大增,是今天超市出售咸菜无法比的。

那时,人们生活很难,母亲总能变着法地把咸菜做成各种口味,来慰藉全家人清汤寡水的胃口。咸黄瓜、咸芸豆、咸辣椒、咸气豆依然呈现绿色,吃在嘴里“咯嗞、咯嗞”直响。咸白菜、雪里蕻炖豆腐,一绿一白煞是好看,别说吃,一看就有食欲。玉根头用铁锅烀熟,手拿菜刀切成丁,软软糯糯,拌点豆油和葱花,就是香。小茄子用手撕成细条形状,放点蒜末,吃起来就是爽。碧绿的云豆、豇豆、气豆,吃上一口特别软糯清香。而辣椒叶与胡萝卜切成丝搭配后,一绿一红特别好看,也好吃。大豆腐炖雪里蕻,或者是玉跟缨炖豆腐,一家人吃得肠盈肚满,暖意融融。

经过母亲的手,这些小菜保留了原始的精髓和味道,让漫长的冬天不再枯燥。

进城多年,大江南北出差不少,风味菜肴也品尝很多,然而心底怀念的还是母亲做的咸菜。那一块块,一缕缕从酱缸、从坛子捞出来的,黄瓜碧绿喜人,胡萝卜鲜红瞩目……这是冬天的记忆,是有关青黄不接的故事。咸菜在牙齿咀嚼所发出的声音,是温饱的声音,幸福的声音。

母亲腌制的咸菜,是我们一家人日常开胃的“灵丹妙药”。而对一碗高粱米饭,一个苞米面窝头,夹一口咸菜,再不停地嚼,一下子就刺激了味蕾,这样一来,吃起饭就畅快多了。

我搬出家乡后,每次回家走之前,母亲总要把各种咸菜使劲往罐头瓶里塞,用小勺使劲压,压实了,又再装,直至瓶子里一点缝隙都没有。那年月过日子,过得虽然清贫,但有母亲腌的咸菜相伴,日子过得还是津津有味。

当下,没有多少乡下人还保留过冬腌咸菜的习惯,即使有也是年龄大的老同志。我想,他们不缺钱,而是在传承一种简朴的习惯,或是在寻找那段抹不去的记忆。

现在,超市里卖各种各样的咸菜,有塑料袋密封的,也有玻璃瓶装的,可是却找不回母亲的味道。母亲腌咸菜的味道,嚼在嘴里,就像那渐行渐远的咸鲜日子,让我久久回味。

 李兴柏现居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

(本文编辑/李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