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瑞幸不过是钻了资本市场的空子而已,那个空子还在…

 AndLib 2020-04-05
(一)做空基金

浑水基金是一个很有趣的家伙,它靠在资本市场“扒粪”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浑水惯常操作路径的第一步是找到一家鼎鼎大名的上市公司。一家公司名声大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干得太棒了,以至于人民群众到处传送着它的名字,眼睛里浸满感激的泪水。
另外一种是太能吹了,以至于它一路绝尘向前狂奔,快得江湖老炮们都看不清它的身影,只能将信将疑。
浑水的反常之处在于它只对后者感兴趣,但由于后者往往和前者混在一块儿,它不得不非常辛苦地看了一些确实干得很棒的上市公司年报,浪费了自己大量的时间。好在这种名副其实的好公司并不太多,为此付出的时间成本还能罩得住。
名声大振的公司常常是后者。
这个道理很简单,上市公司也是公司,好公司总是凤毛麟角,大量上市公司其实都乏善可陈。这些公司虽然业绩平平,但大都很有自知之明,知趣地把头深深垂下,躲在角落里一言不发——毕竟这个世界上还是老实人多。
但其中总有少数家伙却反其道而行之,喜欢大吹大擂,四处博得眼球,这种公司就是浑水的猎物。
找到了猎物之后,浑水就会拿着这家公司的年报和公告,一顿鸡蛋里挑骨头,结合道听途说的各种消息攒一份分析报告,主要的论证逻辑就是公司业绩造假。然后,开始组织资金做空目标公司。
所谓做空,就是先向别人借来公司的股票卖掉,等到公司股价大跌的时候,再从市场低价买回来还给借方,这样先卖高再买低赚取差价。
借到的股票卖了之后,浑水就开始公开自己攒的那份报告,并且义正词严地逼问上市公司,要求其作出解释。吹了牛的上市公司遭到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一般情况枪法就乱了,很难组织起有效的反击。
听到了这样的消息,广大不明真相的投资者会大举抛售这家公司的股票,股价于是出现了期待已久的大跌……
到这里你可能有一个疑问:浑水怎么能让上市公司解释自己的业绩有没有问题呢?不是你桥水提出的疑问吗?应该是“谁主张谁举证”,这不是西方法律的基本逻辑吗?
凡事都有例外。
面对医疗、证券这些技术含量高、保密程度高的行业,消费者与机构之间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让普通患者或者散户去举证医院和上市公司,显然不现实,于是,就有了“举证责任倒置”。也就是说,对于这种特种行业来说,大佬要自证清白。
我们不再深究证券法律方面的知识了。总之,浑水这回盯上了瑞幸咖啡。
 
(二)新零售?

瑞幸咖啡当然是卖咖啡的,但又不是一个简单卖咖啡的。
一个卖咖啡的有什么不简单的?
比较出名的卖咖啡的都不简单。
比如星巴克。在西方那些咖啡盛行的国家,星巴克的口味顶多算马马虎虎,而环境和麦当劳也就不相上下,说老实话,和国内的高大上差距甚远。
但它的不简单在于缔造了“第三空间”这个概念,又搞了一系列团队建设的东东,显得很有文化的样子。我们可以叫它“文化咖啡”。


比如绿山咖啡。原本是咖啡豆批发商的绿山咖啡,通过收购搞了个克里格胶囊咖啡机和K杯,玩了一回技术创新,顺带成了各种口味咖啡的电商平台。我们可以叫它“科技咖啡”。


瑞幸咖啡当然也不简单,否则就很难在知名咖啡圈立足。
它主要有两点不简单。一是开店快,二是低价格。
瑞幸开店有多快?成立于2017年的瑞幸咖啡,在短短2年多的时间里,一口气开了4500家店,遍布53个城市。要知道星巴克自1999年进入中国,耕耘到现在也不过2800多家门店。
一杯瑞幸咖啡价格到底有多低?绝对的价格不好说,咖啡的价格体系十分复杂。但星巴克一杯咖啡的售价大概在35左右,而瑞幸的原价是24左右,加上各种新注册免费送、1.8折优惠券、买二送一、买五送五等优惠和补贴,一对比,四舍五入,瑞幸简直不要钱喔。
当然,瑞幸咖啡还是想在消费者心中种下一棵“创新”的种子的,因此,它给自己打了个“新零售”的标签。
“新零售”这个概念最早是马云提出的,顾名思义表达出马老师对这一新生事物不可名状的苦闷,当然其他人也就可以有五花八门的解释。所以,瑞幸咖啡把自己在卖咖啡这件事情上任何努力,都可以叫成“新零售”,并且没有什么违和感。作为吃瓜群众来说,在此完全可以略过不表。


这样就能成功?也太简单了吧?
瑞幸咖啡当然技不止此。
 
(三)定制增长

成立两年就上市,瑞幸咖啡背后有一套中国特色的成功创业逻辑。这套逻辑不是瑞幸发明的,只是它把这套逻辑玩到了极至。
这套逻辑的核心,我叫它“定制增长”。
无论是风险投资还是二级市场,一家公司受到追捧最重要的是增长。增长最好包括几个层面:
一是资源增长。比如你是搞矿业的,不断取得矿山储备就意味着资源增长。你开工厂,安装更多的机器设备就意味着资源增长。你是搞超市的,营业面积更大、数量更多就意味着资源增长。你是搞连锁的,门店越开越多就意味着资源增长。这方面瑞幸咖啡没得说,开店速度无敌。
二是营收增长。也就是你的流水或者营业额不断增长,能够卖出去更多的东西,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这一点没有太大差别。有差别的是你到底是怎样扩大收入的?是卖出更多的产品,还是涨了产品的单价?
三是利润增长。这一点对于新生代创业公司来说,是一个可选项而不是必选项,甚至是一个老套的选项。原因很简单,互联网是一个跑马圈地的时代,你怎么有时间坐下来数兜里拿了多少小费呢?这会耽误你挣未来的大钱!亚马逊就曾经长达20年没有盈利,可它在成立四年之后就成功IPO。在这种战略指引下,互联网创业公司一般都不盈利,久而久之,投资者也就不在乎了。
上面说的都是增长的一般逻辑,但定制增长不是简单的增长,而是完全按照投资人和资本市场的要求,你缺什么我就凑什么,以最快的时间完成资源和营收增长。
关于门店这个资源增长的硬指标怎么完成?普通搞连锁的每开一个店会非常慎重,因为如果开一个店不能带来正现金流,那么你的子弹很快就会打光,没有钱去开下一个店了,而且这个店会成为你一个沉重的负担,让你挥之不去。所以要在位置、拿店的成本、人流等等这些因素上反复揣摩,还要在性价比上下功夫。但如果你子弹无比充裕,只考虑把开店盘下开张这一个指标,就能够获得惊人的速度。
营收这个硬指标也不容易完成。开了店不见得有人上门,有人上门不见得花钱。但如果你大举降价,不惜赔本赚吆喝,客人总是贪便宜的,那么顾客盈门也就自然实现。问题是你有多少钱能够一直烧下去?
看来营收和开店一样,都会受到资金这个瓶颈的制约,就好像没有万有引力的话,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飞到月球上去。
在不考虑效益的前提下,资源增长和营收增长本质上都是价格战。价格战自然要消耗大量子弹,一般来说都是具有成本优势、财大气粗、资金雄厚的大块头才玩得起。在中国产业发展的历史上,像格兰仕、长虹等等都曾经大打价格战,时不时宣称要进行“清场”。可是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本来就是子弹最缺乏的时期,加之开店的成本是刚性的,很难降得下来。
瑞幸咖啡为什么是一个例外?
 
(四)投资逻辑

关键在于投资的介入,改变了单纯的经营逻辑。
瑞幸咖啡和它的投资人都在算一笔账:我能用融来的钱,干多少个门店、亏本卖掉多少杯咖啡?然后再用这些业绩换回多大的估值增长?由此下一轮融到的钱会不会更多?
用一句财务术语来说,如果能够用投融资现金流抵偿经营性现金流,那么公司就不会倒闭,相反能够滚滚向前!
在这种背后的逻辑指导下,瑞幸咖啡从它那些“神州租车时代”就紧紧跟随、肝胆相照的投资人那里,拿到了一箱又一箱宝贵的弹药,完全按照自己的规划杀进了一个自己不熟悉的行业——不过没有关系,在“定制增长”模式的指导下,其实杀进什么行业都差不多,只要这个行业没有巨头或者巨头不敢和自己打价格战。
“定制增长”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可持续。由于这种增长总是要消耗大量弹药,一旦离开融资就会马上显出原形,因此,在资本市场不断讲故事、吹大牛就成为必备的技能。如果说在私募机构那里吹吹牛还不会被做空基金盯上的话,你上市之后情况可就两样了。在股市上再融资就必须不断强调业绩增长,而业绩一旦没有哪怕增长慢了就融不到资,而没有融资支持公司可能会瞬间坍塌!面临公司生死存亡之际,说一些真话夹杂着谎话,也就在所难免。
所以,用“定制增长”钻了资本市场的空子,虽然看上去很美,代价相当沉重。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信之。
只是不知道今后还能不能再喝上这么便宜的咖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