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水流深——解读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不成问题的问题影评|不成问题的问题评分

 FA798 2020-04-06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如是说。对于电影,也是这样。作为一个集体性和大众化的工业艺术,它与生俱来就具有投射大众欲望与反映现实的功能。电影中在讲述历史,指涉的就在当下,电影中在勾勒寓言,反映的则是普遍情感。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它改编自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后方的重庆一个小小的农场主任职位更替的故事。影片风格内敛,古朴典雅,但在其含蓄风格的背后,是对当下现实的尖锐批判,是对国民性格的无情揭露。

一、人物塑造——内守者与外来者

(一)内守者

农场主任丁务源是影片开篇塑造的第一个人物,也是贯穿电影始终的中心人物。他是树华农场的主任,是世外桃源般农场的经营者,也是权钱利益下一个典型的中国式人物。他左右逢源,性格圆滑。对上谄媚巴结,对下收拢人心,将整个农场收拢得滴水不漏。电影在开场之时对于丁务源的塑造就是颇有深意的。影片将一个较长的中景镜头放在开场,对准丁主任对着镜头的演练:“三太太,农场的肥鸡肥鸭我给您放到厨房了。”镜子前的谄媚与之后的一声叹息,将丁务源的性格面具生动演绎出来,预示一场表演的正式开始。他在影片中无疑是一个“好人”,他有求必应,对所有人的要求都说:“不成问题。”但实质上,他才是农场中最大的问题,也是社会难以进步的病根所在。

不成问题的问题

而农场中的工人也颇有象征意味。他们习惯了整天打牌,不事生产,偷鸡摸狗的庸碌生活,他们是鲁迅笔下的“庸众”和“看客”,早已腐烂和麻木,在无关自己利益之时冷眼旁观,在涉及自己利益时则群起围攻,暴动反抗。他们的些许恶习或许并不值得一提,但却使得腐化的文化结构更加牢固,改革的步伐寸步难行。

(二)外来者

秦妙斋,是第一个来到树华农场的外来者。他自称全能艺术家,却谁也没见过他的作品;他称自己父亲是名门望族,但跟工人赌钱却用花生米耍赖;李会计不给他钱办画展,他就去偷,偷不成还用言语来侮辱人。他是表面上的文青,实质上的流氓。他矫情伪饰的言语与夸张的肢体不禁让人想起当下的“文青风范”,看上去比谁都懂得多,实质上却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

不成问题的问题

尤大兴,一位留学英国的园艺学博士,志在改变现实的改革家。他是一个不合时宜的理想主义者,带着抱负和能力而来,但腐朽的文化氛围已经从上弥漫到下,甚至自己的老婆都是传统的拥戴者。蜉蝣难撼大树之力,最后他只能带着对人性的失望与沮丧黯然离开农场。作为电影中唯一的拯救者,尤大兴的结局不得不令人深思。他的黯然离去使我们窥到了农场身后有着庞大利益链的人情社会。与其说是丁务源和秦妙斋合力赶走了尤大兴,不如说中国社会中容不下像尤大兴这般的人。

二、美学旨趣——点到即止与深入其里

(一)点到即止的美学风格

在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中,演员的表演风格都是内敛的,含蓄的,不漏痕迹的,其中没有声嘶力竭的控诉,也没有人性两难的纠结,只有表演状态的自然化和生活化的呈现。演员范伟说这部电影“拍的淡,演的也淡”,他在整部电影中永远保持一副笑呵呵的样子,对所有人的要求都说:“不成问题”,不将自己的真正情绪有半点外露,只有偶尔通过他在镜子前的一声叹息,独自在后院惆怅吸烟的镜头才可以看到他些许的真实情绪。其次,电影《不是问题的问题》摒弃了好莱坞式的电影美学风格,整部电影都以一种极为稳定、平静、缓慢、克制的姿态展开,致力于营造出时代的真实感。电影是由一只50年代的库克镜头拍摄,黑白画面和胶片感凸显其怀旧风格,力图在影像技术上靠近时代特征。且影片中多为固定镜头,多中远景,少近景,几乎没有特写。特写在电影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镜头,它相当于音乐之中的重音,用以揭示人物情感,加强影片节奏感。在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中,导演梅峰几乎弃用了特写,多以中全景来描绘人物,甚至有观众抱怨在观看电影最后一个段落时看不清演员的脸。这样使得影像呈现更为客观,制造出一种间离感,观众不再进入剧情,而是冷眼旁观。旁观的视角使得观众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影片内容保持反省和审视,使得观众能抽离出影片的时代背景,观望对当下社会,达到跨时代讽喻的目的。

不成问题的问题

(二)深入其里的社会批判

导演梅峰说:“小农场暗示或者呈现出来的人情世故,它背后有一个文化结构,这是中国文化结构大舞台的东西。”人情,成为电影重要的命题,它意味着消解一切道德和秩序,模糊问题的原则和界限,使硬性规定成为软性的关系。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学者孙隆基这样解释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人情“在中国文化大传统依然笼罩的地方,为自己谋利益就必须在【人情】的磁立场中用扭曲的方式去进行。在这类情形中,放弃公然抗争的态度,往往只是【以退为进】的手法,亦即是以【多吃一点亏】的作风,先在社会观众面前赢取自己在道德上的优越性,然后再用【迂回】的方法去获得【利】。”农场的盈利似乎算不得什么大事情,正如影片中三太太对许老爷所说:“你还有许多比农场大得多的生意呢”,何必去在乎一个小小的农场。可是大而化之,将农场视为社会的一个缩影呢,社会只可能在“人情”的面子里禁锢。这样的故事不仅在电影中循环,也在当下一直循环,更在中国的文化中循环。鲁迅先生在《论睁了眼看》中说道:“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的确,在讲究人情文化的中国,国人愈来愈把圆滑当成周到,把谄媚当礼貌,把拉帮结派当作晋升之路,文化也愈来愈走向腐朽和堕落。

不成问题的问题

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以古观今,将深刻的社会批判掩映于舒缓冷静的影像风格之中,将背后的暗斗掩藏于表面的祥和,使人更能感受到人情博弈的张力,言有尽而意无穷,静水深流,韵味十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