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菜畦 | 四十文章方有味

 闲挑灯花 2020-04-05


四十文章方有味

文/(山东蒙阴)菜畦

 

四十以后,笔下的文字才会耐人品咂。

对于文章,文字功夫倒在其次,人生的阅历更为重要。譬如一首情歌,四十以上的人唱出来,必定更走心。因为只有在历经情人间的聚喜离痛之后,才能悟出爱的真谛。

有多少年轻人怀揣诗人作家的梦想,有多少神童屡有惊人之作。最近这几年看过很多高考满分作文,不得不承认其文笔的优美,阅读量的宽泛,但总觉得差了那么一点火候。就好比一道菜,乍端上来色香味俱全,而真正吃到嘴里后,经不起品味,全靠作料在糊弄眼球跟味蕾。

这也难怪, 少年时,满心的欲望与野心,两眼全是远处的世界,只顾匆匆赶路,是不会留意身边熟悉的风景的,更别说回头看看脚下的路。缺少生活阅历,自然就少感悟,偏偏又是命题作文较多,要年轻人生憋出一点半生不熟的成果,即使是最具文字功底的学子,也只能是高级模仿,或者浮夸的取悦。

而遍尝人生百味,又能平心静气的品咂生活的况味,必是在四十以后的。此时,经历过人生起起伏伏,能真正做到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又懂得珍惜点滴的美好。倘若少年时的梦想一直没放弃,拿起笔来,以平和的心态,淡然的语调,不做作,不媚俗,真实的记录自己的经历与感触,平淡中才能有真知灼见吧,正所谓“少壮工夫老始成。”


四十以后,才能读出文章的韵味。

譬如听一首情歌,年轻时只关注歌词的丰满,旋律的优美,只有在经历了情人间的悲欢离合后,才能品味出歌声里的酸甜苦辣。

读一篇文章,是读者跟作者心灵的交流。一篇成功的作品,必定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悟和心声,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一个成年人能够理解年轻人的心思是正常的,因为从年轻经过,但要一个孩子理解一个四十岁的人的心理,就有点强人所难的。 孩童思维的不连贯,却往往有神来之笔,很大的原因是大人以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儿童作品。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高中时喜欢这首词,是因为读来朗朗上口,尽管通过注释,约略明白所谓中心思想,但却不能摸到作者的脉搏。真正读出其中味道,走进作者心里,却是最近的事。散文、诗歌、小说,无论哪种题材,有纯粹描写景物的吗?有纯粹叙述故事的吗?世态炎凉,人情如纸,说来却是“天凉好个秋”;欢喜忧愁,说来却是春暖花开,霜打秋叶。作者用文字拨动了读者的心弦,读者用心动奏响美妙的和弦。阅读之美,全在于此。

人生四季,四十介于夏秋之间。走过春之缤纷夏之绚烂,即将迎来秋之静美,成就一支生花妙笔;人生百年,四十已然走进不惑。阅尽人情冷暖爱情凄美、渐渐懂得亲情厚重,静品一篇人生百味。

四十,或读或写,文章之味,来自生活。


菜畦,原名蔡世国,山东蒙阴人。

(本文编辑/杨关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