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著名中医温病专家孔光一逝世

 北书房2014 2020-04-06

2020年3月29日,全国著名中医温病专家,全国第一、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二届首都国医名师,中央保健局会诊专家,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孔光一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93岁。我们怀着沉痛心情致以悼念,并撰文以示缅怀之情。


孔光一教授1927年出生,江苏省泰兴县人,全国首届师承博士后指导老师,1989年被评为北京市和全国优秀教师,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奖励,曾连续四届被推选为北京市朝阳区人大代表。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从事中医临床、教学60年,精熟于热性疾病及内妇儿科疾病的诊疗,在诊治发热、咳喘、胸痹、胃病、腹泻、痹证、肝病、肾病、月经不调等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疗效甚佳,屡起沉疴,尤精于发热的诊治,经常有一些迁延日久的疑难性发热患者,屡经中西医诊治无效而来求诊。经孔老细心诊察,反复辨析,药投数剂,往往热退康复,甚为神奇,堪称一绝。

著名中医温病专家孔光一逝世

勤于临证,衷中参西

孔光一教授祖籍江苏省泰兴县汪群乡孔丁村,出身贫寒,幼时读过私塾,15岁随泰州地区名医孙瑞云先生学医。他白天接待病人,扫地打水,碾药配方,休息时间则苦读师傅指定的医学书籍,如《药性赋》《濒湖脉学》《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知要》《温病条辨》《温热经纬》《霍乱论》《时病论》等。4年苦读与侍诊为孔老在中医理论学习和临床经验积累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1年孔老学成出师后,为求继续深造医术,又入泰兴县中医进修班学习,结业后在乡联合诊所从事临床诊疗工作,其间又被派送到扬州专区医训班学习,在奠定了扎实的中医学基础上,又学习了西医学的诊断治疗方法。数年学成,为民治病,从不收费。此后参加了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工作认真,吃苦耐劳,获得了宝贵的诊治经验。1957年孔老以优异成绩考取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现南京中医药大学),系统地学习了中医学的经典著作,经过中医-西医-中医知识的反复学习和训练,形成了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以现代医学知识为参考借鉴的现代中医知识体系。

1958年,孔老作为优秀中医人才被选调到北京中医学院任职,作为一名助教,主要担任温病学的教学与临床工作,其间先后与我国著名中医学家余无言、董建华、赵绍琴、印会河、施汉章等共事,他虚心向前辈、同事学习,博采众人之长,也不断领悟他们在临床上独到的经验。

孔老从担任助教时起,就负责学生的临床实习带教工作。白天,他奔波于各实习医院,一方面诊治患者,一方面为见习学生解释诊断、辨证知识。晚上回到宿舍,简单吃完饭,还要重新回顾白天的病例,总结治疗中的效验方和失误点,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整理出完整的教案,为第二天的临床和教学做准备。即使特殊时期,他也从未放松过学习和临床实践,总是热心为同事、朋友诊病,宿舍和家中常是他免费为人治病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孔老的临床工作主要在学校的国医堂门诊部。可以说,自从孔老19岁参加工作以来,他从未中断过临床实践。他认为:“中医是一门从实践中来的经验科学,离开临床实践的理论听起来再完美,它也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前人的理论和经验首先要虚心继承,而且必须亲自实践后才能成为自己学以致用的资本。”坚持临床实践是他始终奉行的原则。

著名中医温病专家孔光一逝世

详于四诊,辨治精审

孔老在临床实践中,颇具创新意识,即使已成为名老中医,患者慕名从全国各地而来,诊疗工作繁重,他也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寻求更多更好的治疗思路与方案,向疑难杂症发起挑战。他悟性极高,加上勤于思考,常常提出新颖的见解,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特色。为温病学科的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临证首重四诊,初诊病人往往需要花费二三十分钟,甚至四五十分钟时间。对任何病人,不分老幼贵贱,一概视同亲友,细心诊察,切脉询问,察言观色,从不敷衍了事,细致到诊察患者身上的脂肪痣、目中的血丝、脚心的汗,或耳垂中是否有可触及的结节,总是力求尽量发现病情中的细微隐象。诊察咽喉是孔老诊病的一大特色,他临证时必察咽喉,认为望咽喉有助于辨别寒热真假、外感内伤、气滞血瘀、病位上下,这也是他多年来不断摸索思考的结果。

孔老辨治精审,用药灵活,既熟知其常,又善达其变,长于从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抓住实质,每中肯綮。孔老组方选药,不尚矜奇炫异,看似平淡,实寓深意,配伍得当,主次分明,不枝不蔓,丝丝入扣,尤其在攻邪时不忘扶正,扶正时不致碍邪,匠心独运,斟酌再三,故每能稳妥取效,力起沉疴。孔老强调治疗热病以祛邪为先,主张祛毒须疏利三焦,倡用肺系与少阳、肾系相关体系辨治热证,善用宣肺解毒法治疗肺系相关病证。孔老主张治内伤病以“护正缓图”为基本原则,外感病则当“祛邪务早务尽”;疗妇人结合经带胎产辨治,治老人则兼顾痰瘀等兼夹邪气,诊儿童多查颈颌部淋巴结节以辨其肺胃有无受邪。强调察咽喉以辨寒热虚实脏腑。临床创用“调肝理脾”“清肝和胃”“疏通少阳,兼顾肺肾”“益心通络”“疏畅三焦”等独特的治疗方法。孔老推崇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之学,临证处方用药受温病学派影响较大,多以寒凉药清透伏藏之热,很少纯用温补。他认为:当今社会,人类的病情越发复杂多样,其中迁延不愈者、反复发作者、病情变化多端者,均与其体内素有伏邪未清以及因饮食作息失节、气候冷暖失宜所致新感邪气密切相关,新感邪气既可引发和加重宿疾,又可因治疗不及时而伏藏下来成为伏邪。治疗中当分清祛新邪、除旧疾、扶正气、速攻、缓图等治法的先后缓急。孔老正是在不断的摸索中,寻找出了针对患者病情的有效治法,由此使数不清的危重病人转危为安,数不清的不孕症患者喜得贵子,数不清的高热不退的孩子重新快乐嬉戏,也使数不清的经历多年痛苦的患者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著名中医温病专家孔光一逝世

详于四诊,辨治精审

孔老在临床实践中,颇具创新意识,即使已成为名老中医,患者慕名从全国各地而来,诊疗工作繁重,他也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寻求更多更好的治疗思路与方案,向疑难杂症发起挑战。他悟性极高,加上勤于思考,常常提出新颖的见解,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特色。为温病学科的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临证首重四诊,初诊病人往往需要花费二三十分钟,甚至四五十分钟时间。对任何病人,不分老幼贵贱,一概视同亲友,细心诊察,切脉询问,察言观色,从不敷衍了事,细致到诊察患者身上的脂肪痣、目中的血丝、脚心的汗,或耳垂中是否有可触及的结节,总是力求尽量发现病情中的细微隐象。诊察咽喉是孔老诊病的一大特色,他临证时必察咽喉,认为望咽喉有助于辨别寒热真假、外感内伤、气滞血瘀、病位上下,这也是他多年来不断摸索思考的结果。

孔老辨治精审,用药灵活,既熟知其常,又善达其变,长于从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抓住实质,每中肯綮。孔老组方选药,不尚矜奇炫异,看似平淡,实寓深意,配伍得当,主次分明,不枝不蔓,丝丝入扣,尤其在攻邪时不忘扶正,扶正时不致碍邪,匠心独运,斟酌再三,故每能稳妥取效,力起沉疴。孔老强调治疗热病以祛邪为先,主张祛毒须疏利三焦,倡用肺系与少阳、肾系相关体系辨治热证,善用宣肺解毒法治疗肺系相关病证。孔老主张治内伤病以“护正缓图”为基本原则,外感病则当“祛邪务早务尽”;疗妇人结合经带胎产辨治,治老人则兼顾痰瘀等兼夹邪气,诊儿童多查颈颌部淋巴结节以辨其肺胃有无受邪。强调察咽喉以辨寒热虚实脏腑。临床创用“调肝理脾”“清肝和胃”“疏通少阳,兼顾肺肾”“益心通络”“疏畅三焦”等独特的治疗方法。孔老推崇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之学,临证处方用药受温病学派影响较大,多以寒凉药清透伏藏之热,很少纯用温补。他认为:当今社会,人类的病情越发复杂多样,其中迁延不愈者、反复发作者、病情变化多端者,均与其体内素有伏邪未清以及因饮食作息失节、气候冷暖失宜所致新感邪气密切相关,新感邪气既可引发和加重宿疾,又可因治疗不及时而伏藏下来成为伏邪。治疗中当分清祛新邪、除旧疾、扶正气、速攻、缓图等治法的先后缓急。孔老正是在不断的摸索中,寻找出了针对患者病情的有效治法,由此使数不清的危重病人转危为安,数不清的不孕症患者喜得贵子,数不清的高热不退的孩子重新快乐嬉戏,也使数不清的经历多年痛苦的患者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仁心济世,淡泊谦和

孔老常向学生提起《温病条辨·序》中的一句话:“医,仁道也,而必智以先之,勇以副之,仁以成之。”他说:“学医的人首先要有一颗仁心,不计名利,一心为患者,一心为治病,只有这样的心态,才会在医术上不断进步。这不仅是为人之道,也是提高临床水平所必须的。”他自己正是这样做的。在孔老诊治的病人中,既有位高权重的国家省部级领导和资产亿万的富翁,也有下岗工人、贫困民工及城市拾荒者,孔老对每一位患者都热情以待,态度和蔼,不卑不亢,精心诊治;对每一次处方,都是尽心尽力,从不敷衍塞责,得到了广大患者的尊敬和信赖。有位患者,夫妻二人均下岗,家庭经济拮据,孔老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嘱咐病人下次看病不要挂号,等别的病人看完以后再免费为其诊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很多经济困难的患者,他免费为其诊治数十次。他总是想:患者身上有病,心中必有痛苦,不忍心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由于孔老医术精湛,疗效卓著,故医名不胫而走,遐迩闻名,许多病人不远千里,慕名前来求治。为了能挂到孔老的号,总是要在前一天晚上排队挂号。学校门诊部考虑到孔老年事已高,身体欠佳,规定挂号处限号,故总有些病人因挂不上号,来找孔老要求加号。孔老不顾身体劳累,大都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后来不成文的做法,挂一次号,免费换方三次。学校的师生看病从不收费。经常一下午要看三、四十个病人,忙到六、七点钟才能下班,累得精疲力尽。一天下午,他忽感身冷异常,头身痛甚,多年的行医经验自然知道自己已患重感冒,但他为了不让患者白跑一趟,仍坚持戴口罩出诊,认真细致诊治每一位病人,直到晚上六点多门诊结束时已高烧39度。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经常连续工作五、六个小时,中间未能休息片刻,为了避免上厕所耽误时间,连水都不喝一口。这种忘我工作、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实在可嘉,每每令跟诊师生感动。

孔老一生淡泊名利,为人低调,至简至朴。“不羡荣华富贵,但求问心无愧”,注重脚踏实地,不屑弋获虚名。国内几家报纸和电视台多次要求采访孔老,都被他婉言谢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推广“三名工程”,要对各地名老中医进行宣传,以展示名老中医风采。学校有关部门拟选孔老进行报道,孔老推辞再三,坚不接受,并叮嘱有关部门应多宣传学校和年轻人,不要宣传他个人。他总是以一颗平常心,一种坚持的精神,一副仁义的胸怀,竭尽所学为他人服务。

孔老严于律己,为人正派,勤俭克己,助人为乐。患者、学生有任何困难他都倾囊相助,在评定职称、住房分配、子女工作上从不向组织张口,总把利益让给别人。生前还一直居住在60平方米的房屋里。

孔老从教、从医获得荣誉颇多,但他从不居功,更不自傲。虚怀若谷,谦虚平和,一生为民。学校年轻教师带病人来找他看病,诊治处方完毕后,他总要征求年轻教师的意见,询问处方是否合适,其态度极为诚恳。他不喜空谈,也很少著书立说,总是认为自己的观点还不够成熟,不尽完美,印成铅字会误人子弟。但他又从不保守,总是拿出临床上的想法和别人讨论交流,无论是专家教授还是在校学生都是他交流的对象,身边的人总能感受到他的平易近人。孔老对学生谆谆教导,关爱有加,学生每有求教,他都不厌其烦地反复讲授,将自己的诊治经验无私传授,并一再强调这不是老师讲课,而是共同讨论,教学相长。他带教数十年,早在1983年就带学生去社区义诊,创立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北中医“岐黄志愿者”品牌。他待学生如自己的孩子,学业上的教诲,生活上的照顾,如润物细无声,滋养着学生仁爱心田,堪称教书育人之楷模。正是这种踏实勤奋的努力,谦和虚心的学习,无私高尚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坚持,默默无闻的奉献,造就了孔光一教授非凡的成就。

著名中医温病专家孔光一逝世

孔光一与学生严季澜、谷晓红在一起

谷晓红大学毕业后从1985年到温病教研室,持续跟随孔老教学、临证学习十多年,是孔光一名医传承工作站负责人,在为人、为学、为医等方方面面受益良多;严季澜作为孔老的学术经验继承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师带徒学员),从2002年起跟随孔老临证4年,结业后又用4年时间主持完成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孔光一教授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课题,我们二人还合作主编了《孔光一临证实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多年跟师的最大收获是学习了孔老辨证准确、用药灵活的思路,提高了辨治复杂证候的能力,这将使我们获益终身:临床上的疾病,远非教科书介绍的那样简单,实际上单纯的寒热虚实证候临床并不多见,大多是虚实兼夹,寒热并见,一组证候往往几个证型同时存在,临床需要分辨清楚,还要分清各证之间孰轻孰重,孰缓孰急,施治时往往需要补泻兼施、寒热并用,方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同时孔老视病人如亲人,以及淡泊名利、谦虚平和、关爱后学、精益求精的高尚医德和人格,也深深感动着学生们,是学生们从医从业的楷模与榜样。

孔老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高尚的一生,淡泊的一生。高山仰止,浩然正气!救死扶伤,福泽后辈!躬耕杏林育英才,淡泊名利济苍生!敬爱的孔老师千古!

内容来自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文|北京中医药大学谷晓红 严季澜

#中医名家# #国医大师# #中医温病# #逝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