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育儿从育己开始

 育邻人 2020-04-05

父母育儿从育己开始

邻梦

孩子脾气暴躁,怎么办?

孩子脾气暴躁是从“万能型”婴儿过度到需要接受社会帮助成长的必然,婴儿期的孩子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万能”时期,他们通过啼哭获取一切成长必要的物质和帮助。随着孩子年龄不断长大,他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满足,而一旦他们原本“万能”不破的规律被打破,他们就会通过暴躁的脾气向外发泄。成年人的世界同样如此,如果某个人一直对你“百依百顺”,当出现他未能满足你需求的情况出现时,你同样会表现的无比“暴躁”。

与孩子同学

被无限满足的习惯遭到破坏

人们常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形容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有需要都被满足的事实。父母对孩子的爱不计成本,倾其所有的“为你好”,天气有变立刻给添减衣物、过一段时间就为孩子准备食物、领孩子玩一会儿就哄孩子入睡,对孩子的关爱几乎无所不包。农民说:“指种望收”,工人说:“工作领工资天经地义”,商人说:“服务就为盈利”......世界上只有一种人对你的关爱投入是真不计回报,他们就是父母。父母对陪伴孩子成长的投入不计成本和不求收益,几乎没有父母会记录用到孩子成长之上的花销,也没有父母会在养育孩子之前拟定一份“回款协议”等孩子签字之后再抚养孩子。相反,有人说:“养育孩子是真正的逆周期投资,孩子各方面成长优秀,父母在孩子成长方面的精力和物质投资就少,如果孩子各方面成长都不如意,那么父母为孩子成长所花费的精力和物质资源就会更多。”

时光不等人,孩子一天天成长壮大,对成长资源的需求也会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多样,当然他们的需求也就越来越难以全被满足。 由于需求未能得到满足的不满情绪也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到青春期时达到最高峰,直到孩子能够完全独立自主的生活结束。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提出人类生存“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个人需求往往具有利己性、即时性、随意性,孩子会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根据环境不断产生新的、更高、更大的需求,比如孩子吃饱正餐过后见到零食仍然经不住诱惑;孩子明明家里有某个玩具,但看见同伴儿在玩就还想在要一份儿;看见邻居家同伴儿买了某个玩具,他也吵着要一份儿......凡此种种要求,一旦未能得到及时满足就会引起孩子“暴躁”的脾气。

父母为孩子指引成长方向

家庭给了孩子“暴躁”脾气的示范

养育人性是家庭教育的终生使命,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是每个人享受美好生活的基地,是孩子人生成长出发的地方。家庭教育原本是一切教育形态的始祖,是传承社会道德、生活礼仪的基本场所,家庭生活实践育德。如果把家庭比作机器,那么它更像一台复印机,家庭之中的父母是印刷的原件,孩子就是印刷好的复印件。如果您发现复印件出现了瑕疵,那么您最应该检查的就是原件是不是本就不完美。孩子是天生的学习“专家”,他们饶有兴趣的从第一任老师【父母】那里学习各种生活行为习惯,继承并发扬父母关于世界真、善、美、丑的认知。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与父母日夜相伴的成长活动中不自觉的染上了父母的色彩,这也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根本来源。

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可以看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与礼仪准则为基础的,以培养孩子们热爱生活、善于生活的良好品德为核心,生活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最基本的特征。一年级下册“我的好习惯”包括我们爱整洁、我们有精神、我们不拖拉、不做“小马虎”,其根本就是引导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曾表示:“我继承了父亲的宽厚,又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我的父母成就了我。”

1、家庭育儿先育己

正所谓:“正本清源,正人先正己。”父母喂孩子吃饭的时候多有一个动作,就是自己觉着温度适宜的东西才喂孩子吃。教导孩子同样如此,要求、期待孩子做到的行为习惯父母最好能够率先垂范,给孩子做榜样。对于新知识和技能自己先尝试、做到,就如同给孩子喂饭一样等自己感觉不烫之后再分享给孩子!

教育孩子最佳时期是成为优秀的父母,其次就是现在与孩子一起成长。教育孩子如同植树,最好的时间是选择育种的植株使其结出优良的种子,这也是人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重视育种的根本原因。教育孩子与植树一样都需要漫长的时间静待他们成长,期间要给予他们充足的阳光、水、矿物营养,让他们根系发达、枝干健壮、枝叶茂盛。有人说植树最好的时节是20年前,其次就是现在,养育孩子同样如此,教育孩子最好的时机就是20年前自己认真学习,现在做优秀的父母,其次就是现在好好陪伴孩子成长。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说:“婴儿降生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

家庭阅读示范

2、优秀的孩子源自父母的模范引导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不仅仅表明遗传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更多说明孩子后天成长活动深受父母行为习惯的影响。父母不仅赋予孩子生命、开启孩子生命成长之门,更为孩子的人生旅程起着最重要的方向指引作用。人们时常说:“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新降生的孩子几乎是完全相同、平等,他们没有财富多寡的差别、没有信仰差别,无贫富、贵贱之分。但是,社会生活的现实是无论以多大的区域做对比,都不可避免的产生穷人和富人之分、贵人和贱人之差,还有愚人和贤人之别。造成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就在于他们出生之后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不同的生活习性,父母指引他们迈出人生旅程的方向是不相同的。

父母是每个人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唯一的终身成长导师,一个人童年在家庭中学到的东西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骨架性的内容,后续的学习成长就是在此基础上添加血肉。每个为人父母的人,都只能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选择如何教导孩子,就是家家庭中最好的东西传授给孩子。“滴水石穿”“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都是习惯与坚持的力量,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引导孩子养成热爱生活的习惯。好习惯是成就美好人生最重要的阶梯,每个人生活中的好习惯多是童年被父母“狠心”带出来的。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习惯是一个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习惯让我们减少思考的时间,简化了行动的步骤,让我们更有效率;同样,保守的习惯也会让我们故步自封、保守、自以为是、墨守成规。如果希望孩子能够出类拔萃,成长方式与众不同,那么就必须明白一点:童年所养成的成长习惯决定着人生的未来。不为别的,就为孩子能够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都理应从我做起,高标准严要求为孩子做好行为习惯的示范引导。

3、父母不仅赋予孩子生命,更是孩子人生路上最重要的成长规划师。

俗话说:“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的孩子降生之时几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们没有财富多寡的差别、没有信仰差别,无贫富、贵贱之分。但是,社会生活的现实是无论以多大的区域做对比,都不可避免的产生穷人和富人之分、贵人和贱人之差,还有愚人和贤人之别。造成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就在于他们出生之后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不同的生活习性,父母指引他们迈出了人生旅途的第一步。

俗话说:“育林先育苗”,人生之中学习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童年,童年是人生的起步之年,是人生最可塑的时期。正如古人所言:“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观察三岁孩子的生活行为就能大致预测到其长大后的心理、性格......孩子七岁所具有的行为习惯,就基本决定着这个孩子一生的发展状况。现实生活中,孩子在七岁左右时大脑就已基本发育完整,也就是说个人脑细胞的活跃基数在七岁左右就已基本确定,该有的思维架构已搭建完成,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已基本确立。所以,孩子在家庭中学到的东西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骨架性的内容,后续的学习成长就是在此基础上添加血肉。

孩子学会父母的生活习惯

孩子懂得“入乡随俗”

刚出生的孩子不带“一丝牵挂”、不带任何智慧或财富,他们唯一带来的就是学习和适应的能力,他们懂得如何快速“入乡随俗”。很多孩子出生后不久便能够辨识亲人的味道,就会表现出“认生”的行为,这就是孩子适应环境的表现。孩子并不像成年人,起初他们的意识之中并没有谁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疏概念,他们知道的就是谁在我周围出现的次数多、谁能够给我吃的、谁陪伴我玩儿......接触次数成为孩子最初辨别亲疏关系的基础。

孩子是在大人的教导下认知到谁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而且是在无数次重复下形成的结果,认人初期由于小孩子将与自己亲人具有某些相似特征的人认为作“亲人”而闹出笑话也不在少数。因为,人的记忆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强化才能形成具有特定标识的印记,那些未能得到强化的记忆就会被遗忘。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学习“专家”,他们会模仿家人日常行为中几乎所有可见的行为,包括家长如何行为处事、脾气是否“暴躁”。孩子学习活动的本质就是对所见家长、师长生活行为的模仿和借鉴,让自己的行为习惯变得与同伴、特别是长辈相似。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生成长必须经历漫长的磨砺,父母是陪伴孩子一生时间最长的人,在陪伴孩子成长、成才的历程中父母不仅给予孩子成长的物质保障、引导他们养成热爱生活的行为习惯,还帮助孩子将从生活中积攒的知识穿起来,让它们成为真正指引孩子人生成长的智慧。

父母育儿从育己开始

《狼孩的故事》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一个山村里,人们发现狼群里有两个人类孩子。人们打死了狼后,在狼穴里发现两个狼孩,大的八岁叫卡玛拉,小的两岁叫阿玛拉。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 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 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阿玛拉在第二年去世,卡马拉活到十六岁,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父母育儿从育己开始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以邻里互助,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一项公益普惠的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父母育儿从育己开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